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复习思考题一
GDP是指在一个国家的国土上一年内所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格总额。它是一个以地理标准为基础的概念。
理解此概念需要注意几个问题:第一,GDP是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提供劳务的总值,它不包括以前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所以GDP是一个流量而不是存量概念。第二,GDP看的是“生产”的情况,计算的是当年生产的产品。如果去年生产的产品,但在今年销售,不能算进今年的国民生产总值。第三,GDP测度的是最终产品的价值。因此计算时不包括中间产品的产值 ,以避免重复计算。第四,GDP不仅包括各种最终物质产品的价值,也包括各种劳务的价值。第五,GDP的统计都是按当年的“市场价格”加以计算的。按市场价计算出来的GDP中包括价格变动因素,称为“名义国民生产总值”。如果扣除价格变动因素,得出的是“实际国民生产总值”。第六,GDP不包括非市场交易(如家务劳动的价值)非生产性交易(指纯粹金融市场交易)。 四、辨析题(判断对错,并简述理由。)
1、 衡量社会收入分配平均程度的重要指标基尼系数的值越小,表明洛伦茨曲线越是弯曲,收入分配越不平均。
错。(1)洛伦茨曲线,表示一国按人口数量累计的百分比与该百分比所占有的国民收入比重之间的关系。洛伦茨曲线的弯曲程度越大,收入分配不平均;反之亦然;(2)基尼系数,根据洛伦茨曲线,用A表示实际收入分配曲线与绝对平均线之间的面积;B表示实际收入分配线与绝对不平均线之间的面积,则基尼系数=A/A+B,基尼系数值越小,则越接近于收入分配平均;基尼系数值越大,则收入分配越不平均。(3)由此可见,基尼第数的值越小,洛伦茨曲线的弯曲程度越小,越接近于收入分配平均。
2、假定活期存款的准备金率和公众的提现率均为10℅,如果基础货币增加200亿,货币供给将增加1000亿。
错。MM=1+K/K+r=1+10%/10%+10%=1.1/0.2=5.5 △M3=△H·MM=200×5.5=1100 3、财政政策的效果与货币的利率敏感程度负相关,与投资的利率敏感程度正相关。
错。从IS-LM模型看,财政政策效果的大小是指政府支出变化使IS变动对国民收入变动产生的影响,财政政策的效果的变化与IS曲线和LM曲线的斜率不同
5
有关。IS斜率大小主要由投资的利率系数所决定,IS越平坦,表示投资的利率系数越大,即投资的利率敏感程度高,IS越平坦,财政政策效果小;反之,投资的利率敏感程度低,IS越陡峭,财政政策效果大,因此,财政政策的效果与投资利率敏感程度负相关,LM曲线斜率,表示货币需求的利率系数即表示货币需求的敏感程度。如果LM曲线平坦,即货币需求对利率的敏感程度高,政府由于增加支出,使国民收入增加较多,财政政策效果较大,反之,LM曲线较陡,即货币需求对利率的敏感程度低,财政政策效果较小。因此,财政政策效果与货币的需求利率敏感程度正相关。
所以,财政政策的效果与拟投资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负相关,与货币需求对利率的效应程度正相关。
4、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降低利率时,它希望增加私人投资,增加总需求,减少失业。
答:对.美联储降低利率的做法是在运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来提高全社会的有效需求水平,以抑制经济衰退:(1)私人投资是利率的减函数,当利率降低时,私人投资会增加,由于投资是总需求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 ,因而总需求会由于私人投资的拉动而提升;(2)由于利率降低,意味着消费者可能会将远期消费转化成现期消费,消费的提升,同样会使总需求增加(3)根据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总需求水平的提高将会降低失业率,并使国民收入水平提高。
五、论述题(概述有关原理,并联系实际。)
(一)概述凯恩斯宏观经济学产生的背景、理论观点及政策主张。 第一,背景。凯恩斯宏观经济学产生以前的传统经济学理论研究的重点是:(1)两大核心,即资源稀缺和稀缺资源的合理配置。(2)一个前提。即经济人假定。(3)一块基石。即萨伊定律(供给自动创造需求)。(4)五个基本命题,即产品市场由于商品价格机制的调节,会使市场出清,不会出现商品过剩;劳动力市场由于工资的上下涨落,劳动力的供给趋于均衡;资本市场上利率杠杆的调整,不会出现普遍的资本过剩;因而不会再现以生产过剩为特征的经济危机;应该奉行政府对经济不干预的经济原则。
综上所述,传统经济学家们非常推崇市场机制,主要是价格机制的力量和作用,认为资源的配置主要依靠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来进行,政府应当恪守自由竞争、自动调节和自由放任的经济原则。
然而,市场经济的运行并不是毫无问题的。在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的原理问世后50年左右,即1825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第一次经济危机,以后大约每隔10年就要爆发一次。到了1929-1933年资本主义历史上最严重的生产过剩,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传统经济学的理论失灵,同时传统经济学也没有任何有效的手段来动员过剩的生产资源重新进入生产过程。因此,凯恩斯另起炉灶,在理论、政策及方法上都提出了完全不同于传统经济学的观点和政策 主张,史称凯恩斯革命。凯恩斯的经济理论对传统经济理论进行了带有革命性质的批判,建立了宏观经济学。1936年凯恩斯的著作《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的出版,标志着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建立。
第二,主要理论观点。凯恩斯认为产生经济危机,出现大规模失业的主要原因在于有效需求水平不足。
所谓有效需求是指:(1) 有货币支付能力的需求;(2)社会总需求,包括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3)这一需求水平决定就业量,从而决定着国民收入水平。
6
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又在于存在三大基本心理规律: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即因为人们存在着八种储蓄动机,使得增加的消费在增加的收入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小;流动性偏好规律,即人们出于各种动机持有货币(通常指M1)的一种爱好.产生流动性偏好的动机主要有:(1)交易动机;(2)预防动机;(3)
所谓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即随着投资的增加,资本预期的收益率呈不断下降趋势。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的存在导致消费需求不足;流动性偏好的存在,使大量货币滞留在手中,不通过银行借贷出去,这是投资品过剩的第一个原因。如果想降低流动性偏好,唯一的办法是提高利率,但利率的提高又会抑制投资。而如果降低利率,刺激投资,又会使流动性偏好上升;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的存在是抑制资本家的积极性,造成投资品过剩的第二个原因,也是根本性的原因。
第三,政策主张。凯恩斯反对传统经济学的“自由放任”,积极主张政府干预和调节私营经济。主要政策选择有(1)采取增加政府开支,减少税收和增加国债发行的扩张性的财政政策;(2)采取增加货币供给量,降低利率的扩张性货币政策;(3)鼓励高消费;(4)劫富济贫,调节收入分配两极分化,以提高全社会有效需求水平;(5)鼓励出口,限制进口,实行超保护的对外贸易政策。
(二)联系实际论述IS-LM模型在宏观经济决策中的重要意义。
IS—LM模型
把表示产品市场均衡条件的IS曲线和表示货币市场均衡条件的LM曲线结合在一起,就可以得到用几何图形表示的IS-LM模型,如图14-16(a)所示。由于在IS曲线上的利率和国民收入的组合能够保持产品市场的均衡,而LM曲线上的利率和国民收入组合能够保持货币市场的均衡,因此,IS曲线和LM曲线的交点E所代表的国民收入和利率组合(Y0,R0)就能够同时使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实现均衡。显然,那些既不在俗曲线上,也不在LM曲线上的点所代表的利率和收入组合,既不能使产品市场实现均衡,也不能使货币市场实现均衡,具体而言,有以下四种情况。
第一种,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上都存在着过度供给,如图14-16(b)中的A点所示。这时,国民收入有减少的趋势,利率有下降的趋势。
第二种,产品市场上存在着过度需求,同时货币市场上存在着过度供给,如图14-16(b)中的B点所示。这时,国民收入有增加的趋势,利率有下降的趋势。
第三种,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上都存在着过度需求,如图14-16(b)中的C点所示。这时,国民收入有增加的趋势,利率有上升的趋势。
第四种,产品市场上存在着过度供给,同时货币市场上存在着过度需求,如图14-16(b)
7
中的D点所示。这时,国民收入有减少的趋势,利率有上升的趋势。
宏观经济学认为,经济中总是存在着使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实现全面均衡的力量。但是,当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都没有实现均衡时,两个市场向均衡调整的过程具有不同的特点。简而言之,就是货币市场调节快,产品市场调节慢。因为利率时刻都在变化,可以迅速调节投机性货币需求,使货币供求很快实现相等。所以货币市场调节快。而产品供给的增加和减少都是比较缓慢的,需求的增加或减少虽然比较迅速,但是要通过价格调节机制来实现,而价格调整不是像市场利率调整那样随时进行的。所以产品市场调节慢。一般来说,我们可以认为,经济总是持续地处于LM曲线上,逐渐向IS曲线移动,也就是逐渐趋于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同时均衡。
8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