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寓德育教育于物理教学中
寓德育教育于物理教学中
上海晋元高级中学 沈亚辉
当前,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中学物理学科以其严密的科学性、深刻的人文性为思想道德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如何充分利用学科资源,寓道德教育于学科教学之中,使知识传授与道德教育相得益彰,应成为我们物理教师探索的重要课题。
物理学科的德育教育,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教育、良好品德、行为习惯教育、审美素质教育、科学的态度和良好的品德教育等几个方面。 一、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是物理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长期坚持,教学中要注意寻找切入点。 1、用古代物理学方面的巨大成就教育学生
我国历史上有关物理方面的杰出成就在物理教材中较多地方被提到,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好素材。如地磁场偏角的论述早在宋代沈括已提出,比西方早400多年。惯性现象的描述在公元五百年前的春秋末期的《考工记》已有记载。《墨经》论述:“力形之所以奋也”说明早期人们就认识到力可以改变物体的状态。火箭一词根据古书记载,最早出现在公元3世纪的三国时代,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地动仪”的发明、哈雷彗星的发现记载等都早于西方几百年。还有春秋战国时期的杠杆,秦朝时期的天平,古代的四大发明,古代对共鸣、
1
水能、风能的研究利用等等,通过这些成就的介绍,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2、用中外物理学家的事迹、格言教育学生
在核能一节教学中,可引述我国物理学家钱学森教授不图荣华、不畏艰辛、矢志不移回国,报效祖国的故事。在分子原子结构的教学中,可介绍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在瑞典斯德哥尔摩领奖时的情景,他坚持用汉语演讲,中华之声响彻大厅,结束了从1901年到1976年长时间在受奖大厅没有汉语的历史。两弹元勋邓稼先和科学家们,是一代人完成了别国五代科学家的任务,一口气从原子弹研究到中子弹。钱三强和何泽慧夫妇毅然放弃外国优厚待遇和工作条件,返回祖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有这样一句名言:“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真理长河中有无数礁石险滩。只有不畏攀登的采药者,只有不怕巨浪的弄潮儿,才能登上高峰采得仙草,深入水底觅得珍珠。”这些都将激发学生爱国的热情,让他们感受到巨大的精神力量。
翻开物理书,大多数是外国科学家的名字,居里夫人、伽利略、阿基米德等科学家热爱祖国献身科学的精神起到同样的教育作用,教学中也绝不能放过。在讲授牛顿运动定律这一章时,可以将牛顿的一段名言介绍给同学们,“我就像一个在海边玩耍的小孩,偶尔拾到一颗美丽的贝壳。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远一些,那是因为站在巨人肩上的缘故。”通过这段名言,教育学生在学习上谦虚谨慎,不骄不躁。
至于爱国主义的素材和物理学家的许多轶事,除在课堂上进行必要的讲解外,在课外可以让学生自己去看,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以
2
达到教育目的。
3、用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教育学生
在讲授“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时,介绍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黄河小浪底水库,长江三峡工程,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在能源方面的成就。在讲授“万有引力定律、宇宙速度、人造卫星”时,向学生介绍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史,介绍我国通讯卫星发射情况及神州6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与回收的情况。在讲“超导体”时,介绍我国超导磁悬浮的研究进展及上海磁悬浮列车的运行情况。这些领域我国都处在世界领先地位,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通过这些知识的介绍,使学生在惊叹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的同时,流露出无比骄傲的情感,更激发了学生为祖国刻苦学习的热情。 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物理学中本身充满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生动题材。由于物理的产生来源于客观世界的事实,可以让学生确定“存在决定意识”的唯物主义观点。物理学中大量的内容都是对立统一的,充满了由量变到质变的辨证关系,教学中要有针对性的渗透,这样将有助于培养人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在“电场”这节教学时,根据不直接接触的电荷间存在引力和斥力的事实,引出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电场”这种物质传递的。尽管电场看不见、摸不着,但它确实存在,物质是不依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在讲述机械运动、分子热运动时,强调物质与运动不可分割,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机械运动和分子运动说明运动是绝对的,静
3
止是相对而言的、是有条件的。静摩擦向滑动摩擦转变、全反射、干涉、衍射、原子核的转变等蕴含了量变会引起质变的道理。电流的形成条件说明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惯性和摩擦力对人类有益一面和有害一面,说明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人们对光的本质认识也说明了否定之否定规律的观点。质点、光滑面、弹簧振子、单摆、理想气体、点电荷等概念都是理想化的模型,教学中要帮助学生物理模型的构建,培养学生处理实际问题时抓住主要特征,忽略次要因素,以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只有让学生树立辩证的观点,他们才会以辩证的眼光看待科学技术,认识到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人类在发展科学、改造自然同时,又在破坏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 三、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的教育。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这就决定了物理学必须正视和充分尊重客观事实。它探索各种问题时反复出现的基本方法是:发现现象——科学实验——总结升华揭示规律——实践检验——再实践再认识。在教学中应渗透“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思想,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肃认真和按科学规律办事的科学态度。
我国核物理学家何泽慧在法德留学期间正值二战结束,物质条件十分困难,但她用简陋的仪器设备发现了重核的三分裂填补了核物理空白。法拉第用了十年的时间,孜孜不倦地通过实验研究电磁感应及其规律,在他使用过的“线圈”中浸透了辛勤的汗水。弟谷用了二十多年的时间,仅用一双慧眼仰望苍穹,几乎达到了能用眼睛观察的极限,
4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