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6版)笔记(第5章--成本)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6版)第5章 成 本
复习笔记
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成本
1.关于成本的几个概念
总的来说,成本是指企业对所购买的生产要素的货币支出。然而,在经济学的分析中,仅从这样的角度来理解成本概念是不够的。为此,经济学家提出了机会成本、显成本和隐成本等成本概念。
(1)机会成本
生产一单位的某种商品的机会成本是指生产者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
机会成本的成因:稀缺性使得一个社会(或企业)用一定的资源生产某种或某几种产品时,这些资源就不能再被用于其他生产用途。
理解这一概念时要注意三个问题:①机会成本不等于实际成本,它不是作出某项选择时实际支付的费用或损失,而是一种观念上的成本或损失。②机会成本是作出一种选择时所放弃的其他若干种可能的选择中最好的一种,是用于其他选择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③机会成本并不全是由个人选择所引起的。
在作出任何决策时,都要使收益大于或至少等于机会成本。如果机会成本大于收益,则这项决策从经济学的观点来看就是不合理的。
(2)显成本
企业生产的显成本是指企业在生产要素市场上购买或租用所需要的生产要素的实际支出,包括:雇佣工人、贷款、租用土地的费用等。从机会成本的角度来看,这笔支出的总价格必须等于这些相同的生产要素使用在其他用途时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
(3)隐成本
企业生产的隐成本是指企业自己所拥有的且被用于该企业生产过程的那些生产要素的总价格。包括:亲自管理企业、使用自己的资金、使用自己的土地等的成本。
隐成本也必须从机会成本的角度按照企业自有生产要素在其他最佳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收入来支付,否则,企业会把自有生产要素转移出本企业,以获得更高的报酬。
(4)各种成本之间的关系 会计成本=显成本 生产成本=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隐成本+显成本 2.利润
(1)经济利润
企业的经济利润指企业的总收益和总成本之间的差额,简称企业的利润(也被称为超额利润,企业追求的最大利润就是企业的经济利润)。其中,企业的总成本是企业的所有显成
1 / 10
本和隐成本之和。
(2)正常利润
正常利润是指厂商对自己所提供的企业家才能支付的报酬。正常利润是隐成本的一个组成部分,经济利润中不包括正常利润,当厂商的经济利润为零时,厂商仍然得到了全部的正常利润。
(3)各种利润之间的关系 会计利润=总收益-显成本 正常利润=隐成本
经济利润=总收益-机会成本=总收益-(显成本+正常利润)
二、等成本线
1.等成本线的含义及表示
等成本线是在既定的成本和既定生产要素价格条件下,生产者可以购买到的两种生产要素的各种不同数量组合的轨迹。
假定要素市场上既定的劳动的价格即工资率为w,既定的资本的价格即利息率为r,厂商既定的成本支出为C,则成本方程为:C?wL?rK或者K??所示。
wCL?,等成本线如图5-1rr
图5-1 等成本线
2.等成本线的特点
(1)等成本线的斜率是两种要素价格的比率,为负值。等成本线的斜率表明在不改变成本支出的情况下,两种要素相互替代的比率。
(2)在等成本线上,L和K的数值呈反方向变化。纵轴截距?Cr?表明用全部的成本可以买到资本的最大数量。横轴截距?Cw?表明用全部成本可以买到劳动的最大数量。 (3)生产要素价格不变时,成本增加,等成本线将向右上方平行移动;反之,向右下方平行移动。
3.等成本线把坐标平面分为三部分
等成本线以外区域中的任何一点代表的要素组合,在既定成本下是不能实现购买的。等成本线以内区域中的任何一点代表的要素组合,在既定成本下不仅能够实现购买并且还有剩余。只有等成本线上的点所代表的要素组合,才能使生产者正好用光全部成本。
2 / 10
三、成本最小化和产量最大化 1.既定产量条件下的成本最小化 如图5-2所示,为了生产既定的产量Q,显然生产者只能选择等成本A?B?。低于A?B?的成本线,如A??B??,不能使生产达到Q的产量水平;高于A?B?的成本线,如AB,虽然可以生产Q产量,如a、b两点,但不经济,只有E点代表的L1和K1单位的劳动与资本的组合才是生产Q产量成本最低的要素组合。
图5-2中,在生产均衡点E有:
MRTSLK?w r它表示:厂商应该选择最优的生产要素组合,使得两种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于两种要素的价格之比,从而实现既定产量条件下的最小成本。
图5-2 成本最小化
2.既定成本条件下的产量最大化
如图5-3所示,Q1、Q2、Q3代表三条不同等产量曲线,AB代表生产者在一定资金成本约束下的等成本线。显然,生产者在此成本约束下不可能达到Q3的产量,生产者可以达到Q1的产量,如在a、b两点的生产,但这种生产不能使产量最大,不符合经济原则,沿着
AB直线由a点向右或由b点向左移动,就可以增加产量。
图5-3 既定成本条件下产量最大的要素组合
图5-3中,同样的,在生产均衡点E有:
MRTSLK?w r这说明厂商在既定成本条件下实现最大产量的均衡原则与厂商在既定产量条件下实现最小成本的均衡原则是相同的。也就是说,在长期,厂商无论是实现既定成本下的最大产量,还是实现既定产量下的最小成本,生产的均衡点都发生在等产量曲线和等成本线的相切点。
3 / 10
四、扩展线和生产总成本 1.扩展线
在生产要素的价格、生产技术和其他条件不变时,如果企业改变成本,等成本线就会发生平移;如果企业改变产量。等产量曲线就会发生平移。这些不同的等产量曲线将与不同的等成本线相切,形成一系列不同的生产均衡点。这些生产均衡点的轨迹就是扩展线。扩展性上的每一点都是既定条件下的最优选择点。
2.利润最大化和扩展线
厂商生产的目的是为了追求最大的利润。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对厂商来说,商品的价格和生产要素的价格都是既定的,厂商可以通过对生产要素投入量的不断调整来实现最大的利润。厂商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可以得到最优的生产要素组合,是可以实现扩展线这一长期生产的最优路径的。
3.扩展线与长期总成本和短期总成本
由成本最小化出发,利用扩展线,可以推导和初步理解长期总成本和短期总成本。
五、短期成本曲线 1.短期成本的分类 总不变成本(TFC):厂商在短期内为生产一定数量的产品对不变生产要素所支付的总成本。
总可变成本(TVC):厂商在短期内为生产一定数量的产品对可变生产要素所支付的总成本。
总成本(TC):厂商在短期内为生产一定数量的产品对全部生产要素所支付的总成本。 平均不变成本(AFC):厂商在短期内平均每生产一单位产品所消耗的不变成本。 平均可变成本(AVC):厂商在短期内平均每生产一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可变成本。 平均总成本(AC):厂商在短期内平均每生产一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全部成本。 边际成本(MC):厂商在短期内增加一单位产量时所增加的总成本。 2.各种成本之间关系的数学表达
TC?Q??TFC?TVC?Q?
AFC?Q??AVC?Q??TFC QQTVC?Q?
MC?Q??AC?Q??TC?Q?Q?dTCdTVC ?dQdQQ?AFC?AVC?Q?
TFC?TVC?Q?3.各短期成本曲线的形状
各类短期成本曲线如图5-4所示。
4 / 10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