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讲与练(新课标)高三语文二轮复习 高效循环天天练11 语言文字运用+论述类文本阅读
高效循环天天练(十一) 语言文字运用+论述类文本阅读
成语:①始作俑者:比喻第一个做某项坏事的人或恶劣风气的创始人。 ②好高骛远:指在学习或工作上不切实际地追求过高的目标。 ③邯郸学步:比喻模仿人不到家,反把自己原来会的东西忘了。 ④如丧考妣:好像死了父母一样地伤心和着急。 ⑤一丘之貉:比喻彼此同是丑类,没有什么差别。 名句: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周敦颐《爱莲说》)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一、 语言文字运用 1.(2015·河北省重点中学联考)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对于央视曝光某名人代言虚假广告一事,许多观众和网友明确表示,就保护消费者权益而言,央视的做法________。
②他嘴上虽然没有说不对,心里却________。 ③新上任的厂长,因________,不久就下台了。 A.无可厚非 不以为意 不孚众望 B.无可非议 不以为然 不负众望 C.无可厚非 不以为然 不孚众望 D.无可非议 不以为意 不负众望
解析:无可非议:非议,批评,责难。没有什么可以批评责难的,表示言行合情合理,并无错误。无可厚非:厚,过分;非,非议,否定。不能过分责备。表示虽有缺点,但是可以原谅。不以为然:然,对,正确。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多含轻视意。不以为意:意,心上。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不重视,不认真对待。不孚众望:孚,使人信服。不为众人所信服。不负众望:负,辜负。不辜负众人的期望。
答案:C
2.(2015·广西柳州市第一次模拟考试)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对PX项目建设,市委、市政府展开了一系列认真细致的论证工作,广泛听取公众意见,既以考虑城市的发展大计为念,也以考虑外来投资企业的切身利益为念。
B.凌寒傲霜的梅花简洁得只有精神。桃花却是大俗大雅,它既以艳红的色彩、妩媚的体
1
态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又以优雅的诗意、淡远的意境给人以精神上的愉悦。
C.国学是以儒家的尊重先祖,进德修业,内圣外王,兼有道家的逍遥独立、禅宗的心灵自由的精神气质的一种多元和谐的精神文化体系。
D.近年来形形色色的非法职业中介活动越来越多,每逢春节过后民工大量进城,就是黑中介机构大肆编造虚假信息,骗取民工钱财之时。
解析:A项句式杂糅,去掉“考虑”,改为“以……为念”;或去掉“以……为念”,改为“既要考虑……,也要考虑……”。C项成分残缺,应为“以……为主”或“以……为主干”。D项搭配不当,“民工大量进城”与“之时”不搭配。
答案:B
3.(2016·名校预测卷)上下文衔接得最好的一项是( )
教育目的是对所有受教育者提出的,而培养目标是针对特定的对象提出的。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我们掌握了特定教育原理,________。
A.就可以把这些原理用在培养目标的设定上 B.这些原理就可以用在培养目标的设定上 C.就可以在培养目标的设定上用那些原理 D.这些原理就可以设定在培养目标上
解析:原句的主语是“我们”,主要意思是“掌握原理……运用原理”,B、D两项的主语是“原理”,可排除;C项是“在目标上用原理”,只有A项的主语与原句相同。
答案:A
4.(2015·辽宁省锦州市质量检测)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词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散文毕竟不是诗,仅就散文的抒情而言,__①__,否则,这感情为何不用诗来抒发呢?它们之间的不同,从整体上看,__②__,而更在于情感形式的不同。一般来说,诗更倾向于一种想象世界中的“独白”式的抒情,因而__③__,而散文抒情常以客观的景和事为依托。
答案:①并不能完全与诗等同(关键点:不能与诗等同) ②还不完全是形式和手法的不同(关键点:不完全、形式手法) ③诗的抒情具有更强的主观色彩(关键点:诗的抒情、主观色彩)
5.(2015·安徽省安庆市第一中学第三次模拟考试)下面是某商业网站对本网站用户行为分析的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个字。
2
答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本网站对用户行为从黏性、活跃、产出三个角度分析。其中黏性关注用户对网站的访问频率和访问间隔时间,活跃关注用户访问网站平均停留时长和平均访问页面数,产出关注用户访问网站产生的订单数和单价。
二、论述类文本阅读
(2015·河北衡水中学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医营养摄生学说,还有文化艺术成就、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创造出彪炳史册的中国烹饪技艺,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绵延170多万年,分为生食、熟食、自然烹饪、科学烹饪4个发展阶段,推出6万多种传统菜点、2万多种工业食品、五光十色的筵宴和流光溢彩的风味流派,获得“烹饪王国”的美誉。
我国的烹饪技术讲究食医结合,与医疗保健有密切的联系,在几千年前有“医食同源”和“药膳同功”的说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中国饮食文化突出养助益充的营卫论(素食为主,重视药膳和进补),并且讲究“色、香、味”俱全,有五味调和的境界说。
古代的中国人还特别强调进食与宇宙节律协调同步,春夏秋冬、朝夕晦明要吃不同性质的食物,甚至加工烹饪食物也要考虑到季节、气候等因素。在《礼记·月令》中就有明确的记载,如春“行夏令”“行秋令”“行冬令”必有天殃;孔子说的“不食不时”,包含有两
3
重意思,一是定时吃饭,二是不吃反季节食品;西汉时,皇宫中便开始用温室种植“葱韭菜茹”,这种强调适应宇宙节律的思想意识的确是华夏饮食文化所独有的。
“阴阳五行”说是传统思想所设定的世界模式,也被认为是宇宙规律。制作饮食的烹饪必然也要循此规律。因此,不仅把味道分为五种,并产生了“五味”说,而且还削足适履地把为数众多的谷物、畜类、蔬菜、水果分别纳入“五谷”“五肉”“五菜”“五果”的固定模式。更令人惊奇的是还有“凡饮,养阳气也;凡食,养阴气也”(《礼记·郊特牲》),并认为只有饮和食与天地阴阳互相协调,这样才能“交与神明”,上通于天,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这种说法被后来的道教所继承,成为他们饮食理论的一个出发点,如认为吃食物是增加人体阴气的,如“五谷充体而不能益寿”“食气者寿”等,要修炼、要获得阳气就要尽量少吃、最佳境界是不吃,走“辟谷”的境界。
“中和之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的审美理想。这个“中”指恰到好处,合乎度。“和”不是“同”,是建立在不同意见的协调的基础上的。因此中国哲人认为天地万物都在“中和”的状态下找到自己的位置以繁衍发育。这种通过协调而实现“中和之美”的想法是在上古烹调实践与理论的启发和影响下产生的,而反过来又影响了人们的整个的饮食生活。
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区域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在100多万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在食源开发、食具研制、食品调理、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创造、积累并影响周边国家和世界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
研究中国人的饮食生活不仅是研究中国文化的必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成为研究中国文化的一把钥匙。
6.下列关于中国饮食文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产生的。如阴阳五行哲学思想、中医营养摄生学说、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等。
B.中国饮食文化历史悠久,绵延了170多万年,分为了四个发展阶段,风味流派繁多,有“烹饪王国”的美誉。
C.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区域文化,它在饮食文化的多个方面影响了周边国家和世界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
D.中国饮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研究中国饮食文化甚至可以成为研究中国文化的一把钥匙。
解析:C项,“影响了周边国家和世界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表述错误。由第7段可知,“中国饮食文化是……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而不是“影响了……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
答案:C
7.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中国饮食文化突出养助益充的营卫论,中国的烹饪技术讲究食医结合,食物要达到对
4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