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复习提纲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复习提纲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7/8 15:49:28

1“作诗如作文” 受黄遵宪的启发,比宋诗对唐诗的变革更进一步。 语言形式与思维方式“散文化”:打破诗的格律,以白话写诗。对传统有组织的反叛。

○2“诗的经验主义” “有我”与“有人”的“言之有物”。

强调主体的性情与见解,与平民的沟通交流。“平民化”启蒙主义在诗歌观念上的反映。 3、“《学衡》派”:反对诗体的解放

“新材料与旧格律”结合的理想。对“诗界革命”的呼应。于早期象征派获得某种回应。 二、“尝试”中的新诗——早期白话诗 1、新诗阵营的发展

①阵地:《新青年》《新潮》《少年中国》《星期评论》《学灯》《觉悟》②作者:胡适、刘半农、周作人、沈尹默、俞平伯、康白情 ③刊物:《诗》月刊 第一个新诗刊物,1922“中国新诗社”,叶绍钧、刘延陵、朱。 2、胡适《尝试集》

从传统诗词中脱胎、蜕变,逐渐摸索、试验新诗形态的艰难过程。 《一颗星儿》《“威权”》《一颗遭劫的星》 具备现汉抒情诗形式法则的雏形。

3、早期白话诗特征

○1作品 沈尹默《三弦》《月夜》

俞平伯《冬夜》 旧文学的意象和新思潮的哲理,旧格律的影响与欧化的文法。

周作人《小河》 打破旧镣铐的“欧化”诗风。 朱自清《毁灭》 追求“平常”的倾向。 ○

2特征 白描手法和托物寄兴。客观写实和主观意志。散文化和平实风格。 歌谣化努力。1920 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周作人、刘半农、沈尹默。三、“开一代诗风”的新诗创作

新诗内部的结构性调整。 1、创造社诗人的理论和创作

○1成仿吾《诗的防御战》 抨击早期白话诗的理性色彩,强调诗的抒情本质。 ○2郭沫若《论诗三札》诗的本质专在抒情,诗=(直觉+情调+想象)+(适当的文字)

《女神》对新诗发展的贡献:“诗体解放”的极致,“五四”精神的充分体现;诗的抒情本质和个性化的发挥,奇特大胆的想象,重视诗歌本身的艺术规律。

2、湖畔诗人:历史青春期的特色 1922 汪静之、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 《湖畔》 1922 汪静之 《蕙的风》 1923 汪静之、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 《春的歌集》 天真开朗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时代精神与诗人个性的统一。 应修人《妹妹你是水》、汪静之《伊底眼》 3、小诗体

冰心《繁星》《春水》、宗白华《流云小诗》、徐玉诺、何植三即兴式短诗。日本短歌和俳句、泰戈尔《飞鸟集》影响下产生,表现出对诗歌形式的探索和捕捉内心微妙感受的努力。

4、冯至《昨日之歌》

○1艺术的节制:明净的形象。激情外化为客观物象或蕴涵于简单叙述。 《蛇》《雨夜》;半格律体。整饬、有节度的美 ○

2哲理化诗情 沉思的调子,幽婉的风格。 ○3叙事诗《帏幔》《蚕马》《吹箫人的故事》 四、新诗的“规范化”——前期新月派 1、前期新月派的理论主张 刊物阵地 主要诗人 《晨报副刊》“诗闻、徐、朱湘、饶孟侃、杨世恩、孙大雨、镌” 刘梦苇 ○

1新诗的自觉 “在新诗与旧诗之间建立一架不可少的桥梁”,提出要写“中国的新

诗”;

把创作的重心从“非诗化”转向“诗”自身,“使新诗成为诗”。 ○2“理性节制情感” “非个人化”倾向。针对早期新诗中滥用的直书胸臆、极端感伤主义。受巴那斯主义影响,也与传统抒情模式暗合。

主观情愫的客观对象化。 闻一多《口供》 蕴藉含蓄,鲜明的形象性。 诗歌中叙事成分的加强。叙事诗,戏剧化、小说化,不露声色的客观态度。

3新诗格律化 和谐、均齐的审美特征。“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区分新旧格律。 2、闻一多

1思想内涵 新月派内在矛盾的集中体现,尖锐的东西方文化冲突。

《红烛》《死水》中西文化冲突引起的内心矛盾与痛苦。东方主义文化观和受西方文化影响的现代感受复杂地交织。

○2个性风格 矛盾的张力:《春光》自然的和谐与社会的不和谐。《心跳》生活的宁静与心灵的不平静。《你莫怨我》 言辞的洒脱与情感的偏执。

沉郁的风格:《发现》郁结已久的火山爆发式的灼人的美。 3、徐志摩

古典理想的现代重构,个性/才华/追求的统一,飞动飘逸的艺术风格。 徐志摩式意象。潇洒、飘逸、灵动:《雪花的快乐》《黄鹂》《为要寻找一个明星》《落叶小唱》

内容美与形式美的统一。《雪花的快乐》 4、朱湘:《夏天》《草莽集》《石门集》,具有“东方的静的美丽”的形象,“古典的与奢华的”美的风格。《采莲曲》《催妆曲》《摇篮歌》 对形式美的探索,讲究形式的完整与“文学的典则”。叙事诗创作:《王娇》《猫诰》。 五、“纯诗”与早期象征派诗歌 1、“纯诗”:诗歌观念的变化

从“表达”功能转向“表现”功能。对胡适“作诗如作文”的置疑。康白情、俞平伯。

○1穆木天《谭诗——寄沫若的一封信》 要求“诗与散文的纯粹的分界”。诗的领域是“纯粹的表现的世界”;诗应有不同于散文的思维方式和表现方式,强调“暗示”与“朦胧”。

○2王独清《再谭诗》 突出“感觉”的因素,强调“色”“音”的交错。

3早期象征派 将“诗的贵族化”发展到极端。东西方诗歌“沟通”理想。其诗歌观

念和表现的“内转”是受西方象征派诗人的影响,也是向传统诗词的靠拢。 2、李金发 《微雨》《为幸福而歌》《食客与凶年》

“多远取喻”,善于“发现事物之间的新关系”,感官呈像常用省略法。 《弃妇》 联类不穷的自由联想,暗示的力量,选用文言词语的陌生化效果。

第二个十年 一、 中国诗歌会诗人群的创作 1、早期无产阶级诗歌

1邓中夏 向诗人发出“从事于革命的实际活动”的号召。1923。 ○2蒋光慈《新梦》:开创无产阶级革命诗歌 新诗“平民化”的极端,消解主观性和个人性;注重理性理想的灌输而趋于平实。

2、中国诗歌会的创作:“大众化(非诗化)”创作趋向 1932.9,左联领导下的群众性诗歌团体。以殷夫为前驱,蒲风为代表。

1“捉住现实” 及时反映时代重大事件。表现工农生活及革命斗争,注重宣传鼓动作

用。 殷夫《1929年的5月1日》 正面反映工人阶级自觉斗争的最初尝试。 蒲风《茫茫夜》 母子对话揭示农村苦难的根源,战士形象的塑造。 《六月流火》 长篇叙事诗。反映围剿和农村革命的深入。 杨骚 《乡曲》 30年代农村的破产与骚动。 “国防诗歌” ②“诗的意识形态化”:理性化色彩与主观性加强,强调表现集体的大我。殷夫早期《孩儿塔》集中多对爱情与自然的歌咏,投身革命后“我已不是我”。 ③直接描摹现实和“歌谣化”抒情因素减弱、叙事因素加强的趋势。

直书胸臆的抒情和叙事诗的发展。使诗成为“群众的听觉艺术”的努力。 创造诗歌新形式的试验。

○4得失 扩大了表现领域,美学风格的拓展。理想主义英雄主义色彩和刚健壮阔美。

忽视诗歌本身的艺术特质和创作个性。题材单一化,诗人主观世界和艺术个性的消失,成为“意识形态的传声筒”。

3、臧克家:现实主义精神:关注现实和底层人民苦难,艺术上却与新月派相通。《烙印》《罪恶的黑手》集,“坚忍主义”。农民式苦吟。

二、后期新月派的创作 1928《新月》月刊新诗栏,1930《诗刊》季刊。 1、非格律化倾向和“纯诗”立场

徐志摩《诗刊放假》对闻一多格律立场的一种松动。

陈梦家《新月诗选·序言》被视为后期新月派的诗歌宣言。向自由诗发展的趋向。针对左翼的,自我表现、超功利的。 2、精神危机和艺术探索

1幻灭的诗感 徐志摩:从《志摩的诗》到《猛虎集》《云游集》《渺小》《生活》《我不知道风是在那一个方向吹》;“向瘦小里耗”。 陈梦家《一朵野花》幻灭的空虚,迷茫的感伤。

○2现代化倾向,强调抒情,出现大都市的病态、现代人的精神异化。

陈梦家《都市的颂歌》《自己的歌》 孙大雨《自己的写照》

徐志摩《两个月亮》以象征和暗示构成隐晦的艺术境界。 3、“商籁体”的尝试 :更自觉的试验,发现中西诗体形式的“契合点”。 三、现代派诗人的创作 由后期新月派和早期象征派演变而来。

1、现代派的形成:《现代》杂志创刊 1932.5

戴望舒《雨巷》 由新月派向现代派过渡的趋向。1927《我的记忆》 现代派诗的起点。

2、现代派诗的主要特征

施蛰存《又关于本刊中的诗》现代派诗歌的宣言。“纯然的现代诗”。○1现代生活中所感受的现代情绪 “现代都市风景线”:郁琪《夜的舞会》、施蛰存《桃色的云》、徐迟《二十岁人》

“都市怀乡病”:徐迟《春烂了时》 “现代都市青春病”:戴望舒《回了心吧》《寻梦者》《夜行者》《单恋者》《乐园鸟》:理想失落后无力追回的挣扎的无奈和感伤。

○2用现代的词藻排列成的现代的诗行 文言语词入诗: 戴望舒《小病》、何其芳《脚步》、李广田《灯下》(早期象征派)

诗的散文化:坚持“纯诗”观念。废名《谈新诗》:内容是诗的,形式是散文的。

戴望舒《望舒诗论》:不借重音乐而借重“诗情”生发的韵律。 3、戴望舒:象征派形式与古典派内容的结合,与传统诗歌主流的深刻联系。

《我的记忆》 “有节制的潇洒”,残酷的主观记忆外化为友。日常生活化的意象。《印象》听觉视觉意象的叠加,具象的直观与抽象的暗示融合。《寻梦者》 大时代里个人命运的忧伤,奋斗者心灵的历史,“华美而有法度”。 4、《汉园集》三诗人 1936

1何其芳 《燕泥集》《预言》 冷艳的色彩、青春的感伤、精致的艺术,交汇

着东西方影响;《欢乐》《爱情》《砌虫》《梦歌》《罗衫》 美丽的诗,天

真可爱的忧郁。

○2卞之琳 《数行集》《音尘集》《鱼目集》 醉心于新诗技巧和形式试验,“欧化”“古化”。

新的智慧诗:自觉的哲学意识,具象词与抽象词相嵌合的语言试验。对早期白话诗、宋诗等“理趣”的回应与发展。《断章》。

诗的非个人化:用冷淡掩深挚,从玩笑出辛酸,诗人主体的退出与模糊。对早期白话诗的反拨,向传统的回归。

○3李广田 《行云集》 5、废名:“东方化”的现代诗人

“诗禅”与六朝文风致的晦涩,现代人的孤洁感。《掐花》《街头》 《十二月十九夜》 思接万仞千里,超越逻辑的瞬间顿悟。与西方现代派相通。 6、林庚

新格律诗试验。转向对传统诗歌形式的历史借鉴。 从《夜》《春夜与窗》到《北平情歌》 第三个十年

一、从同声歌唱到七月派诗人群 (一)、抗战初期的同声歌唱 1、战斗性、宣传性

写实主义诗风,记录抗战初期昂扬乐观的民族情绪。诗歌题材领域的扩大。健康浅露的抒情内容,宣言式直书胸臆,议论式陈词,描摹再现的叙写方式。

2、民族化、大众化

用民间形式宣传抗日的热潮。老舍《剑北篇》用旧形式表现新内容的

搜索更多关于: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复习提纲 的文档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1“作诗如作文” 受黄遵宪的启发,比宋诗对唐诗的变革更进一步。 语言形式与思维方式“散文化”:打破诗的格律,以白话写诗。对传统有组织的反叛。 ○2“诗的经验主义” “有我”与“有人”的“言之有物”。 强调主体的性情与见解,与平民的沟通交流。“平民化”启蒙主义在诗歌观念上的反映。 3、“《学衡》派”:反对诗体的解放 “新材料与旧格律”结合的理想。对“诗界革命”的呼应。于早期象征派获得某种回应。 二、“尝试”中的新诗——早期白话诗 1、新诗阵营的发展 ①阵地:《新青年》《新潮》《少年中国》《星期评论》《学灯》《觉悟》②作者:胡适、刘半农、周作人、沈尹默、俞平伯、康白情 ③刊物:《诗》月刊 第一个新诗刊物,1922“中国新诗社”,叶绍钧、刘延陵、朱。 2、胡适《尝试集》 从传统诗词中脱胎、蜕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