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关于提高集团公司领导干部执行力意见
关于提高集团公司领导干部执行力意见
各部门、各分公司:
执行力是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推动经济社会和各项事业科学发展,既要有科学正确的决策和措施,更要有坚强有力的领导执行力。任何一项工作任务的完成,都是执行和落实的结果,没有执行和落实作保证,再好的战略也只是一句空话,再好的政策也只是一纸空文,再好的制度也只是一种摆设,再好的目标也只是一个理想。因此,必须从培养良好的执行素质、增强高效的执行能力、避免不良的执行倾向着手,切实提高领导干部执行力。 一、培养三种良好的执行素质
一是培养过硬的政治素质。领导干部必须具备坚定的政治立场、高尚的政治品格、严明的政治纪律、敏锐的政治鉴别力、高度的思想觉悟、深厚的理论修养、正派的思想作风、无私的奉献精神等。只有具备这些思想政治素质,才能在思想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决策及实践中把对党负责与对人民负责、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统一起来,自觉维护与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才能坚定执行信念,不会见到风险躲着走、遇到矛盾绕着走、碰到困难往回走,在思想和行动上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的工作部署,确保政令畅通。
二是培养专博的科学文化素质。懂科学、有知识、有文化是知识经济时代对领导干部的要求。只有具备专博的科学文化素质,领导干部才能在通观全局中把握局部,在纵览全过程中照应各阶段;
才能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卓有成效地抓好全面工作;才能在急处站得稳、在高处看得远、在难处立得住,实现决策的科学化与领导的智能化相统一。
三是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素质。作为领导干部,要有效落实组织的目标,执行好组织交给的任务,就必须具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毅力。这种意志和毅力在执行过程中所能发挥的作用,是才干、天资等所代替不了的。大凡事业成功的领导者和执行者,都有顽强的意志和坚忍不拔的毅力。这是在抓工作落实中不为挫折所折腰、不为困难所吓倒、不为压力所屈服的基本保障。 二、增强三种高效的执行能力
一要增强决策能力。决策就是为取得预期的结果科学确定具体目标,积极拟定各种可行的方案。作为基层领导干部有着双重身份,既是一名执行者又是一名领导者,起着上策下行,下情上传的重要作用。特殊位臵对其执行力提出更高要求,既要善于领悟上级的决策,又要善于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具体条件与实际状况,作出并实施本级决策。在决策过程中,要坚持群众路线,防止“真主意假商量”,要尊重客观规律,避免主观盲目性,使决策经得起实践的检验、群众的检验和历史的检验。
二要增强组织能力。组织是为保证决策和计划的实施,建立权力体系和协作结构,分配权、责、利的过程。作为地方领导干部,涉及方方面面的工作,不可能也不必要事事亲为,关键是要有效地进行组织实施,善于统率和调动各方力量,把广大干部积极性广泛
调动起来,形成强大的合力,以最短的时间与最小的投入取得最大的成效,实现既定的目标。组织实施中,要学会授权,通过授权使领导干部从繁琐的事务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和时间思考重要问题,也为下级成长创造机会,使下级的积极性都发挥出来,形成众人拾柴、政令畅通局面。
三要增强协调能力。协调是解决和消除系统内部各因素之间以及系统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目标、利益、行为等方面的矛盾、冲突与分歧的过程。协调的目的在于保持整体平衡,发挥整体优势,领导干部要善于做沟通和协调工作,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发挥各种积极性促进工作开展。
三、避免三种不良的执行倾向
一是避免“机械执行”倾向。“机械执行”是执行力水平不高的一种体现。执行中惟规定是从,照本宣科,不结合实际,不顾实情,僵化死板,缺乏追求卓越、争创一流的精神。领导干部在执行落实工作中,要注意避免\机械执行\,吃透上级精神,高效、创新地落实工作,出色完成任务。
二是避免“趋利执行”倾向。“趋利执行”表现为:缺乏大局观念,“走偏门”, 围绕利益“自我取舍”,有利可图的就执行,无利可图的就不执行;合意的就执行,不合意的就不执行。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趋利执行”的危害性,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大局为重,以事业为重,以民生为重。
三是避免“应付执行”倾向。“应付执行”濒临不执行的边缘,
危害不浅。执行落实中流于形式,应付了事,不求实效,以文件落实文件,以会议落实会议,以部署落实部署,以讲话落实讲话,没有真正的行动,没有真正的实施,没有真正的推进,以至于工作有布臵没落实、有规划没行动、有开头没结果、有安排没检查、有启动没跟踪,有形式没有实效。遇事避重就轻,碰到问题绕道走,歪风邪气不敢管,难事硬事不敢抓,甘当“好好先生”。凡此种种,领导干部要引以为戒,以真抓实干、敢闯敢干的精神把工作落到实处。
所谓执行力,就是执行并完成任务的能力;就是贯彻落实党委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决策部署并实现既定目标的能力。执行力的核心是“做”和“干”,就是要把决定了的事情变成具体的行动,推开和推进工作,有效地完成目标任务。执行比落实更强调下级对上级、个人对组织的负责态度;落实着重结果,而执行既看结果,也看过程;落实强调的是扎扎实实,执行强调包含扎扎实实在内的战斗力、推动力、创造力。执行力是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具体体现。提高执行力,就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一定意义上讲,一个班子的执行力就是战斗力,各级党委政府、各部门单位的执行力,就是促进又好又快发展的生产力、竞争力和创造力。
总体上说,我们各级各部门的执行力是比较强的,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有些部门和领导办具体事、解决具体问题的执行力比较好,但对方向性、思路性的决策措施执行得不够好。这实际上反映出了对政策的理解能力、对事物的把握能力不强。二是干事创业的激情不够足。有些干部安于现状,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满足于当“太平官”、做“太平事”,喜欢照搬条条本本,抠条文在行、找出路不行,管的办法多、放的办法少。有的主观能动性差,依赖思想比较严重,遇事“难”字当头,遇难“退”字当头。有的满足于已有的成绩,骄傲自满的情绪有所抬头。三是作风比较飘浮。有的坐而论道,醒得早,起得迟;好做表面文章,部署工作轰轰烈烈,抓起落实虎头蛇尾。有的习惯于以会议和文件代替落实,把开会当成落实的完成,把发文当成工作的终结。有的习惯于轻车熟路的一般性事务,对于调查研究、谋划思路等工作,不在行,不愿意做,提不起兴趣,关门办公,不注重听取基层和群众的意见。四是个别部门本位主义问题比较突出。缺乏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执行政令以部门利益为出发点,对上级布置的工作,有利的就争,麻烦的就推,合口味就办,不合口味就拖,有的表面上答应得很好,就是看不到实际行动。一些部门该放的不放,或“瘦放肥不放”、“明放暗不放”,甚至明知有问题存在,也不愿改、不想改。有些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