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自考心理学《普通心理学》复习
绝对感受性:觉察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 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之间成反比关系。
用公式E=
IR表示;E代表绝对感受性,R代表绝对感觉阈限。
差别感受性:是觉察出同类刺激物之间最小差别量的能力。
4. 韦伯 定律(德国):差别阈限随原来刺激量的变化而变化,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即差别阈限与原刺激量的比例是个常数。
用数学公式表示;韦伯定律只适用于中等强度的刺激。
即K =
?I; △I 代表差别阈限;I 代表原刺激量(又称标准刺激强度);K 是小于I1的一个常数,又叫韦伯分数。这个公式就是所谓的韦伯定律。
5. 费希纳定律(德国):费希纳(德国)提出一个经验公式:
S = K logR,其中S 为感觉,R 为刺激强度,K 为常数。
感觉的大小同刺激强度的对数成正比。刺激强度按几何级数递增,而感觉强度按算术级数递增。这一规律称为费希纳定律。费希纳定律也只适用于中等刺激强度范围。
6. 感觉的种类:
1..外部感觉:接受外部刺激,反映外界事物的感觉属于外部感觉。(包括:视、听、嗅、味、皮肤觉)
2..内部感觉:接受有机体内部刺激,反映身体的位置、运动和内脏器官的不同状态的感觉,称为内部感觉。 (包括:运
动觉、平衡觉、和 内脏感觉)
3..痛觉:由伤害性刺激作用与身体所引起的感觉。痛觉遍布全身的皮肤和所有组织中,是有机体的一种保护性机能。
痛觉的特点:1..没有一定的适宜刺激,各类型的刺激只要足够的强,就可引起痛觉;
2..各种器官内都可以发生痛觉;
3..痛觉经常伴随害怕、焦虑、恐惧等负性情绪体验; 4..痛觉很少产生适应,或适应程度很低; 5..痛觉有过敏性和继发性。
第2节 视觉
7. 视觉产生的必要因素: 1..视觉的适宜刺激; 2..生理机制 ; 二者都是必要因素; 视觉的适宜刺激为波长380-780纳米之间的电磁波。宇宙中这一部分电磁波叫光波。 生理机制:光作用于眼睛,通过眼球的折光、感光机制,传导、中枢机制 最后产生视觉。 感光机制:视网膜是感光装置,它是由神经节细胞层、双极细胞层和视细胞层构成的。 8. 简答:视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答:1..视细胞层:包括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它们的形态结构、机能和分布各不相同;
2..视杆细胞:呈柱状,密集在网膜的边缘,中央凹处几乎没有视杆细胞。视杆细胞对侦察大物体的存在、对运动
的客体有较高的感受性,对弱光反应敏感,但不能感受颜色、强光及物体的细节,是暗视觉器官;
3..视锥细胞:呈锥状,密集在黄斑的中央凹附近,网膜边缘几乎没有视锥细胞,视锥细胞内含视紫蓝质,专门感
受强光和颜色,能分辨物体的细节,是明视觉器官。
9. 颜色:有明度、色调、饱和度三种基本特性;它是由光波的强度(亮度)、波长、和纯度的物理性质决定的。
1..颜色明度:是指颜色的明暗程度,主要决定于光的强度。 2..色调:是彩色彼此相互区分并决定颜色本质的基本特性。 3..饱和度:是指彩色的纯洁性。
10. 颜色混合规律:有色光的混合和染料的混合。红、绿、蓝为光谱中的三原色。色光混合和染料混合不同。 11. 1854年,格拉斯曼 把颜色混合现象归纳出3条定律:补色律、中间色律和代替律。
1..补色律:每一种色光都有另一种色光同它相混合而产生非彩色,即白色或灰色。 2..中间色律:两个非补色的光混合,可产生一个新的混合色,介乎两色之间的中间色。 3..代替律:在颜色混合中具有相同的效果,彼此可以相互代替。
12. 色觉缺陷:指辨色能力异常。一切色觉异常的人,按其辨色能力的缺损程度分为:色弱、局部色盲和全色盲。
局部色盲分为:
1..红绿色盲:又称为“道尔顿色盲”,把红橙黄绿看成黄,把青蓝紫看成蓝,
1…甲型(红盲):分不清亮红和暗绿
2…乙型(绿盲):分不清亮绿和暗红
2..黄蓝色盲:丙型色盲,不对黄蓝产生色觉,仅对红绿产生色觉;这种色盲较少见。
我国男性色盲占5%~6%,女性占0.5%~0.8%
色盲一般是隔代遗传,多为先天性。父亲色盲通过女儿遗传给外孙,女儿本身并不色盲,仅是一个传递者,如果父亲和外祖父都是色盲,才会出现第三代女色盲,但这种几率不多。
第3节:听觉
13. 听觉适宜刺:激频率在16 - 20000Hz的声波是人耳的适宜刺激,
在这一范围之外的次声波及超声波是人耳所听不到的,是非适宜刺激。
在听阈范围内,通常对1000 - 4000 Hz范围内的中高频声音特别敏感,对这一频率范围内较大强度声音的耐
受性也较高。老年人对高频声音的感受性明显下降,对1000Hz以上声频的感受性随年龄增长而逐年下降。噪音主要影响人对3000-6000Hz的高频的听力。
14. 声波的物理特质是频率、振幅和波形。听觉的音高、响度和音色均是对声波的物理性质的主观反映。
声波的传导途径:空气传导、骨传导。骨传导的功效远低于空气传导。 15. 为什么听从录音机放出自己的声音听起来总觉得不像?
答:因为自己说话时声带振动发出的声音经空气传导和骨传导两条途径传到听觉中枢,从而形成对自己说话声音的听觉印象。
由录音机放出的声音被自己感知时,只经过空气传导,失去了骨传导,所得到的听觉与以往的听觉印象有差别,因此总觉得不像自己的声音。
16. 听力损失分为:传导性和感音性两种。
17. 声音的遮掩现象:当两个强度相差较大的声音同时到达双耳,我们只能感觉其中的一个声音,这一现象叫做遮蔽现象。遮蔽
分为三类:
1..纯音对纯音的遮蔽:低频对高频的遮蔽大于高频对低频的遮蔽; 2..噪音对纯音的遮蔽:遮蔽效果取决于噪音与纯音之间的强度差; 3..噪音对语音的遮蔽:其效果随噪音的增大而增大;
第4节:其他感觉
18. 嗅觉:是辨别各种气味的感觉,它的适宜刺激是易挥发性物质的微粒;
嗅觉的适宜刺激物具有挥发性和可溶性的特点; 嗅觉是距离性感觉;
嗅觉的感受器位于鼻腔最上端的嗅上皮内。 味觉:可溶性物质作用于味觉器官便产生味觉。
味觉的适宜刺激是能溶于水和唾液的有味道的物质; 覆盖在舌面上的味蕾是味觉的感受器。
酸、甜、苦、咸是四种基本感觉,舌尖对甜、舌根对苦、舌两侧对酸、舌前部对咸的刺激最敏感。 运动觉:又称动觉,它是主体辨别自身姿势和身体某一部位的运动状态的内部感觉。 动觉的感受器分布在身体的肌肉、肌腱和关节中,
平衡觉:也叫静觉,它是反映头部的位置及身体的平衡状态的感觉;
平衡觉的有效刺激是人体位置根据重力方向所发生的各种变化; 其感受器位于内耳骨迷路中的前庭器官;
平衡觉在调节肌紧张度,促进身体自动保持平衡、维持某种姿势等方面起重要作用;
皮肤感觉:称为肤觉,是辨别物体的机械特性和温度的感觉,包括触觉、压觉、振动觉、温度觉和痛觉等。皮肤分布着温点
与冷点。
触觉:皮肤受到机械刺激尚未引起变形时的感觉; 振动觉:皮肤对震动刺激的感觉;
机体觉:也叫内脏感觉,是机体内部器官受到刺激所引起的感觉。 痛觉:有机体对伤害性刺激的一种反应; 第5节:感觉的基本规律
19. 在同一感觉中,不同刺激对同一感受器的作用,可引起感觉的适应、融合、混合、掩蔽、对比等现象。
1..适应:指感受器在同一刺激物的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1…暗适应:视觉感受器在暗环境的影响下,对弱光的感受性不断提高的过程叫暗适应。
医学发现,红光不会破坏暗适应;
2…光适应:人们从暗处走到强光下,开始觉得耀眼目眩,睁不开眼,觉得光太强,过1分钟后,就觉得不那么亮
得刺眼了,周围的一切都能看清楚了,这一过程叫光适应。
光适应的速度非常快,只需1-2分钟就达到完全适应。
2..后象: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印象。
与刺激物性质相同的后象为正后象,与刺激物性质相反的后象为负后象。 两种后象经常相互转换。彩色的负后象其颜色为刺激物颜色的补色。
闪光融合:现象表现为,闪烁的光刺激,当其中闪烁频率达到一定值时,不再产生闪烁感;
闪光融合频率: 时间视敏度越高。
3..感觉对比:各种感觉都存在对比的现象。同一分析器受不同刺激物的作用,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称为感觉对比。
1…两种感觉同时发生而形成的感觉对比叫同时对比; 2…两种感觉先后相继发生所形成的感觉对比叫相继性对比。
马赫带:从光照较强的区域到光照较暗的区域,由于明度极差的突然变化,在过度区域的两侧
会看到亮带和暗袋,这一现象被命名为马赫带。
20. 感觉补偿:指人的某种感觉能力丧失后,为适应生活的需要,使其他感觉的能力获得突出的发展,以资补偿。 21. 联觉:是指一种感觉兼有别种感觉的心理想象。最常见的是颜色感觉引起的联觉。
如:红色让人感觉温暖,称为暖色; 青、蓝、紫色使人有清凉的感觉,称为冷色;
第六章、 知觉
第1节:知觉的一般概述
1. 知觉: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在人脑中的反映。也是人对客观环境和主体状态的感知和解释过程。 2. 人与动物知觉的不同之处:
答:在知觉过程中,人的第二信号系统活动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当刺激物提供的信息不足时,语言的提示或描述可唤起头
脑中与客体相联系的第一信号系统图式的活跃,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形象可以迅速补充或丰富对当前客体的知觉,形成完整的映像,这就是人与动物的知觉活动所不同之处。
3. 知觉过程的信息加工分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两种方式。二者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它们不是不是各自排斥的,而是大脑统一的加工过程的两种方式。
1..“自下而上”的加工:就是由输入的信息所引起的加工,又叫资料推动加工,这种加工更多的依赖感觉输入的性质,
即刺激物本身的性质。
2..“自上而下”的加工:就是从知识经验开始加工,又叫概念推动加工。 第2节:知觉的特性和影响知觉的心理因素 4. 知觉的特性:
1..知觉的整体性:知觉具有把事物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某种关系整合为一个有机整体,并对其产生完整的知觉
的能力,这种特性称为知觉的整体性。
关键成分:构成事物框架的最突出的部分或成为该事物标志的部分。
2..知觉的恒常性(常性):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知觉的映象保持相对稳定不变的特性;
人的身体与环境的正常关系是保持恒常性的重要条件。
1…形状的恒常性:各个角度看自行车,都认为他是自行车; 2…大小的恒常性:远近不同看自行车,都认为他是自行车; 3…亮度的恒常性:强光暗光下,煤球都是黑色的;
4…听觉的恒常性:救火车从远处和近处发出的警报声音 都是同样的声音;
3..知觉的选择性:每时每刻作用于感官的事物是纷繁多样的。主体只对外界的一些对象知觉,而不对另一些对象知
觉,这种特性称为知觉的选择性。
造成知觉选择性的心里机制:
1…知觉的超负荷; 2…知觉的感受性; 3…知觉的防御;
4..知觉的理解性:人在知觉对象时,总是用以往的经验对所获得的感觉信息提出假设、推断并做出最佳解释,然后
用词把它们标示出来,这就是知觉的理解性。
5. 影响知觉的心理因素:
1..知识和经验:人的知识和经验直接影响知觉的内容、精确性和速度;
2..定势(心向):定势是指主体对一定活动的预先准备状态,它决定着同类后继的心理活动的趋势。
定势多是无意识的,它不是局部的心里现象,而是主体的完整的个性状态。
构成定势的心理因素:1...刚刚发生经验;
2...在较长时间内起动力作用的一些心理因素。
定势分为:数量定势和质量定势;
1…数量定势:对客体的重量、体积、大小、强度、明度等方面知觉时,无意识地表现出某种倾
向,这就是数量定势的作用。
2…质量定势:表现在对客体质量关系方面所形成的倾向知觉。
定势对知觉活动的作用:
1…积极作用:促使人在不变的环境下对事物知觉得更迅速更有效。 2…消极作用:在改变了条件的环境下,妨碍知觉的顺利进行,甚至造成对事物歪
曲的反映,产生定势错觉,
3..期待与价值观:期待是人对知觉对象所抱的态度和心情。态度的核心是价值观。 第3节:知觉的种类
6. 知觉的种类: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错觉。
7. 空间知觉:物体空间特性(大小、形状、深度和方位)在人的头脑中的反映称为空间知觉。
1..大小知觉:头脑对物体的长度、面积、体积在量方面变化的反映。它是靠视觉、触摸觉和动觉的协同活动
实现的,其中视觉起主导作用;
2..形状知觉:物体形状特性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就是形状知觉;形状知觉包括:视形状知觉和触形状知觉。 触觉的视觉化现象:使触摸信息转化为视觉信息,使物体的形象鲜明强烈起来,就像用眼睛看见的一样,这种
现象叫触觉的视觉化现象;
3..方为知觉:人们对自身或客体在空间的方向和位置关系的知觉。
4..深度知觉:是物体的空间距离及物体的三维特性在头脑中的反映。它包括距离知觉和立体知觉。它是多种
分析器铁通活动的结果。其中视觉起着主导作用;
8. 时间知觉:客观现象延续性和顺序性在人脑中的反映;
物化时间感:对物质变化过程所经历的时间的标志的感知;
人的时间知觉 具有 社会性和历史性;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