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第3课 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课时作业 人民版必修2
第3课 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
[课标要求] 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一、历史性的跨越 1.邓小平“南方谈话” (1)背景:
①国际: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②国内: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一个关键时期。 (2)内容:
①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
②判断标准: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③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④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⑤发展才是硬道理。
(3)意义:对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2.中共十四大召开
(1)时间: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召开。 (2)内容:
①明确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②要求全党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
(3)意义: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的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的阶段。
[误区警示] 中共“十四大”正式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但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的是“十五大”报告,而不是中共“十四大”报告。
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1993年)
(1)内容: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使中共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基本原则具体化。
(2)意义:勾画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1
2.中共十五大(1997年) (1)内容:
①确立邓小平理论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②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③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④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
⑤非公有制经济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意义:
①是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又一次思想解放和认识深化。 ②改革开放30年,我国已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思维深化] 改革与发展的关系
(1)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对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政治经济体制不进行改革,生产力就不可能得到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也不可能腾飞。
(2)发展推动改革的深化:在改革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使人们尽快看见改革的经济成果,获得改革的利益,这样,改革就会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改革才能不断深化。
主题一 新中国经济体制的三次重大变革
1.新中国成立初期到1956年后,从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从计划经济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控为辅的经济。
3.20世纪90年代以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转变。
材料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邓小平“南方谈话”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是什么?
答案 改革就是要改变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的部分,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2
巧思妙记
九二南巡观点新,计划市场要分清。 基本路线要坚持,改革开放快前行。 市场经济要建立,经济体制大变更。 中国特色新理论,改革开放新征程。
主题二 全面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必要性
(1)计划经济体制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极大地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2)改革开放以来,以市场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从而积累了实践经验。
(3)邓小平南方谈话,解决了社会主义本质、市场姓“资”姓“社”的问题,冲破了思想束缚,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
(4)国际形势的巨大变化,特别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要求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有重大突破。
2.表现
(1)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不同的经济成分还可以自愿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
(2)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3)在宏观调控上,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3.意义
(1)市场经济体制能够推动资源的合理流动与分配,提高资源使用率,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
(2)宏观调控有利于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基本平衡,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平稳运行。
材料一 我们过去一直搞计划经济,但多年的实践证明,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搞计划经
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邓小平《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
材料二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
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上述两则材料分别表明邓小平提出了什么重要思想?
答案 材料一表明其提出了计划经济体制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材料二表明其提出计划和市场不是区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标准。
3
列表对比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 特征 积 作 用 极 消 极 计划经济 以行政手段调节资源的配置 在生产力水平很低的情况下,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 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市场经济 以市场调节资源配置 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 存在一定的盲目性、自发性和滞后性
1.1992年春,邓小平视察南方强调,改革开放……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事业。他为经济体制改革指明的正确方向是( )
A.明确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地位 B.提出“三个有利于”的实践标准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阐释姓“资”还是姓“社”问题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了南方谈话。南方谈话后的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本题应选C项。其他三项的表述均与此不符。
2.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首次将延续了五十多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计划”表述改为“规划”。发生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 )
A.“对内搞活,对外开放”政策的全面实行 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定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D.改革从农村到城市 答案 C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由“计划”到“规划”的变化,体现了由计划指令到规划指导的变化,表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3.中共十四大召开后不久,有外电评论道:“这是一次加速和外国接轨的会议。中国必然会进一步影响世界。”此评论主要着眼于这次会议( )
A.阐明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外交方针和政策 B.形成了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 C.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目标 D.评价了邓小平对改革开放的重大贡献
4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