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河南省郑州市2007年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语文质量预测
河南省郑州市2007年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质量预测
语文试卷
第I 卷 (选择题30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A.羞赧 家俱城 管窥蠡测 绿草如茵 B.蛊惑 名信片 平心而论 委曲求全 C.阑珊 侃大山 好高骛远 妍媸必露 D.坐落 副食品 穿凿附会 韬光养晦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他的最新力作只是在形式上独树一帜,哗众取宠而已,内容上还是他以前小说的翻版没有丝毫的突破。
B.商场打折几乎天天有,消费者早就心灰意懒了,在有人的特价商品前人们多了些冷静。
C.成绩优异的小刘在求职中频频遭遇歧视,这是许多有着相同经历的二级学院毕业生感同身受又无可奈何的事情。
D.想当初,公司内忧外患面临倒闭,兄弟俩相濡以沫携手共进,才有了公司今天的辉煌。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一窝珍贵恐龙蛋化石的流失令我国科学家十分痛心,他们呼吁国家采取错失干涉,设法追回流失的化石,并阻止这类事情不再发生。
B.朝美双方战略层面的决策思维是否调整,是朝核问题六方会谈取得突破性进展的真正聚焦点。
C.针对盲目经济领域违法犯罪越来越多样,我国的法律法规正在逐步完善,相应的防范体系也在逐步建立。
D.近日,北京首起饭店“开瓶费”官司,以消费者的倒法院的司法支持而告终,法院判决饭店饭还向王先生加收的开瓶服务费。
4.一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句子,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一个人可能了解到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 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他不仅是 ,同时还是 。
本卷第1页(共13页)
中国哲学总是倾向于强调,为了成为圣人,并不需要做不同寻常的事。他 ,也 。他坐的那只似平常人的事情,但是由于有高度的觉解,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有不同的意义。
①宇宙的一员
②社会的一员
④不需要表演奇迹 C.①②③④
D.②①④③
③不可能表演奇迹 A.①②④③
B.②①③④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5-7题
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反思 叶廷芳
我们的木构建筑至少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那“覆压三百里”的阿房宫可资证明。在这漫长的过程中,从形式到风格都只是单一的发展,没有发生过质的变化,可谓“两千年一贯制”。而欧洲人的石构建筑,仅自古希腊罗马时期开始,其风格上的更新换代至少在一打以上:古希腊风格、古罗马风格、拜占庭风格、罗马风格、哥特风格、文艺复兴风格、矫饰风格、巴洛克风格、古典主义风格、浪漫主义风格、折中主义风格、现代主义风格、“后现代”风格……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之一恐怕是:我们习惯于承袭思维,总爱向前人看齐;以前人的水平为坐标,以前人的成就为荣耀。而欧洲人就不是这样,他们不管前人有多大成就,也不高山仰止,而设法超越他们,努力向前探索。正如鲁迅当年所概括的:我们中国人总习惯于“摸前有”,而西方人则善于“探未知”。两种不同的文化心态导致两种不同的结果:一个不断重复前人,不思突破;一个则不断推陈出新,向前跨越。
纵向承袭思维近年来的一个突出例子表现在,到处热衷于搞仿古建筑,其中“重修圆明园”的呼声堪称其最高音响。说是为了“再现昔日造园艺术的辉煌”,殊不知,美是不可重复的!若是可以重复,则今天世界上的艺术品早就没有地方可堆了。何况圆明园是极为重要的国耻纪念地,是入侵强盗的“作案现场”,重修意味着对“现场”也就是对文物的破坏。
建筑作为艺术的一门和审美的载体,它的生命在于不断创新,因为人的审美意识是不断变迁的,而且这也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
从19世纪下半叶起,从世界范围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新的建筑学理论和新的建筑材料的诞生,建筑开始了一场崭新的革命。中国的木构建筑作为农耕时代的产物,也已走完了它的历史进程,面临着蜕变。然而,中国历史的发展,整个儿讲就慢了西方一大拍,即少了一个工业时代。西方思潮作为强势文化迅猛地涌入我国。这意味着,客观形势已不允许中国建筑从自己的娘胎里孕育出自己民族的建筑新胚胎,我们一边招架,一边接受;来不及细
本卷第2页(共13页)
嚼,难免囫囵吞枣,就是说:简单仿效。这在开始阶段是不可避免的,对于异域的人类文明成果,先要“拿来”,而后才能进行鉴别、挑选和借鉴。但如果一味“拿来”,或“拿”的时间过长,这就值得注意了。吸收别人的长处,毕竟不能代替自己的创造。学别人,如果只学其表面,即形式和风格,而不学其本质,即创造精神,那就是舍本逐末了。整个20世纪我们在总体上就未能跳出西方建筑的窠臼,既没有创造出属于我们自己民族个性的东西,也没有在世界新思潮中取得令人瞩目的地位。结果,到世纪末一看,缺少自己的东西,没有进行必要的反思,马上又求助于老祖宗,把前人留下的那些遗产,即把“大屋顶”风格当作中华民族永恒不变的建筑美学法则和艺术模式,到处用钢筋水泥搞复古。
应该说,作为民族遗产,适当地、扎扎实实地重建一点古建筑是无可厚非的,但铺天盖地的搞技术传授的滞后性,甚至借“弘扬”之名,“一窝蜂”地大贴“古建符号”,就有违历史规律了。
师傅教给徒弟的除了与建筑直接相关的纯技术知识外,一般没有相关的科学常识和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这样学出来的徒弟只能算是个懂技术的匠人,而不可能是个有文化的“知识分子”或建筑艺术家。
正如公元前四世纪希腊人亚里士多德在总结古希腊戏剧(悲剧和喜剧)的基础上成为雄踞欧洲两千年的理论泰斗一样,罗马人早在公元前一世纪就有了维特鲁威的《十建筑书》,它不仅在希腊罗马丰富的建筑实践基础上,对当时的建筑技术和艺术作了详尽的记载,而且作了理论提升,成为世界上第一部较完备的建筑理论著作。文艺复兴时期,欧洲人又有了帕拉提奥的《建筑四书》,阿尔伯蒂的《论建筑》(又称《建筑十篇》),维尼奥垃的《五种柱式规范》等。它们根据欧洲建筑的发展,从不同方面,在不同程度上对欧洲建筑理论作了认真而详尽的梳理和阐发,对尔后的欧美建筑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至于现代和“后现代”他们也有多种经典性理论著作广泛流传。
相比之下,作为木构建筑水平最高、经验最丰富的国家,我们在这方面的建树就要逊色得多。直到汉代我们才有了一部属于政策、法规一类的《考工记》。之后过了上千年,到五代至北宋才有了一部《木经》,元代有过《经世大典》和《梓人遗制》,但都不完备,而且多半失传。比较完整的是宋代李诫写的《营造法式》和清代的《工部工程做法则例》,这是我国建筑遗产的精华,尤其是前者。但它们都着重在建筑材料、施工技术和管理方面的记述,理论升华和美学探索仍很缺乏。
(节选自2006年6月9日《光明日报》)
本卷第3页(共13页)
5.下列对作者关于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反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习惯于承袭思维,习惯于向千人看齐,而不习惯于超越前人。 B.20世纪我们的建筑由于客观形势的制约,为能跳出西方建筑的大窠臼。 C.建筑理论的总结和理论建筑的滞后性,制约这我们建筑发展。
D.创造意识淡薄,鲜见图变求新的极具影响力的作品冒着需要我们认真深刻反省。 6.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大屋顶”风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建筑美学法则和艺术模式。
B.中国的木构建筑作为农耕时代的产物,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退出了历史舞台。 C.“继承传统”其实是对前人的形式和风格的模仿和重复。
D.作为我们的民族遗产,扎扎实实地搞好木构建筑是无可非议的。 7.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建筑文化心态上,我们中国人总习惯于模仿前人,而不善于探讨未知。 B.宋代的《营造法式》和清代的《工部工程做法则例》等仍是我国建筑遗产的精华。 C.我们相当多的建筑师都在试图摆脱“工匠心态”的束缚,力图在建筑理论方面有所建树。
D.热衷于“重修圆明园”的呼声,其实就是承袭思维的一种极端表现。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沈瑀字伯瑜,吴兴武康人也。父昶,事宋建平王景素。景素谋反,昶先去之,及败坐系 狱。瑀诣台陈请得免罪,由是知名。齐尚书左丞殷 与语及政事,甚器之,谓日:“观卿才干,当居吾此职。”司徒竞陵王子良闻瑀名,引为府行参军,领扬州部传从事。时建康令沈徽孚恃势傲瑀,瑀以法绳之,众惮其强。子良甚相知赏,虽家事皆以委瑀。子良薨,瑀复事刺史始安王遥光,尝使送人丁,速而无怨。乃令瑀专知州狱事。明帝使瑀筑赤山塘,所费减材官所量数十万。帝益善之。为建德令,教人一丁种十五株桑、四株柿及梨栗,女子丁半之。人成欢悦,顷之成林。随陈伯之军至江州。会粱武起兵围郢城,瑀说伯之迎武帝。伯之泣日:“余子在都。”瑀日“不然人情匈匈①,皆思改计;若不早图,众散难合”。伯之遂降。及帝即位,时天下初定,陈伯之言瑀催督运输,军国获济。帝以为能。以母忧去职,起为余姚令。县大姓虞氏千余家,请谒如市,前后令长莫能绝。自瑀到,非讼诉无所通,以法绳之。县南又豪族数百家,子弟纵横,递相庇荫,百姓甚患之。瑀召其老者为石头仓监,少者补县僮,
本卷第4页(共13页)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