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必修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拍摄地点纬度较低,昼夜长短变化较小,因此日出时间应在当地地方时6时左右,该地大约位于东2区,与北京时间(东8区)大约相差6小时,因而此时北京时间应在12时左右,故A、B选项不符合要求;假如该地在北半球,如果日出东北,表明该地昼长夜短,应为夏季,则日期不可能为1月1日,假如在南半球,如果日出东北,则表明该地昼短夜长,应为冬季,则日期也不可能为1月1日,日出方向不可能是东北,故C选项不符合题意,因此该题选D。第2题,由题意可知,该拍摄地点为广袤的草原景观。读图1分析可知,甲地位于海拔较低的刚果盆地,为热带雨林景观;丁地位于高山地区,不可能是一望无际的草原景观;乙、丙两地位于热带草原气候区,根据上题可知图2景观是向东南方向拍摄的,而乙地东南方向为湖水景观,故只有丙地符合。 答案:1.D 2.C (2014·高考山东卷)下图为甲地所在区域某时刻高空两个等压面P1和P2的空间分布示意图,图中甲、乙两地经度相同。完成下题。
3.若该日甲、乙两地同时日出,则甲地该日( ) A.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 B.为冬至日
C.日落时区时为18时 D.昼夜等长
解析:选D。因为甲、乙位于同一经度,同时日出,只能是太阳直射赤道(春分日或秋分日),所以选D。“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是夏至日时的情况,二分日当地日落时的地方时为18时。 (2015·高考四川卷)2013年4月5日,我国帆船手驾驶“青岛号”帆船荣归青岛港,实现了中国人首次单人不间断环球航海的壮举。下图为此次航行的航线图。据材料回答下题。
4.帆船返回青岛港当日,青岛( ) A.日出东南方向
B.于地方时6时前日出 C.昼长较广州短
D.正午物影较春分日长
解析:选B。帆船于4月5日返回青岛港,该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日出东北,故A错误;4月5日北半球昼长夜短,因此青岛于当地6时前日出,故B正确;4月5日北半球越往北白昼越长,青岛和广州均位于北半球且青岛在广州以北,昼长较广州长,故C错误;4月5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青岛正午太阳高度大于春分日,因而正午物影较春分日短,故D错误。
重点七 局部光照图和抽象光照图的判读(识图能力培养)
局部光照图实质上是半球光照图或全球光照图的一部分,有的为半球或全球光照图的1/2、1/4,甚至1/12。抽象光照图一般给出简单的晨昏线和纬线。有的时候无图考图,需要把文字转换成图形。常见典型图如下: 1.局部图
2.抽象图
(图4中n为晨昏线,m为纬线,图5中斜线为晨昏线) 3.无图考图
例如:晨昏圈上有5个等分点,若其中一点地方时正好为12时,则不相邻两点之间的球面最短连线可能( ) A.同时出现日落 B.经过太阳直射点
C.是纬度固定的一段纬线 D.为两个日期的分界线
(1)从图1中可以看出极地附近出现极夜现象;从图2中可以看出越往北白昼越长;从图3中可以看出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2)从图4中可以看出晨昏线与纬线相交,且切点在纬线的北侧,故该地区位于北半球;从图5中可以看出,此时晨昏线与经线相交,不是二分日。(3)从文字材料中可以看出,晨昏线上有一点为12时,即一天中太阳高度最大值为0°,说明该点出现极夜现象。 该类图判读关键是树立“全局”观念,即把局部图恢复为整体图。需要获取光照图的隐含信息,按照图中信息,转换成常规图。获取的隐含信息一般包括: 1.获取南北半球信息
主要是局部俯视图。根据图中的自转方向确定南北半球。如图1中如果逆时针旋转,则为北
半球;顺时针旋转,则为南半球。 2.获取晨昏线信息
一般先推断出晨昏线上点的时间,然后确定属于晨线还是昏线。如图5中,如果甲的时间在6时前后,则为晨线;如果时间在18时前后,则为昏线。 3.获取昼夜长短信息
一般根据晨昏线的倾斜方向判断。如图2中根据晨昏线倾斜方向可以判断出北半球昼长夜短。
4.获取极昼极夜范围信息
一般根据晨昏线的弯曲判断切点所在的半球。向北凸起,切点在北半球;向南凸起,切点在南半球。然后根据相切的纬度判断极昼极夜范围。相切纬线及其高纬度地区出现极昼极夜现象。如图4中切点在北半球,所在纬线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极夜现象。 5.获取直射点信息
一般先找出图中的12时或0时。12时所在的经线为直射点的经线;0时所在的经线相对的经线为直射点经线。与出现极昼极夜的纬度互余的纬线为直射点的纬线。 根据获取的以上信息,转换成常规图,标注出直射点,画出晨昏线及其昼夜以及相切的纬线,然后再进行判断。如图4和无图考图可以转化成下列常规图。
(高考福建卷)下图中N为北极点,A、M、B位于地球表面,NP为经线,NM的球面最短距离为2 553千米。读图完成1~3题。
1.若AM为昏线,则此时节( ) A.巴黎香榭丽舍大道落叶遍地 B.日本富士山樱花烂漫
C.阿根廷潘帕斯草原牧草枯黄 D.北京颐和园雪飞冰封
2.若观测到M地日影最短的时刻是北京时间12时40分,则M地大致位于( ) A.66°N,110°E B.67°N,110°E C.66°N,130°E D.67°N,130°E
3.若在M地垂直立竿,则下图中MM′所示日照竿影朝向正确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第1题,根据同一条经线上纬度相差1°距离相差111 km可知MN两地相差23°,故M地纬度是67°N;AM为昏线可以判断67°N及其以北是极夜,为北半球冬季。A项出现在北半球秋季,B项出现在北半球春季,C项出现在南半球冬季即北半球夏季,D项出现在北半球冬季。第2题,根据同一经线上纬度相差1°距离相差111 km知M点纬度为90°—2 553/111=67°;日影最短为地方时12:00,根据经度相差1°地方时相差4分钟知M地时间与北京时间(120°E地方时)相差40分钟,可知经度相差10°,北京时间较早,故位于M地东边,因此M地经度为110°E。第3题,由材料知M地纬度为67°N;夏至日0时物影朝南,故A项错误;5月1日日出东北,物影朝向西南,故B项错误;10月1日正午该地物影朝向正北,C项错误;秋分日地方时12时北半球物影朝正北。 答案:1.D 2.B 3.D
4.(高考上海卷)阅读“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移动轨迹示意图”,回答问题。 下图中长虚线表示北回归线,点线表示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的螺旋形移动轨迹。太阳直射点从某一经线位置出发,再次通过同一经线的时间间隔表示一个太阳日。
太阳直射点从A点沿移动轨迹向________方向移动,到达B点时,用时________小时。期间,地球公转的日地距离逐渐__________,角速度逐渐________,地球上出现极夜的区域范围逐日________,B点的正午太阳高度逐日________。 解析:太阳沿移动轨迹运动时会逐渐偏离北回归线向南移动,移动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同,因此太阳直射点沿移动轨迹向西南移动,到达B点时,用时2天,即48小时。期间,太阳直射点从北回归线向南移动,由夏至日(6月22日)开始向远日点(7月初)靠近,日地距离逐渐增大,角速度减小,太阳直射点纬度逐渐靠近B点所在纬线(度),所以B点的正午太阳高度逐日增大。
答案:西略偏南 48 增大 减小 缩小 增大
, [学生用书P19])
1.(浙江会考)一年中,浙江省白昼时间最长的一天是( )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