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药理学课件大全 - 1-4总论 - 四 -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药物的作用往往要受到机体内外诸多因素的影响,使药物作用增强或减弱,甚至发生质的改变。因此,为了使药物充分发挥疗效,减少不良反应,全面了解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是非常必要的。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一、 机体方面的因素 二、药物方面的因素 三、合理用药 一、机体方面的因素 1 .年龄 2 .性别 3 .个体差异 4 .病理状态 5 .精神因素 6 .生物节律 机体方面的因素 1.年龄:机体的某些生理功能如肝、肾功能、体液与体重的比例、血浆蛋白结合量等可因年龄而异,年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在小儿和老年人方面体现的尤为突出。一般所说的剂量是指 18 ~ 60岁成年人的药物平均剂量。 机体方面的因素 2.性别:除性激素外,性别对药物反应通常无明显差别,但妇女有月经、妊娠、哺乳期等特点,用药时应予注意。月经期应避免使用作用强烈的泻药和抗凝药,以免月经过多。妊娠期,特别在妊娠早期,避免使用可能引起胎儿畸形或流产的药物。哺乳期妇女应注意药物可否进入乳汁,对乳儿产生影响。 机体方面的因素 3.个体差异(种族差异):在年龄、性别、体重相同的情况下,大多数人对药物的反应是相似的,但少数人也存在质和量的差异,例如拜迪尔(BiDil) 。 量的差异表现为高敏性和耐受性,质的差异有变态反应和特异质反应临床用药时应予注意。 机体方面的因素 4.病理状态:病理状态可以使效应器官对药物的反应性或使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发生改变,从而影响药物的效应。 5.精神因素:患者的精神因素主要指心理活动变化可对药物治疗效果产生影响。精神因素对药物作用的影响主要发生在慢性病、功能性疾病及较轻的疾病中,在重症和急症中影响程度较小。 机体方面的因素 6.生物节律:是指体内生物节律变化对药物作用的影响,研究生物节律与药物之间关系的科学称为时辰药理学。体内生物节律包括日节律、周节律、月节律、季节律和年节律等,其中,以日节律对药物影响最重要。如人体的生理功能活动表现为昼夜节律性变化,机体在昼夜 24小时内的不同时间,对某些药物的敏感性不同。 二、 药物方面的因素 1.药物剂型 2.药物的剂量 3.给药途径 4.给药时间和次数 5.药物相互作用 药物方面的因素 1.药物剂型:药物的剂型影响药物的体内过程,进而影响药物的作用。口服时液体制剂比固体制剂吸收快;同属固体制剂,吸收速度也不一样,其中,胶囊剂>片剂>丸剂。肌内注射时吸收速度顺序为水溶液>混悬液>油剂。即使是同种药物、同种制剂,不同厂家、不同批号,由于制剂工艺配方不同,药物的吸收情况和药物作用也有差别。 药物方面的因素 2.药物的剂量:剂量就是用药的分量。在一定范围内,剂量越大,血药浓度越高,药物作用也越强,但超过一定范围,则会引起中毒,甚至死亡。因此,临床用药时应严格掌握用药的剂量。 剂量与药物作用关系示意图 药物的剂量 1)无效量:是指由于用药剂量过小,不出现任何作用的量。 2)最小有效量:开始出现疗
效的最小剂量。 3)最大治疗量:是指出现最大治疗作用,但尚未引起毒性反应的量,又称极量。 药物的剂量 4)最小中毒量:是指超过极量,血药浓度继续升高,引起毒性反应的最小剂量。 5)治疗量和常用量:治疗量是指最小有效量与极量之间的量。临床为使药物疗效可靠而安全,常采用比最小有效量大,比极量小的量,称为常用量。 药物的剂量 6)安全范围 指最小有效量和最小中毒量之间的范围。此范围越大,用药越安全。 7)治疗指数 是半数致死量与半数有效量的比值(LD50/ED50)。此值越大,药物安全性越大,通常指数大于10的药物毒性低,比较安全。 药物的剂量 效价与效能 药物的剂量 8)效能或称最大效应 为药物的药理效应的最大值(Y轴最高点)。 9)效价强度 反应药物效应与药量的关系,为药理作用效应性质相同的药物之间等效剂量的比较,达到相同效应时所用药量与效价强度成反比,所用药量相对越小(X轴数值越小)者其效价强度越大。 药物方面的因素 3.给药途径:给药途径不同,药物出现作用的快慢和强弱不同,有时甚至作用性质也不同,如硫酸镁口服呈现导泻、利胆作用,肌内注射则呈现抗惊厥、降血压作用,外用则可消肿止痛。不同给药途径出现作用的快慢顺序依次为:静注 吸入 舌下 肌注 皮下 直肠 口服 皮肤给药。掌握各种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影响,以便根据病情需要,正确选择。 给药途径 (1)口服:为最常用的给药途径,简便安全,适用于大多数药物和病人。口服给药的缺点是药物吸收较慢且不规则,易受胃肠功能、消化酶和胃肠内容物的影响,不适用于急救、昏迷和呕吐等病人。 (2)注射给药:此法用量准确,显效较快,适用于危急和不能口服的病人或药物,但技术性操作要求较高。常用的注射方法有皮下注射、肌内注射、静脉注射、静脉滴注等。 给药途径 (3)吸入给药:气体或易挥发的药物可经呼吸道吸入,药物吸入后迅速产生作用。不易挥发的药物可配成溶液喷成气雾吸入或制成细粉吸入,以治疗局部疾患或产生吸收作用。 (4)舌下、直肠、皮肤和粘膜给药 药物方面的因素 4.给药时间和次数: 给药的时间有时可影响药物疗效,临床用药时,需视具体药物和病情而定,如催眠药应在睡前服等。 每日用药的次数,除根据病情需要外,药物半衰期是给药间隔的基本参考依据。肝、肾功能不全者应适当调整用药次数和给药间隔时间。 药物方面的因素 5.反复用药 耐受性 有的个体需使用高于常用量的药量方能出现药物效应,此称为耐受性。耐受性有先天和后天之分。 耐药性 病原体或肿瘤细胞对药物的敏感性降低称为耐药性或抗药性。 药物依赖性 药物方面的因素 5.药物相互作用:药物相互作用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同时或先后应用时,由于药物之间或药物与机体之间相互影响,使药物在药效学或药动学方面发生改变,作用较单用时增强或减弱。使药物效应增强称为协同,如青霉素和链霉素合用,可使抗菌谱扩大,抗菌作用增强;使药物
效应减弱称为拮抗,如维生素K 和抗凝血药华法林合用,可使后者抗凝血作用减弱。 药物的相互作用 a.药物在体外的相互作用 b.药动学方面药物相互作用 c.药效学方面药物相互作用 药物的相互作用 a.药物在体外的相互作用:是指药物在体外配伍时所发生的物理性的或化学性的相互作用,可出现浑浊、沉淀、变色,使疗效降低或毒性增大的现象称为药物配伍禁忌。如氢化可的松注射液(乙醇溶液)与氯化钾注射液(水溶性)混合时,可析出氢化可的松沉淀。注射剂配制前要认真查对配伍禁忌表。 药物的相互作用 b.药动学方面药物相互作用:是指药物在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过程中被其他药物干扰,使作用部位药物浓度改变,导致药物效应增强或减弱,作用时间缩短或延长。 药动学方面药物相互作用 ⑴ .影响吸收 ⑵.竞争与血浆蛋白结合 ⑶.影响药物生物转化 ⑷. 影响排泄 : ①改变尿液pH值 ②肾小管对药物分泌的影响 药动学方面药物相互作用 (1)影响吸收:联合用药后,胃肠的蠕动、胃的排空、消化液的分泌及pH值的改变、药物的络合及吸附作用等均可影响药物吸收。如抗酸药可使胃肠道pH值升高,若与弱酸性药物阿司匹林合用,则可增加后者的解离而减少吸收;四环素与含铝、铁、镁离子的药物合用,可形成不溶性络合物而影响吸收。 药动学方面药物相互作用 (2)竞争与血浆蛋白结合:血浆蛋白结合率不同的药物联合应用时,结合力强的药物可将结合力弱的药物从血浆蛋白上置换下来,使后者作用和毒性增强。如阿司匹林可从血浆蛋白结合部位置换格列奇特,使后者降糖作用增强,引起低血糖反应。 药动学方面药物相互作用 (3)影响药物生物转化:药酶诱导剂如苯巴比妥、利福平、苯妥英钠及烟、酒等能使药酶活性增强,加快药物在肝的生物转化而使药物疗效降低。药酶抑制剂如氯霉素、异烟肼、西咪替丁等作用则相反。 药动学方面药物相互作用 (4)影响排泄: ①改变尿液pH值:不但影响药物排泄,有时还可改变药物效应。如碱化尿液可促进酸性药物经肾排泄,也可增强氨基苷类抗生素的效应等; ②肾小管对药物分泌的影响:联合应用两种经肾小管分泌的药物如青霉素和丙磺舒时,两药可发生竞争性抑制,使青霉素的排泄减慢,作用增强。 药物的相互作用 c.药效学方面药物相互作用:是指靶系统、靶器官及靶细胞对药物的反应性被其他药物所改变,导致药物效应增强或减弱。 药效学方面药物相互作用 ①作用性质相似的两类药物合用,往往出现协同作用; ②作用性质相反的药物合用,往往出现拮抗作用。 ③作用于同一靶细胞的受体、酶的活性部位或代谢过程的相同环节的两种药物可发生相互作用而引起药效改变。 ④联合应用
作用于同一代谢过程的不同环节的药物,可使药物作用增强或减弱。 三、 合理用药 临床用药应注重近期疗效和远期疗效,即用药控制症状,促进康复的同时,必须对患者的生存质量和延长寿命有益。 总之,合理用药是要求充分发挥药物的疗效而避免或
减少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 合理用药的一般原则 1.明确诊断,选药时需要权衡疗效与不良反应的利弊、从用药指征和药物经济学等角度综合考虑患者用药的适应证、禁忌证和经济承受能力。 2.根据药理学特点选药,尽量使用“高效、低毒、价廉和易用”的药物。在需要合并用药时,应发挥有益的药物协同作用。 合理用药的一般原则 3.了解并掌握各种影响药效的因素,用药应该因人、因地、因时和病情而定。尤其要注意个体的差异性,做到用药个体化。 4.对因对症治疗并重,在采用对因治疗、对症治疗的同时还要注重支持疗法。 5.始终对患者负责,确定诊断和开出处方仅是治疗的开始,在治疗过程中,必须严密观察药物的疗效和患者的反应,及时调整剂量或药物治疗方案。 思考题 1.讨论药物的相互作用,试述其临床意义。 2.影响药物作用的主要因素有那些? * 药理学 ( PHARMACOLOGY ) 第四节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Influence factors of drug effect) 1.掌握概念:耐受性、耐药性、极量、治疗量、常用量、配伍禁忌、协同作用、拮抗作用、半数致死量、半数有效量、效能、效价、安全范围、治疗指数 2.理解概念:高敏性、特异质、最小有效量、安慰剂、药物的相互作用 3.理解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学习目标】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