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北京交通大学百年简史
其中有金士宣,建国初全国唯一的铁路科教授,后来在学校担任副校长。
另外,校友杨汝梅是我国四大会计师元老之一。 爱国荣校一直是我校的光荣传统。
1919年5月4日,北京爆发了五四运动,我校学生走上街头,参加了全市游行示威,学校选郑振铎为代表出席了联合会。我校学生会组织在五四运动中诞生,郑振铎是第一任学生会主席。 比较著名的人物还有:
陇海铁路大罢工的旗手——游泳 站在“五卅”运动的前列——朱我农 “三一八”烈士——李廉祯 京、沪、唐四校组成交通大学
交通大学成立是学校发展的重大转折。其后学校虽分合变迁,但办学的理念和大学精神始终不变
1920年8月11日叶恭绰任北洋政府交通总长,他热心中国铁路事业,重视人才培养,他赞赏孙中山实业救国的思想(交通为实业之母,铁路为交通之母),他认为发展中国铁路必须重视人才的培养,提议将部属四所院校(北京铁路管理学校、北京邮电学校、上海工业专门学校、唐山工业专门学校)组建交通大学的方案,获通过。交通大学在京、沪、唐分设三个学校,北京学校设经济部(铁路管理科)、专门部(铁路管理科、无线电科、有线电科、电信特科),上海学校设理工部(电气科、机械科、造船科)、专门部(电气科、商船科、机械科、邮电科),唐山学校设理工部(土木工科)、专门部(土木工科)。1921年交通大学的诞生,举世瞩目,在社会上特别在教育界产生轰动影响,学校声誉大增。
叶恭绰对教育进行了革新
一、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董事会(职责:规定教育方针、核定学科与规章、筹划经费、监督财政、推举校长)
一、 采用西方大学学制。三年——六年(两年预科,四年本科),毕业后授予学位。
4
二、 按照“通才”的教育方向办学。着眼于“通识”的训练。毕业后从事更高深、更专门的学问研究。课程安排很多,共开63门。人文、自然、社会各方的综合知识。
三、 采用欧美原版教材用英语授课。延聘教师。
四、 严格的管理制度。学校教学管理极为严格,重视教学质量。招生考试科目用英文出题。期末考试将一个班学生分配在两个大教室内进行,每人独用一桌,以防相互舞弊。
京沪唐四所学校组成交通大学,标志我校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由专门学校步入正规大学。
但是,学校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由于政局动荡。1922年4月发生直奉战争,叶恭绰校长受派系牵连被迫离职。1922年7月交通大学解体,北京学校受到严重挫折,交通大学虽然仅存十个月,但对学校今后发展有重要影响。是学校走向正规大学的开端,为学校大学格局奠定了基础,是学校历史上一个重要转折。
交大解体后,学校一度被取消。交通大学京、沪、唐三校被改为沪、唐两大学,京校各科分别归并两校。为了学校的生存,京校师生发扬团结爱校精神,上书大总统,面见参、众两院议长,阐明我校存在的理由,反对撤消京校。迫于师生压力,交通部决定将北京学校隶属于唐校,称唐山大学分校。
1923年2月,张福运被任命为唐山大学分校校长。在师生的团结奋斗下终于保存了学校。并将学校命名为北京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的命名是学校战胜第一次挫折的标志。
学校也聘请了一大批英美留学回国专门人才任教。据1923年教职员表统计,全校教员90人中曾赴英美等国的留学生占教师总数的70%以上。其中哈佛大学、耶鲁大学、麻省理工学院、伊利诺伊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等著名大学的毕业者10余名,为学校今后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交通大学第二次组建(1928—1937.7)——交通大学北平铁道管理学院
5
1928年国民党开始统治中国,交通部将上海改为第一交通大学,唐山改为第二交通大学,北京改为第三交通大学。1928年9月交通部将三所大学再次组成交通大学下设四院:机械工程、电机工程、交通管理学院(上海)、土木工程学院(唐山)。我校改为交通管理分院,隶属上海交通管理学院,师生对此坚决反对,时任铁道部长孙科(孙中山之子)派人调查听取师生意见,将分院改为交通大学北平交通管理学院。
1928年1937年这九年由于政局稳定,是旧中国时期最好的发展阶段。学校多方筹资,兴建一批校舍(图书博物馆、教室楼、学生宿舍、府右街校门),1933年成立了研究所。改革了教学,学校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
学校采用单位制,相当于现在的学分制; 1929年起学校开始招收女同学; 学生首次实行住宿制。
校训“知行”是1923年北京交通大学时期的校训,“知行”含义是:“知”是知识,“行”是行为、行动。“知行”是理论与实际,认识和实践的关系,学校用“知行”做校训,其目的是要求师生正确认识和处理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重视实践,重视创新,做到理论联系实际。2003年9月1日我校正式恢复北京交通大学校名,同时重新确立“知行”为我校校训。表明学校将教学严谨扎实,学术研究与实践相结合的治学传统始终传承。
校歌:1936年 词作者:梁启勋(本校国文教员,梁启超的弟弟) 当时学校学术空气很浓,同学们成立各种学术团体,营造了浓厚的学术氛围,经常有学者专家来讲演。课余生活也是丰富多彩的。比赛活动频繁,学校一片欣欣向荣景象。
这是1917年建立的交通博物馆:图书博物馆的前身是1914年成立的交通部的博物馆,馆址设于交通部内辅仁斋。馆内共分6个展室,由于收集广泛,展品不断增多,且有不少珍贵文物,陈列品共4600余件。1928年由学校接管。
抗日战争时期我校经历了,四次迁移 历尽艰辛
6
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学校南迁。首迁湖南湘潭,再迁湖南湘乡,三迁贵州平越,四迁四川壁山,这就是学校迁移路线。四次迁徙,行程四千余里,途经湘、桂、黔、川四省,历尽艰辛。
南迁时期学校办学条件十分艰苦,但是办学质量办学要求不降低。从这里走出了1100多名毕业生,他们中间绝大部分成为新中国成立后各领域专家教授(其中有六位成为我国两院院士,两位成为“两弹一星”功勋),为祖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文明进步做出重要贡献。
在战火中学校依然坚持严谨治学
坚持每年招收新生,录取新生的标准非常严格。据1944届校友邵子芬回忆:“在抗战期间,我在香港考区1500多考生中,以第六名录取,但到管理系报道,在录取的28名中名列第七。” 严格的管理制度。对违反考试纪律和旷课的学生都会张贴布告进行公示。
学校也非常重视实践。制定实习规则。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学校从未中断暑期实习。当年茅校长亲自带领学生到豆腐桥进行实习。
在教学上更是注重教学质量。教师倾心而教,学生尽力而学。 我校学生在刻苦读书的同时不忘抗日救亡,成立了地下党支部,积极开展抗日救亡活动。
东京大审判中的中国检察官向哲浚曾经在我校任教。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1946年夏,我校复原至北平原校址。教育部决定将我校改名为北平铁道管理学院,设有铁道运输、铁道业务、铁道财务、铁道材料四个系和中技科。学院回到北平,本来可以安心发展,由于蒋介石发动了全面内战,爱国民主的学生运动接连不断,本院学生再次投入革命的洪流中。
1949年1月31日北平宣告和平解放,学校获得新生。 这里介绍一下为北平和平解放,为争取傅作义走和平道路,迎接光明的到来作出了杰出贡献的地下党员李炳泉同志。
李炳泉,1948年上半年来我校中技科任中文、英文教员,以此身份为掩护进行党的地下工作。平津战役期间,利用其堂兄、时任“华北剿匪总司令部”联络处少将处长的李滕九关系,接近傅作义。三次
7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