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药鉴定学
5、含晶纤维的药材有( )A、黄柏 B、甘草 C、人参 D、番泻叶
6 、主含结合性蒽醌类成分的药材是( )A侧柏叶B大青叶C桑叶D枇杷叶E番泻叶7 、商品南板蓝根来源于( ) A.爵床科的马蓝B.十字花科的菘蓝C.蓼科的蓼蓝D.马鞭草科的路边青E.十字花科的欧菘蓝、
8 、鸡血藤和大血藤在来源和性状方面有何主要区别? 动物类药材
动物类中药的分类1、动物全体2、除去内脏的动物全体3、动物体某部分:骨骼类、角类、甲壳类、贝壳类、皮类、脏器类、动物生理产物、动物病理产物、动物排泄物、动物加工品、其他类
一、来源鉴定对于完整的动物体,可根据其形态特征,进行动物分类学鉴定,确定其品种。 二、性状鉴定如果药材是动物的某一部分,主要是通过性状鉴定以辨别真伪优劣。 三、显微鉴定:对象:动物体的分泌物或生理、病理产物,以及蛇类的鳞片
四、理化鉴定:1、有效成分分析2、物理常数测定:熔点、溶解度、酸值及皂化值等。3、电泳检测4、光谱和色谱:红外光谱、薄层层析5、基因鉴别:DNA分子遗传标记 地龙
【来源】钜蚓科动物参环毛蚓、通俗环毛蚓、威廉环毛蚓、节盲环毛蚓的干燥体。前者习称“广地龙”,后三者习称“沪地龙”
【性状鉴别】广地龙:①长片状,腹面剖开,扭曲不直。(长15-20cm,宽1-2cm)②全体具环节,背部棕褐色至紫灰色,腹部浅黄棕色。③前端生殖环带明显(在第14-16环节,3 个环带),色浅,习称“白颈”(闭合,戒指状)。④体轻,略呈革质,不易折断。⑤气腥,味微咸。
沪地龙:①长8-15cm,宽0.5-1.5cm。②背部棕褐色至黄褐色,腹部浅黄棕色。 ③第14-16节为生殖带,较光亮。【成分】熟悉广地龙含次黄嘌呤──降压、平喘;蚯蚓解热碱──解热;琥珀酸和L(+)谷氨酸──平喘、镇静;蚯蚓素──溶血;蚯蚓毒素──有毒成分。沪地龙含琥珀酸和谷氨酸等多种氨基酸 水蛭
【来源】水蛭科动物蚂蝗(宽体金线蛭)、柳叶蚂蝗(尖细金线蛭、茶色蛭)、水蛭(日本医蛭)的干燥体
【性状鉴别】蚂蝗:①扁平纺锤形,体较宽。前端稍尖,后端钝圆,环节多。②前吸盘不显著,后吸盘较大。③背部黑棕色,有5条由黑色斑点排成的纵线。体两侧及腹面均呈棕黄色。④质脆,断面胶质样,有光泽。⑤气微腥。柳叶蚂蝗:①长条形(加工时拉长)。②前吸盘不显著,后吸盘圆大。③背腹面均呈黑棕色。④折断面不平坦,无光泽。水蛭:扁长圆柱形,体型小,多弯曲扭转,黑棕色,断面无光泽。质量要求:以体小、整齐、黑褐色、无杂质者为佳。
【成分】活水蛭唾液中含有一种抗凝血的酸性物质水蛭素。是多种氨基酸组成的多肽,在干燥时已被破坏。另含肝素、抗血栓素等。 石决明
【来源】腹足纲鲍科动物杂色鲍(九孔鲍)、皱纹盘鲍、羊鲍、澳洲鲍、耳鲍、白鲍的贝壳。前者称为“光底石决明”,第二、三者称为“毛底石决明” 【性状特征】共同点:①椭圆形或卵圆形。②螺旋部小,体螺部较大。③壳内面具彩色光泽。④质坚硬,不易碎。⑤气微,味微咸1、杂色鲍:长卵圆形,壳较小(长7-9cm,宽5-6cm)。外表面暗红色,肋状纹理明显。从螺旋部顶处开始向右有30多个疣状突起(由小渐大),末端6-9个开孔,孔口与壳面平。2、皱纹盘鲍:呈长椭圆形(长8-12cm,宽6-8cm)。外表面灰棕色,常附有苔藓等杂质,粗糙。末端具4-5个开孔,孔口呈管状,突出壳面,壳较薄。3、
羊鲍:近圆形(长4-8cm,宽3-6cm)。壳顶位于近中部且稍高于壳面,螺旋部与体螺部各占1/2,从螺旋部边缘向右有2行整齐的突起,尤以上部较为明显,末端4-5个开孔,孔口呈管状,突出壳5、耳鲍:狭长,呈耳状(长5-8cm,宽2.5-3.5cm)。外表面光滑,具翠绿色、紫色及褐色等多种颜色形成的斑纹,疣状突起末端5-7个开孔,孔口与壳面平,多为椭圆形。壳薄,质较脆。6、白鲍:呈卵圆形(长11-18cm,宽8.5-11cm)。表面灰白色或砖红色,略光滑,螺旋部约为壳面的1/3,有开孔9个,孔口与壳面平。质量要求:均以壳厚,内面光彩鲜艳者为佳。4、澳洲鲍:呈卵圆形(长13-17cm,宽11-14cm)。表面砖红色,螺旋部约为壳面的1/2,螺肋呈波状隆起,具开孔7-9个,孔口突出壳面。 珍珠
【来源】软体动物门:珍珠贝科——马氏珍珠贝蚌科——三角帆蚌、褶纹冠蚌等双壳类动物受刺激而形成的珍珠。
【性状特征】1、呈类球形、卵圆形、长圆形或棒状,直径1.5~8mm。2、表面类白色、浅粉红色、浅黄绿色或浅蓝色,半透明,平滑或微有凹凸,具特有的彩色光泽3、质地坚硬,破碎面可见同心环层纹。4、无臭,味淡。
【显微鉴别】1、磨片:可见粗细两类同心环状层纹,粗层纹较明显,连续成环。 多数磨片在暗视野中可见珍珠特有的彩虹般的光环——“珍珠虹光环”、“彩光”。2、粉末:类白色不规则碎块,半透明,具彩虹样光泽。表面现颗粒性,侧面可见细密的波状纹理 牡蛎
【来源】瓣鳃纲牡蛎科动物长牡蛎、大连湾牡蛎、近江牡蛎的贝壳。
【性状鉴别】共同点:①贝壳为左右两片,左为下壳,较大而凹;右为上壳,较小平坦。②外表面有多层鳞片,灰色,极粗糙;内表面类白色。③质坚硬,断面层状长牡蛎:①长片状,背腹缘几平行(草鞋状),壳长约为宽的3倍。②环生同心鳞片,层纹状。大连湾牡蛎:①类三角形,背腹缘呈“八”字形。②同心鳞片疏松,波浪状(起伏)。近江牡蛎:①大小厚薄不等,长圆形、卵圆形或三角形。②幼小者鳞片薄而脆,多年生长后鳞片层层相叠。 海螵蛸
【来源】乌贼科动物无针乌贼或金乌贼的内壳。
【性状鉴别】共同点:①长椭圆形而扁平,中间厚边缘薄。②背面有骨质膜而硬,可见细小疣状突起;腹面白色,有细密波状横层纹。③体轻,质松,易折断,断面粉质,显疏松层纹。(腹面用指甲可刮成细粉)无针乌贼: ①内壳较小。(长9-14cm,宽2.5-3.5cm,厚1.2-1.5cm)②背面隐约见疣状突起,腹面层纹自中部达尾端。③尾部较宽平,无骨针。金乌贼:①内壳比前者大。(长13-23cm,宽约6.5cm,厚0.8-1.2cm)②背面疣点明显,腹面层纹占大部分,中间有浅槽(纵向)。③尾端有一骨针,多断落。 全蝎
【来源】蛛形纲钳蝎科动物东亚全蝎的全体。
【性状鉴别】①头胸部和前腹部呈扁平长椭圆形,后腹部呈尾状。②头胸部前面有1对短小螯肢和1对长大钳肢,背面覆有梯形背甲③前腹部7节组成,腹面有足4对。背面棕褐色,腹面棕黄色。④后腹长于体,6节,节上有纵沟,末节有毒钩刺。⑤气微腥,味咸。 蜈蚣
【来源】多足纲蜈蚣科动物少棘巨蜈蚣的全体。 【性状鉴别】①扁平长条形,全体由22个环节组成。自第二节起每体节有足一对(共21对),最后一对向后延伸成尾状。②头部两节暗红色,有触角、毒钩各1对(多脱落)。③背部黑绿色,有光泽,并有两条突起的棱线;腹部棕黄色。④质脆,断面有裂隙⑤气腥,有特殊臭气 土鳖虫
【来源】昆虫纲鳖蠊科动物地鳖及冀地鳖的雌虫干燥体。
【性状鉴别】地鳖:①扁平卵圆形,头端较狭,尾端较宽。②背部紫褐色,有光泽,腹面红棕色。③背部有胸背板3节,腹背板9节,复瓦状排列。④头部有触角1对,胸部有足3对,常脱落。⑤质松脆易碎,气腥臭,味微咸。冀地鳖:①体型稍大,长椭圆形。②背部黑棕色,边缘常有黑色小点及淡黄褐色斑块。 桑螵蛸
【来源】昆虫纲螳螂科昆虫大刀螂,团螵蛸(软螵蛸)小刀螂的卵鞘,长螵蛸(硬螵蛸) 巨斧螳螂黑螵蛸(硬螵蛸)
【性状鉴别】团螵蛸:①略呈圆柱形或半圆柱形。②表面浅黄褐色,上面隆起带不明显。③体轻,质松而韧。④断面外层海绵状,内层为许多放射状排列的小室,每室1卵。长螵蛸:①长条形。②表面灰黄色,上面有一带状隆起,两侧有浅沟及斜向纹理。③质硬而脆。黑螵蛸:①较小,略呈平行四边形。②表面灰褐色,上面有一带状隆起,近尾端微向上翘。③质硬而韧。
斑蝥
【来源】昆虫纲芫青科昆虫南方大斑蝥、黄黑小斑蝥的虫体。
【性状鉴别】南方大斑蝥:①长圆形,有复眼和触角各一对(触角多已脱落)。②背部具革质鞘翅,黑色,有3条黄色或棕黄色横纹。胸腹部乌黑色,胸足3对。③有特异臭气,刺激性强,不宜口尝。黄黑小斑蝥:外形相似,但体小,长1-1.5cm。
僵蚕
【来源】昆虫纲蚕蛾科昆虫家蚕的幼虫因感染(或人工接种)白僵菌而致死的虫体。
【性状鉴别】①圆柱形,多弯曲,形体似蚕。②表面黄白或灰白色,被白色粉霜。腹面有足8对,其中4对明显③质硬脆,易折断。断面平坦,外层白色,中间棕黑色有光泽--“胶口镜面”,内有4个亮圈(丝腺环)。④气微腥,味微咸。 海马
【来源】鱼纲海龙科动物线纹海马(克氏海马)、刺海马、大海马、三斑海马、小海马(海蛆)的干燥体。
【性状鉴别】线纹(克氏)海马:①体长约30cm,黄白色,弯曲。②头略似马头,有一管状长吻;躯干部七棱形;尾部四棱形,渐细向内卷曲;体上有瓦楞形节纹和短棘;习称“马头蛇尾瓦楞身”。③体轻,骨质,坚硬。④气微腥,味微咸。刺海马:体长15-20cm,头部和体上的棘细而尖,刺长2-4mm。大海马:体长20-30cm,黑褐色。三斑海马:体长10-18cm,黄褐色或黑褐色,体侧背部第1、4、7节的短棘基部各有一黑斑。小海马(海蛆):体形小,长7-10cm,黑褐色。质量要求:以个大、色白、、坚实、洁净者为佳 蟾酥
【来源】两栖纲蟾蜍科动物中华大蟾蜍Bufo bufo gargarizans或黑眶蟾蜍B. melanostictus的干燥分泌物。
【性状鉴别】团蟾酥:①扁圆形团块或饼状,茶棕色至紫黑色,表面平滑。②质地坚硬不易断,断面棕褐色,角质状,微有光泽。③气微腥,味麻辣,粉末嗅之作嚏。④遇水即泛出白色乳状液。片蟾酥:不规则片状,一面光滑一面粗糙。质脆易折断。经验鉴别:药材断面沾水,即呈乳白色隆起;粉末少许,于锡箔纸上,加热即熔成油状。质量要求:均以色红棕、断面角质状、半透明、有光泽者为佳。
【显微鉴别】粉末:淡棕色。①甘油水装片:半透明或淡黄色不规则碎块,并附有砂粒状固体。②浓硫酸装片:显橙黄色或橙红色,碎块四周逐渐缩小而呈透明的类圆形小块,表面显龟裂状纹理,放置稍久渐溶解消失。③水装片加碘试液:不应含有淀粉粒(不应显蓝紫色) 【真伪鉴别】1、水试:①颗粒放入水中:膨胀,有棉团状物浮出,摇之有泡沫。若掺有泥沙、铁屑等则沉于水底。②断面滴水:泛出白色乳状液。2、火试:用锡纸包碎片,烧之即
熔化为油状。3、镜检:观察有无植物组织、淀粉类掺伪。4、理化检查(防掺伪):粉末水浸液+双缩脲试剂-→浅红、棕红色。(蛋白质类) 蛤蟆油
【来源】两栖纲蛙科动物中国林蛙的雌蛙的干燥输卵管。
【性状鉴别】①呈不规则块状,弯曲而重叠,长1.5~2cm,厚1.5~5mm。②表面黄白色,具脂肪样光泽,可见明显红色毛细血管,偶带灰白色薄膜状干皮。手摸有滑腻感。③质硬易折断。④用温水浸泡体积可膨胀10—15倍。⑤气腥,味微甘,嚼之有粘滑感。质量要求:以色黄白、有光泽、片大肥厚、无皮膜者为佳。 【成分】主含雌激素:雌酮、17-β雌二醇等。
鳖甲
【来源】爬行纲鳖科动物鳖的背甲。
性状鉴别】①椭圆形,长10-20cm,宽8-17cm,厚约5mm。②背面灰褐色或墨绿色,密布皱褶并有灰黄色或灰白色斑点;腹面灰白色,两侧各有8 条肋骨伸出边缘,中部有突起的脊椎骨。背腹面均可见细锯齿样的骨板衔接缝。③质坚硬,易自骨板衔接缝断裂。④气微腥,味淡。质量要求:以块大、无残肉、无腥臭味者为佳。
蛤蚧
【来源】爬行纲壁虎科动物蛤蚧Gekko gecko除去内脏的干燥体。 【产地】主产于广西。有人工养殖。
【性状鉴别】扁平三角形,吻鳞不切鼻孔,角质细齿密生于颚的边缘,无大牙。②背部灰黑色或银灰色,有黄白色或绿色斑点(进口蛤蚧多为砖红色斑点)散在。全身密被类圆形有光泽的细鳞③四足均有五趾,趾底面有吸盘,除第一趾外均有爪。④尾细长,有不甚明显的银灰色环带数条(约5-7条)。⑤质坚韧,气腥,味微咸。质量要求:以体大、尾粗而长、无虫蛀者为佳。
【附注】伪品:趾底均无吸盘,注意鉴别。①小蛤蚧:壁虎科动物多疣壁虎的全体。②小蛤蚧:壁虎科动物壁虎的全体。③红点蛤蚧:鬣蜥动物蜡皮蜥的全体。④西藏蛤蚧:鬣蜥科动物喜山鬣蜥的全体。⑤土蛤蚧:两栖纲蝾螈科动物红瘰疣螈去或未去内脏的干燥体。⑥两栖纲蝾螈科动物中国瘰螈:⑦石龙子科动物石龙子
金钱白花蛇
【来源】爬行纲眼镜蛇科动物银环蛇的幼蛇去内脏的干燥体。又叫“小白花蛇”
【性状鉴别】①小圆盘形,铜钱状,头在中央,尾常纳口中。②盘径约3cm,蛇体直径约4mm;亦有蛇体较大,盘径达15cm,蛇体直径达2cm者。③背部黑棕色,有光泽,具多数白色环纹(体部27个以上),并有一条显著突起的脊棱;腹部黄白色,鳞片稍大。④气微腥,味微咸质量要求:以头尾齐全、肉色黄白、盘径小者为佳。
【显微鉴别】①背鳞水装片:外表面黄白色,具众多细密的纵直条纹,间距1.1-1.7μm。(本品粉末鉴定的重要依据)②横切面:内外表皮较平直,真皮中色素较少。
蕲蛇
来源】爬行纲蝰科动物五步蛇除去内脏的干燥体.习称“大白花蛇”。
【性状鉴别】①头呈三角形,吻端向上突起,习称“翘鼻头”。②背部浅棕色,有24个灰白色菱方形斑纹,习称“方胜纹”。③腹部灰白色,鳞片较大,有多数类圆形黑斑,习称“连珠斑”。④尾骤细而短,末端有一枚三角形的角质鳞片,习称“佛指甲”。⑤气腥,味微咸。“龙头虎口翘鼻头,方胜珍珠佛甲尾”质量要求:以头尾齐全、条大、花纹明显、内壁洁净者为佳。
【显微鉴别】①背鳞水装片:外表面深棕或黄棕色,密布乳头状突起,内含颗粒状色素。(此为本品粉末鉴定的重要依据)②背鳞横切面:外表面呈波浪形(因部分真皮和表皮向外呈乳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