当前位置:首页 > 赣县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情况汇报
不得提拔干部;建立标兵评选“四化”激励机制。在“四化”一线开展标兵评选,被评为标兵的,可为自己调动工作一次,或为配偶、子女安排工作,或为配偶、子女调动工作,或奖励出国考察一次,或一次性奖励2万元。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全县2010年55名“四化”建设标兵中与城市建设有关的就占一半以上,县城重点项目建设也得到迅速推进。二是探索统筹城乡新路径。我县树立“城乡统筹、全域规划”的新理念,按照“散居变聚居、管理社区化,农民变市民、保障均等化,发展互动区、产业联动化,打造综合体、城乡一体化”的基本思路和“赣江画廊、低碳新区,客家风韵、休闲福地”的定位,打破了行政区划和城乡之间的壁垒,编制了100平方公里赣州市中心城区统筹城乡发展储潭试验区总体规划和社会保障、户籍管理、农业产业化等10个配套政策,通过招商推介引入社会资金,边干边试,力争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实现试验区“规划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管理体制”六个一体化,基本建成发展更加科学、经济更加繁荣、环境更加优美、城乡更加融合、生活更加美好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新区,创出一条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路子。
四、坚持绿色个性化崛起,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良好的生态是江西的名片,更是绿色提款机。我县坚持以保护和建设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屏障为已任,推动产业发展生态化、生态建设产业化,做大做强绿色产业。我县以创建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园为目标,大力发展生态低碳经济,打造了有色金属、食品、建材等一批循环经济示范产业园。
5
一是按照“农业+旅游”“农业+文化”的理念,建立了赣县清溪、大湖江、桃江三大现代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又节约了资源、保护了青山绿水的生态环境。二是在实施“一大四小”、园林城市创建过程中,我县紧紧围绕“打造赣州乃至全省宜居和休闲养生后花园”的定位,按照大地园林化的目标,着力推进城乡绿化、香化、彩化工程。按照适地适树原则,大力推进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及林相改造工程建设,强化全社会的绿色环保观念,切实保护和改善赣江源头水源,创建了一批生态园区、生态乡镇、生态村庄,三是绿化种植以一花为主、多花结合、四季有景、规模种植、各具特色,形成了城南樱花、湖江杜鹃、麂山红枫、白鹭梅花等特色景区,也成为了我县特色的旅游资源。特别是赣南客家名人(樱花锦绣)公园樱花怒放时节,吸引了外省及周边县市众多市民前来赏樱休闲,有力地推动了我县的经济社会发展,也成为了我县一张响当当的城市名片。四是突出建筑地域文化特色。为解决城乡千城一面,缺乏灵性与个性的问题,我县注重挖掘县域文化、生态、历史、人文、自然等特色和优势,特别是从文化张扬入手,将文化特色与产业特点、建筑个性、地形地貌相结合,按照“城建+文化,旅游+文化,生态+文化”的模式,把赣州客家文化、红色文化、佛教文化、生态文化等融入到我县的城市建设、旅游发展和项目建设中去,形成持久的生命力。如我县县城城南新区重点突出客家文化,整个3平方公里区域、5000米长贡江岸线均以客家文化为主线,由西向东、由七里古镇至鞋业总部基地,客家建筑也由具象至抽象渐变,演绎了客家文
6
化由古及今、与时俱进、生生不息的张力和亲和力,令人回味无穷、追思无限。文化与城市在这里相得益彰,文化魅力熔铸成城市之魂。
五、坚持以人为本,提升公共服务能力。以人为
本是城市发展的目标,改善民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我县牢固树立关注民生就是关注发展,改善民生就是加快发展的理念,坚持规划向民生工程倾斜、新增财力向民生工程倾斜,全面推进“民生工程”建设,扎扎实实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在征地拆迁时,建立征地拆迁专项资金,在法律和政策框架内,安置补偿款可给可不给的给,可多给可少给的多给,真正做到让利于民,实现和谐征迁;在项目建设前,按照安置先行的原则,优先搞好安置区规划配套建设;在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承载能力过程中,着力提高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服务水平,新规划建设了赣县中学北校区、城关三小、四小、五小、职区园区、文体中心、第二人民医院、梅林卫生院、福利中心、环卫总站等一大批民生工程。为提升社会保障水平,我县正在以每年10万平米以上的规模大力推进廉租住房、公租房、经济适用房、棚户区改造建设,通过保障房的建设解决低收入者的住房问题,让更多的引进人才和打工工人留得住、有发展。
二〇一一年八月三十一日
7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