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教案分析
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教案分析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自学本课要求会认、会写的“秦、邸、熏、汴”4个生字。
.指导学生朗读、背诵这三首诗,默写《示儿》。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用具:有古诗的资料录像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课时
一、出示预习题纲,自主学习。 查找资料,了解作者王昌龄
熟读古诗《出塞》,可以查字典、看注释读准字音 说说边塞诗的特点,通过想像,能体会诗歌的意境 二、展示成果,汇报交流 讲解诗题,简介作者
①出塞:到边防线上去戎守边疆。
②王昌龄:唐代诗人,善写七绝,多边塞诗。 读古诗,有韵味
①读正确、通顺。
A注意读准停顿,把古诗读通顺。
B这首古诗有好几个多音字,你能读准字音吗?你能结合注释,提醒大家注意它的读音吗?
②读出古诗的韵律。,才能读出古诗的韵律?板书;有韵味
知作者,解诗题
作者资料:王昌龄字少伯,京兆人。一作太原人。唐代诗人,开元进士。他在当世就以诗著名,被称为“诗家夫子”。其诗尤以七绝见长,多写当时边塞军旅生活,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其中《从军行》《出塞》,特别有名。他和李白的七言绝句是这一诗歌体裁的最高水平。 汇报诗意,教师相机指导。
诗的句,从千年以前、万里之外落笔,描绘了从秦汉对就存在着的明月边关的景象:注意诗中的“关”,此处指边关。首句是将两种不同事物分属于两个不同的时代,应解作“还是秦汉时的明月,还是秦汉时的边关”,不要讲成“秦月照汉关”。这句诗的意思是:明月照耀着边关,自秦汉时一直如此,至今没有什么变化,而边患依旧没有消除。 第二句是哀叹远离家乡的士兵不能回归故乡和家人团聚。
第三、四句:但使:要是。飞将:汉代飞将军李广。这
两句是说,假如有李广那样的名将戎守边关,匈奴的军队就不敢越过阴山南下入侵了。
教师导言:凡是历史上脍炙人口的诗歌,都有着独特的思想艺术魅力。王昌龄这一首《出塞》被称为有名的边塞七绝,历来评价很高。明代诗人李攀龙甚至推奖它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杨慎编选唐人绝句,也列它为。 三、细品诗文,品读悟情 a秦时明月汉时关 教师补充资料:
出示:秦汉作者的朝代——唐朝作者王维,请你根据这组数字,估算一下边关受匈奴外敌的侵扰有多少年?你感受到什么?
b万里长征人未还
引导学生想像:秦汉时的边关,至今在月下依然如故,战争一直持续不断。已有多少士卒血洒沙场,至死未归;又有多少战士仍然戍守着边关,不能归来。
引导学生体会:匈奴人不断烧杀抢掠的马蹄与战马的嘶鸣声、百姓痛苦的呻吟声、戍边战士们的怒吼、两军交战武器碰撞的声音、诗人对边关战士发自内心的深深的同情之声。
c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导:既然战争造成了人民共同的悲剧。那么,怎样来制
止、结束这个悲剧呢?你还听到什么?
希望有像飞将军李广那样的名将来率领广大战士打败敌人,夺取胜利,使敌人从此不敢再来侵犯。
导;你体会出作者抒发的戍边战士巩固边防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壮志。这两句诗带讽刺,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用人不当和将帅腐败无能的不满。有弦外之音,使人寻味无穷。 四、总结全文,课内反馈
背诵古诗。2,理解诗意并会默写古诗 五、板书设计: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第二课时
一、出示预习题纲,自主学习。 查找资料,了解作者林升、陆游
熟读古诗《题临安邸》《示儿》,查字典、看注释读准字音
通过想像,能体会诗歌的意境 二、展示成果,汇报交流
.自由读两首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读后借助课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