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转型期中国经济波动的冲击传导机制均衡模型的数值模拟分析
就消费波动情况而言,理论模型预测的消费波动标准差为3.83%,大于实际数据显示的产出标准差3.52%,消费波动的Kyland-Prescott方差比为108%,能够反映转型期中国消费波动大于产出波动的经验事实。另外,数值模拟结果显示,消费与产出的同期相关系数为0.2,实际经济中消费与产出的同期相关系数为0.75,均表现出顺周期性。
就投资波动状况而言,理论模型预测的投资波动标准差为10.86%,略大于实际数据显示的投资波动标准差7.96%,投资的Kyland-Prescott方差比为136%,投资的相对波动性也高于实际数据。另外,理论模型的数值模拟结果显示,投资波动与产出波动的同期相关系数为0.92,能够准确刻画现实中投资的高度顺周期特征。
就资本波动状况而言,理论模型预测的资本波动标准差为2.93%,大于实际数据显示的资本波动标准差2.48%,资本的Kyland-Prescott方差比为118%。另外,理论模型预测的资本波动与产出波动的同期相关系数为0.60,与实际值0.79较为接近,能够准确刻画现实中资本的高度顺周期特征。
就劳动投入波动状况而言,理论模型预测的就业波动标准差为5.10%,几乎是实际数据显示的就业标准差2.13%的2倍。同时,理论模型拟合出的就业波动与产出波动的同期相关系数为0.76,表现出强的顺周期性,实际经济中劳动投入与产出的同期相关系数仅表现出弱的顺周期性。对此可能的解释是,国外的研究将工时数作为精准度量劳动投入的重要指标,它可以在劳动统计年鉴中便捷地查阅,而我国的统计资料中没有公布有关劳动时间的详细数据。现有研究通常采用历年从业人员数作为衡量具体劳动投入的指标,但将从业人员数作为测量劳动投入的尺度存在严重缺陷:一是统计口径变化造成劳动统计数据缺乏一致性,1989年及以前就业人员数使用“三合一”统计结果,以后分行业数继续使用“三合一”统计,但从业人员数开始使用人口普查数据[48];二是国外研究将工时数作为精准度量劳动投入的重要指标,而我国没有公布关于劳动时间的数据,从业人员数变动不能体现劳动投入强度的变
三是我国资本市场不健全,化[49];难以实现资金的跨期替代,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我国现实经济中的劳动力波动较小[50]。
综上所述,从波动性(或相对波动性)和共动性特征来看,模型经济的数值模拟结果能够很好地拟合转型期中国产出、消费、资本、投资等主要经济变量的波动特征。为了考察引入消费习惯冲击、投资边际效率冲击的合理性,我们将之前构建的理论模型
命名为T_DSGE模型,将T_DSGE模型中剔除了投资边际效率冲击和消费习惯冲击的理论模型命名为B_DSGE模型,将T_DSGE模型中剔除了投资边际效率冲击的理论拓展模型命名为H_DSGE模型,将T_DSGE模型中剔除了消费习惯冲击的理论拓展模型命名为I_DSGE模型。另外,为了考察资本窖藏机制的作用,我们将T_DSGE模型中剔除了资本窖藏机制的理论拓展模型称为C_DSGE模型,并依次对各个模型展开数值模拟,结果见表3。
表3
理论拓展模型的数值模拟结果比较分析B_DSGE模型
H_DSGE模型
变量波动性相对波动性协动性波动性相对波动性协动性资本1.16消费0.48投资5.81产出1.91就业1.26
0.560.632.701.000.73I_DSGE模型
0.850.780.951.000.32
1.182.395.832.132.02
0.551.122.741.000.94C_DSGE模型
0.880.610.821.000.52
变量波动性相对波动性协动性波动性相对波动性协动性资本2.86消费0.83投资10.85产出2.99就业4.85
0.960.283.631.001.62
0.62-0.180.971.000.74
2.531.957.292.244.04
1.130.873.251.001.83
0.700.380.831.000.48
注:利用Matlab计算得到。
从表2和表3中可以看出,在对现实经济的拟合上,只包含技术冲击与政府支出冲击的B_DSGE模型最差。根据Kyland-Prescott比率,B_DSGE模型能够解释60.8%的产出波动、13.6%的消费波动、73%的投资波动、46.7%的资本波动和59.2%的劳动投入变动。H_DSGE在拟合产出、消费等宏观经济变量的波动特征时要比B_DSGE好,但只能解释67.8%的产出波动、67.9%的消费波动、73.2%的投资波动、47.6%的资本波动和94.8%的劳动投入变动。I_DSGE模型在对实际经济中产出、消费、投资、投资和劳动投入波动性特征的拟合上优于B_DSGE模型和H_DGSE模型,但不能准确刻画消费波动大于产出波动的事实,而且其所预测出的消费与产出逆周期性波动也和现实经济消费的强顺周期性特征不符。这可能是因为投资边际效率冲击带来的改善使国民财富更多地用于投资,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挤占了私人消费。另外,通过对比T_DSGE模型与C_DSGE模型的数值模拟结果可以发现,虽然可变资本利用率的引入降低了技术冲击的波动率,但资本窖藏机制的引入能够起到对冲击的显著放大和传
·9·
播作用。根据式(29)、(32)、(33),资本利用率对产出、资本、就业和折旧率均有显著影响。相比较而言,前文构建的理论模型在对转型期中国主要宏观变量波动特征的预测能力上优于只包含部分冲击机制的B_DSGE模型、H_DSGE模型和I_DSGE模型。因此,根据表5的分析结果可以得到以下结论:(1)投
资冲击对产出波动的动态贡献最大,技术冲击次之,消费习惯冲击和政府支出冲击最弱;(2)随着时间的推移,投资冲击对产出波动的影响有所减弱,投资冲击对产出波动的贡献率维持在50%左右,技术冲击将消费习惯冲击和投资边际效率冲击一起融入理论模型是必要的和有效的。
(四)方差分解
前面的分析表明,引入消费习惯冲击、投资边际效率冲击、政府支出冲击和技术冲击机制的理论模型对于中国经济波动特征有较强的解释力。因此,我们根据理论模型,首先考察各宏观经济变量的方差构成(见表3),然后通过历史方差分解和脉冲响应分析来识别20期内不同冲击机制在不同时点对产出波动的动态贡献和作用机理(见表4)。
表4
模型经济的方差分解(单位:%)
变量消费习惯冲击政府支出冲击投资边际效率冲击技术冲击产出8.891.6453.7935.68消费82.090.1411.965.81投资0.150.2671.2028.39资本0.540.3083.9115.24就业
9.64
1.77
84.29
4.30
注:利用Matlab计算得到。
由表4可知,就产出波动而言,投资边际效率冲
击的贡献最大,可以解释53.79%的产出波动;技术冲击的作用次之,大致可以解释35.68%的产出波动;消费习惯冲击和政府支出冲击的作用最弱,合起来也只能解释近10%的产出波动。就消费波动而言,消费习惯冲击的作用最大,能够解释82.09%的消费波动,而投资边际效率冲击也能解释11.96%的消费波动。对于投资和资本波动而言,投资边际效率冲击和技术冲击的效果较为明显,政府支出冲击和消费习惯冲击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就就业波动而言,投资边际效率冲击的作用最大,消费习惯冲击次之,政府支出冲击和技术冲击的作用最小。表5以产出波动为例,通过历史方差分解分析,给出了各种冲击机制对产出波动的动态贡献。
表5
产出波动的历史方差分解
(单位:%)年份消费习政府支投资边际中性技惯冲击出冲击效率冲击术冲击1年9.241.7853.1435.845年10.241.5747.0941.1010年10.311.5647.0341.1015年10.291.5547.1641.0020年
10.28
1.55
47.17
40.99
注:利用Matlab计算得到。
·10·
机制对产出波动的影响次之,技术冲击在第一期可以解释产出波动的35.84%,但到第五期对产出波动的动态贡献增至41%;(3)消费习惯的改变对产出波动的贡献保持在10%,并有明显增强的倾向;(4)政府支出冲击对产出波动的解释力最弱,最多不超过2%。如果将投资冲击、消费习惯冲击和政府支出冲击归为需求侧的冲击,而将技术冲击归为供给侧的冲击,可以发现,供给面的冲击只有近40%的解释力,而产出波动中有将近60%都是由需求冲击推动的,需求冲击中贡献最大的是投资边际效率冲击。
(五)脉冲效应分析
方差分解分析可以量化各种冲击机制对于产出波动的动态贡献,但无法真实反映各种冲击机制对产出波动的作用机理。我们将根据理论模型的策略方程,分析1%外生冲击发生时当期主要宏观经济变量的静态反应,并通过脉冲响应分析直观地考察各种冲击机制发生时主要宏观经济变量的动态调整路径。通过Matlab程序的迭代运算,可以得到理论模型的策略方程:
!\ct$!0.19610.2102-0.00750.4356-0.0634$!\kt$
\i%\t-0.08761.4234%%\z%t%\%\\y=-0.84272.7950-0.0554t%\-0.12500.91630.22910.3670%\gt%#
N%\0.0431t-0.90950.07570.07310.38880.6228%\s%t&\\%#ksi%t&
(49)
由式(49)可知:(1)在其他条件不变时,正向技
术冲击对其他宏观经济变量的强弱影响依次是投资、产出、实际工资、消费和就业,1%的技术冲击可以引发2.80%的投资波动、0.92%的产出波动、0.21%的消费波动和0.08%的就业波动;(2)政府支出冲击对产出和就业具有较弱的正向效应(分别为0.04%和0.07%),对投资具有一定的负向效应(0.06%),对消费具有微弱的负向效应(0.008%),说明政府支出对私人支出的挤出效应主要体现在投资方面;(3)消费习惯冲击对产出、消费和就业都具有正向效应(分别为0.23%、0.43%、0.39%),而对投资具有负向效应(0.09%),投资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消费习惯冲击造成消费者为平滑有效消费水平而增加消费、减少投资,消费随习惯冲击近似于同比例的波动;(4)投资边际效率冲击对投资、就业和产出具有正向效应,对消费
具有负向作用,投资边际效率冲击对投资的冲击效果最为明显,投资边际效率提高1%可以带动投资1.42%,投资增加会带动产出和就业的增加。由于投资来源于储蓄,投资增加意味着储蓄增加,而国民收入是恒定的,故投资增加会在一定程度上挤压消费的表现。
21.510.50-0.5
5
产出
0.50.40.30.20.1
10152025303540
投资
0
510152025303540
资本利用率
消费
0.50-0.5-1-1.5510152025303540
资本存量
劳动投入
资本折旧,使得投资波动更为明显。在政府支出冲击下,实际工资出现了小幅下降,无论是收入效应还是替代效应都会使行为人增加劳动供给。
1.510.500.40.20-0.2-0.4510152025303540510152025303540投资产出21.510.50-0.5消费21.510.5510152025303540资本利用率0510152025303540资本存量劳动投入0.40.30.20.105101520253035400-0.05-0.1-0.15-0.2-0.2551015202530354086420-2
10.501.510.50
图3消费习惯冲击下主要宏观经济变量的脉冲响应图
510152025303540
-0.5510152025303540510152025303540
由图3可知,消费习惯冲击对产出、消费和劳动投入均具有短期正效应,对资本存量具有长期负效应,对投资具有短期负效应,但在3期以后转化为正效应。具有习惯形成特征的消费行为在短期内是刚性的,具有不可逆性,消费者宁愿消费水平只升不降。当收入水平提高时,人们会调整消费路径并将习惯保持下来,停留在新的消费路径上,从而伴随消费偏好的改变和消费习惯的冲击事实,消费习惯冲击相当于一种偏好冲击,人们消费习惯的改变会影响产业结构和投资结构,进而影响投资和劳动投入。
2.521.510.50-0.5
产出
0.5
消费
64
0
20
510152025303540
投资
-0.5
510152025303540
资本利用率
-2
510152025303540
资本存量
劳动投入
图1技术冲击下主要宏观经济变量的脉冲响应图
从图1中可以看出,技术冲击对产出的影响只维持了不到10期,在技术冲击发生的当期,产出上升了2%,但短暂上升约10期后产出再次回归稳态。对于此处出现的劳动投入的负向波动以及投资在5期后的负向波动,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解释。一是人们会在技术冲击的初始阶段充分利用技术进步带来的好处,投资、产出、资本和消费均会增加。投资加速本应带来就业的增加,但实际工资也会增加,而实际工资的增加意味着闲暇机会成本的增加,实际工资增加所产生的替代效应会刺激行为人在当期投入更多的劳动,同时,实际工资增加所带来的财富效应会促使行为人减少劳动投入,当财富效应高于替代效应时,劳动供给就表现出负向波动,劳动投入的减少赞t-N赞t-w赞t=0,最终会降低经济社会的投资。二是y由于资本窖藏机制的存在,技术冲击发生时实际工资上升的幅度大于产出上升的幅度,于是劳动投入下降了。
0.50.40.30.20.10
0.1
0-0.1-0.2-0.3-0.4-0.5-0.6
1050-5
10.50321
-0.5510152025303540
-1510152025303540
0
510152025303540
图4投资边际效率冲击下主要宏观经济变量的脉冲响应图
产出
0-0.02-0.04-0.06消费
0.80.60.40.2
劳动投入
由图4可知,投资边际效率冲击对产出的波动最为明显,但投资边际效率冲击对产出的运行轨迹在5期以后由正向促进作用向反向抑制作用转换,并且持续了近10期。对此可能的解释是,在投资边际效率冲击的作用下,投资的边际效率明显提高,资本的密集使用加速了资本折旧,“旧”资本转换为“新”资本,增大了投资波动的幅度,带动了就业和产出增长。但是,由投资增加的产出并不能迅速转化为现实的消费力,而且产出增长主要来自于投资总量的增加而非资本利用率的提高。由于投资边际效率的改善是暂时的,资本利用率的下降使得投资对产出增加的正面促进作用转为反面的抑制作用。事实上,技术冲击、政府支出冲击、消费习惯冲击与投资冲击之间不是绝对独立的,技术进步所带来的产业结构升级或政府对新兴产业的扶持会直接推动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消费品的更新换代又会吸引资本投入到新兴消费市场,引致投资、产出和劳动
·11·
510152025303540
投资
-0.08510152025303540
资本利用率
0
510152025303540
0.20.150.10.050-0.05-0.1-0.15资本存量
510152025303540
0510152025303540
-0.2510152025303540
图2政府支出冲击下主要宏观经济变量的脉冲响应图
图2显示,在政府支出冲击出现后,产出同样不
到10期就回到了稳态,而且政府支出冲击的效果不如技术冲击那么明显。另外,政府支出冲击对消费和投资具有弱的挤出效应,在冲击发生当期,消费和投资都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如果不是政府支出增加了,产出或许会出现下降。资本窖藏机制的存在,加速了
投入更大的波动。
五、研究结论
本文在DSGE模型框架下,构造了一个引入消费习惯冲击、政府支出冲击、投资边际效率冲击、技术冲击及资本窖藏机制的理论模型,并利用1978~2010年的中国宏观经济数据,考察了理论模型与中国经济的拟合度、各种冲击机制对中国经济波动的影响以及资本窖藏机制在传导冲击源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第一,数值模拟结果表明,考虑了消费习惯冲击、政府支出冲击、投资边际效率冲击、技术冲击及资本窖藏机制的T_DSGE模型能够很好地拟合转型期中国经济波动特征,能够解释99.7%的产出波动、108%的消费波动、136%的投资波动和118%的资本存量波动。另外,T_DSGE模型能够较好地拟合出主要宏观经济变量波动与产出波动之间的协动性。与B_DSGE模型、H_DSGE模型和I_DSGE模型相比,T_DSGE模型能够更好地拟合主要宏观经济变量波动特征。与C_DSGE模型相比,资本窖藏机制对于冲击有着显著的放大和传播作用,可变资本利用率的引入能够加速资本折旧,带来投资和产出更大比例的波动,弥补闲暇的跨期替代在传导外生冲击上的不足。
第二,方差分解表明,对于产出波动而言,投资边际效率冲击的贡献最大,可以解释53.79%的产出波动;技术冲击的作用次之,大致可以解释35.68%的产出波动;消费习惯冲击和政府支出冲击的作用最弱,合起来也只能解释近10%的产出波动。随着时间的推移,投资冲击对产出波动的影响有所减弱,但始终维持在50%左右;技术冲击机制对产出波动的影响次之,而且技术冲击对产出波动的贡献经历了一个先增强后减弱的过程;消费习惯冲击对产出波动的贡献保持在10%,而且有增强的趋势;政府支出冲击对产出波动的解释力最弱,最多不超过2%。
第三,脉冲响应图显示,消费习惯冲击、投资边际效率冲击、政府支出冲击和技术冲击对主要宏观经济变量波动具有暂时性影响。另外,技术冲击对消费、投资和就业具有正向影响。政府支出冲击对投资和消费具有明显的挤出效应,消费习惯冲击对投资具有短期挤出效应,但会逐渐转化为挤入效应。投资边际效率冲击对消费在即期具有负向影响,但很快转为正向影响,而其对投资和劳动投入的影响恰好相反,即在即期具有正向影响,但最终转化为负向影响。
基于上述结论,我们提出如下建议:我国政府应当继续支持与鼓励技术创新,通过技术升级推动产·12·
业结构升级,引导投资和消费的转型。由于政府支出对消费和投资具有挤出效应,在经济危机中不能简单地依靠政府的救市政策,而应当利用市场的力量,通过经济结构调整,合理分配消费、投资和政府支出在国民经济结构中的比重,扩大消费支出在内需中的比重,从而增强国民经济的内部稳定性。
注释:
①无限生命期界假设可以极大地简化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问题的数值运算,而且可以近似地看作是存在许多长寿行为人的经济(Barro,1977)。
②引入劳动增进型技术进步是因为这一形式保证了稳态的存在,Barro和Sala-I-Martin(2004)证明了劳动增进型技术进步与稳态的关系。
③根据单豪杰(2008)的建议,1952年资本存量数据为436.91,据此可计算出1978年为基年的资本存量序列。我国的法定残值率是3%~5%,我们首先假定法定残值率可以替代资本品的相对效率,其次假定建筑安装工程残值率为4%、设备工器具残值率为3.5%、其他类资本品残值率为4%,最后假设建筑使用寿命为38年、设备工器具使用年限为16年、其他类资本品使用寿命为25年,这样可以计算出建筑安装工程的折旧率为18.22%,设备的折旧率为8.44%,其他资本品的折旧率为12.08%。根据上述三项投资品在总投资中的权重,可以计算出历年的资本折旧率。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得到以1978年为基期的资本存量序列。
[参考文献]
[1]郭冠清.新兴的新古典综合学派和最优货币政策规则[J].经济学动态,2013(2):122-135.
[2]AdelmanI,AdelmanF.TheDynamicPropertiesoftheKlein-GoldbergerModel[J].Econometrica,1959(4):596-625.
[3]小罗伯特·E·卢卡斯.经济周期理论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4]KylandFE,PrescottEC.TimetoBuildandAggregateFluctuations[J].Econometrica,1982(50):1345-1370.
[5]KimIM,PrakashL.TheRoleofEnergyinRealBusinessCycleModels[J].JournalofMonetaryEconomics,1992,29:173-190.
[6]RotembergJ,WoodfordM.ImperfectCompetitionandtheEffectofEnergyPriceIncreasesonEconomicActivity[J].JournalofMoney,CreditandBanking,1996,8:49-57.
[7]FinnM.PerfectCompetitionandtheEffectsofEnergyPriceIncreasesonEconomicActivity[J].JournalofMoney,CreditandBanking,2000,32:400-416.
[8]ChristianoL,EichenbaumM.CurrentRealBusinessCycleTheoriesandAggregateLaborMarketFluctuations[J].AmericanEconomicReview,1992,82:430-450.
[9]BaxterM,KingR.FiscalPolicyinGeneralEquilibrium[J].AmericanEconomicReview,1993,83:315-334.
[10]BraunRA.TaxDisturbancesandRealEconomicActivityinthePostwarUnitedStates[J].JournalofMonetaryEconomics,1994,33:441-462.
[11]GreenwoodJ,HercowitzZ,KrusellP.TheRoleofInvestment-SpecificTechnologicalChangeintheBusinessCycle[J].EuropeanEconomicReview,2000,44:91-115.
[12]JustinianoA,GiorgioEP,AndreaT.InvestmentShocksandBusinessCycle[J].JournalofMonetaryEconomics,2010,57:132-145.
[13]GuoJT,ZuzanaJ.ReexamiationofRealBusinessCyclesinaSmallOpenEconomy[J].SouthernEconomicJournal,2009,76:165-182.
[14]Smets
F,Wouters
R.An
Estimated
Dynamic
StochasticGeneralEquilibriumModeloftheEuroArea[J].JournalofEuropeanEconomicAssociation,2003,1(5):1123-1175.
[15]GaliJ,LopezDS,JavierV.TechnologyShocksandMonetaryPolicy:AssessingtheFed'sPerformance[J].JournalofMonetaryEconomics,2004,50:723-743.
[16]ChristianoLJ,EichenbaumM,EvansCL.NominalRigiditiesandtheDynamicEffectsofaShocktoMonetaryPolicy[J].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2005,113:1-45.
[17]卜永祥,靳
炎.中国实际经济周期:一个基本解释
和理论拓展[J].世界经济,2002(7):3-12.
[18]陈昆亭,龚六堂,邹恒甫.什么造成了经济增长的波动,供给还是需求:中国经济的RBC分析[J].世界经济,2004(4):3-11.
[19]刘霞辉.为什么中国经济不是过冷就是过热[J].经济研究,2004(11):58-68.
[20]陈昆亭,龚六堂.中国经济增长的周期与波动的研究[J].经济学(季刊),2004(4):803-818.
[21]黄赜琳.中国经济周期特征与财政政策效应[J].经济研究,2005(6):27-39.
[22]李春吉,孟晓宏.中国经济波动[J].经济研究,2006(10):72-82.
[23]李[24]陈
浩,钟昌标.国际贸易与中国的实际经济周期师,赵
磊.中国的实际经济周期与投资专有
分析[J].世界经济,2008(9):60-65.技术变迁[J].管理世界,2009(4):5-16.
[25]陈鹏.基于小型开放经济RBC模型的中国经济波动模拟分析[J].财贸研究,2011(1):1-7.
[26]徐
舒,左
萌,姜
凌.技术扩散、内生技术转化
与中国经济波动[J].管理世界,2011(3):22-31.
[27]庄子罐,崔小勇,龚六堂,邹恒甫.预期与经济波动[J].经济研究,2012(6):46-59.
[28]GreenwoodJ,HercowitzZ,KrusellP.Long-RunImplicationsofInvestment-SpecificTechnologicalChange[J].
AmericanEconomicReview,1997,87:342-362.
[29]HansenGD.IndivisibleLaborandtheBusinessCycle[J].JournalofMonetaryEconomics,1985,56:309-327.
[30]RogersonR.IndivisableLabor,Lotteries,and
Equilibrium[J].UniversityofRochester,1988(4):1-17.
[31]KingRG,PlosserCI,RebeloST.Production,GrowthandBusinessCycles:TheBasicNeoclassicalModel[J].JournalofMonetaryEconomics,1988,21:195-232.
[32]ChowGC,LiKW.ChinaEconomicGrowth:1952-2010[J].Economic2002,15:233-246.
[33]GreenwoodJ,HercowitzZ,HuffmanG.Investment,CapacityUtilizationandtheRealBusinessCycle[J].AmericanEconomicReview,1988,78:402-417.
[34]GreenwoodJ,HercowitzZ,KrusellP.TheRoleofInvest-SpecificTechnologicalChangeintheBusinessCycle[J].EuropeanEconomicReview,2000,44:91-115.
[35]赵志耘,吕冰洋,郭庆旺,贾俊雪.资本积累与技术进步的动态融合[J].经济研究,2007(11):17-31.
[36]张
军,吴桂英,张吉鹏.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
算:1952~2000[J].经济研究,2004(10):35-44.
[37]单豪杰.中国资本存量K的再估算:1952~2006[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10):17-31.
[38]黄勇峰,任若恩,刘晓生.中国制造业资本存量永续盘存法估计[J].经济学(季刊),2002,1(2):377-396.
[39]蔡晓陈.中国二元经济结构变动与全要素生产率周期性[J].管理世界,2012(6):8-15.
[40]胡永刚,刘[41]王小鲁,樊
方.劳动调整成本、流动性约束与中国纲.我国工业增长的可持续性[M].北
经济波动[J].经济研究,2007(10):32-43.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42]CampbellJY,CochraneJH.ExplainingthePoorPerformanceofConsumption-BasedPricingModels[J].TheJournalofFinance,2000,55(6):2863-2878.
[43]Lettau
M,Uhlig
H.Can
Habit
Formation
be
ReconciledwithBusinessCycleFacts[J].ReviewofEconomicDynamics,2000(3):79-99.
[44]LetendreMA.CapitalUtilizationandHabitFormationinaSmallOpenEconomy[J].CanadianJournalofEconomics,2004,37:721-741.
[45]刘
斌.我国DSGE模型的开发及在货币政策分析
中的应用[J].金融研究,2008(10):1-20.
[46]FisherJ.TechnologyShocksMatter[R].Mimeo,FederalReserveBankofChicago,2003.
[47]张
军,施少华.中国经济全要素生产率变动:
1952~1998[J].世界经济文汇,2003(2):17-24.
[48]岳希明,任若恩.测量中国经济的劳动投入:1982~2010[J].经济研究,2008(3):16-26.
[49]岳希明.我国现行劳动统计的问题[J].经济研究,2005(3):46-56.
[50]孙宁华,周
扬.消费习惯形成、货币政策与中国经
济波动[J].南开经济研究,2013(2):60-76.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
[责任编辑:高巍]
·13·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