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语》练习参考答案参考答案
2009届暑假作业《论语》练习参考答案
学而第一
1.(1)A (信,是诚信。)(2)执政者应该办事严肃认真,忠于职守,言而有信,节约用度,爱护百姓,遵守农时役使百姓。
2.(1)C (子贡没说不要学习。)(2)孔子的教育思想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重在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书本的文化知识是次要的。能做到孝悌谨信泛爱亲仁之后,再来考虑学习文化的事。
3.(1)①靠近 ②匡正 (2)君子应该克制追求物质享受的欲望,工作勤勉,说话谨慎,谦虚好学。
4.(1)B (贫而乐,富而好礼是两种情况,不可能同时具备。)
(2)子贡能够勤于思考,善于求教,更重要的是能独立思考,举一反三,从讨论贫富的处事态度,能领悟到培养道德修养必须精益求精的道理。
为政第二
1.(1) 居于一定的方位,群星环绕在它周围。(2)用以说明道德对政治的决定作用。提倡以道德教化治国的主张。
2.(1)C(只让父母在自己生病时担忧)(2)为父母做点事,有美食就让给父母吃,这样的是一般人都能够做到,难就难在能够做得心甘情愿,和颜悦色,并且能够始终如一,持之以恒。
3.(1)①省察、考察 ②发挥 (2)颜回没有违背老师的话,但他不是唯唯诺诺,而是有独立的思考,能对老师所讲的知识有所发挥。
4.(1)B (遇到不懂的事,是不说话,对于有把握的事,才是说话谨慎。)
(2)孔子的观念是,学习做事要实事求是,诚实对待,要谦虚求知,多听多看,要小心谨慎。
5.(1)D (孔子是以间接方式为政,不是不为政。)
(2)孔子认为,孝悌不仅是家庭伦理道德,也是治理国家的手段。孝悌是仁德的根本,把对父母兄长的孝敬扩大到国家里,就能对上级忠诚恭敬。这样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的事,国家社会就可得以安定。因此,孝悌可以说是治国的根本。
八佾第三
1.(1)人如果不仁,怎么来对待礼呢!(2)礼乐是仁的外在表现形式,仁是人们内心的道德要求,是礼乐的基础和根本,没有仁,礼乐就徒具形式。
2.(1)A (办丧事要讲究礼仪,但办丧事的礼只是礼中的一种,不是根本。)
1
(2)不矛盾。礼仪是一种外在形式,是内心感情、道德修养的载体,缺失了礼,就缺失了社会规范,所以不能因吝惜财物而放弃应有的礼。当然,礼更注重的始终是发自内心的感情和约束,在形式上奢侈铺张,并不是礼的要求。
3.(1)C (孔子只批评管仲不俭、不知礼,没有说他不值一提,微不足道。)
(2)季氏享用了天子的礼仪,违礼僭越。而孔子倡导以礼治国,各阶层安分守礼,才可以维护社会秩序,杜绝犯上作乱,使天下安定。所以他认为季氏居心不良,难以容忍。 4.(1)你们为什么要为失去官职而担忧呢?(2)仪封人十分佩服景仰孔子,他认为孔子是传播天道的使者,能使无道已久的天下看到希望。
里仁第四
1.⑴C ⑵“择友”和“择处”,都是选择有益于仁德养成的外部环境。与修养高于自己的人交友,以友辅仁,见贤思齐,可以取友之长补己之短。
2.⑴D(孔子的理欲观在今天仍有其不可低估的价值。) ⑵孔子提出了怎样居贫处富的问题。孔子认为,富而无骄,只要有有一定的修养的人都不难做到;而要做到安贫乐道,无怨无悔,则需要很高的修养和自持力。
3.⑴D(孔子认为不存在力量不够的人)⑵孔子认为不存在“心有余而力不足”的问题,不是“不能”,而是“不为”,如果一个人能够全心全意修养仁德,肯定可以成为“仁人”。 4. ⑴思 小体 夺 ⑵从生命意义的角度看,精神追求是更高级的需求,它会让人的精神境界不断提高,生命质量不断提升。而看重物质,只能使人的道德水平越来越猥琐低下,并且,汲汲于追求物质,会抑制精神追求。
5.⑴义 利 义 ⑵如果一个人斤斤计较个人的吃穿等生活琐事,被物质利益所困,必然一门心思想着小恩小惠,考虑的只有个人和家庭的生计,他是不会有远大志向的,因此,根本就不必与这样的人去讨论关于道的问题。
公冶长第五
1.⑴C(文中意思不是“要让每个人都喜欢他”,而是“要取悦每个人”)(2)孔子认为能够用恩惠来教养百姓,这种为政方法是具备君子之道的一种表现;孟子认为子产施行小恩小惠来取悦百姓会妨碍施行仁义这一治国的关键,不足取。 2. ⑴朽木不可雕 听其言而观其行⑵判断一个人应该既听他怎么说,更要观察他怎么做,看他是否说到做到,言行一致。如果光听他说话,有可能就会被他的花言巧语所蒙蔽。 3.⑴C (子张拿这个问题问老师,说明他不能肯定。)
⑵孔子所谓的“仁”,包括“忠”“恕”两个方面,“忠”是为人做事尽心竭力,严肃认真,“恕”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文只做到“忠”。陈文子保持了自己的节操,这也只是个人的修养。两人都没做到“忠恕”,所以称不上仁。
2
4.⑴D(文中没提到要“有羞耻之心”,不能“厚颜无耻”) ⑵正人君子言语谨慎,他们知道行动不容易。如果夸下海口又做不到,言行不一是可耻的。
5.(1)C (过于绝对。孔子说没见过只是表达遗憾的情绪,不是真的一个也没有。) (2)儒家十分重视“反省”,它是自我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正面学习、反面对照、自我检讨都是反省。反省是很难做到的,然而仍然要勉励自己努力去做。
雍也第六
1.(1)简 居简行简 居敬行简(2) 君子为政治理百姓,要严肃恭敬而行事简要。 2.(1)C(2)孔子认为三个学生各有所长,仲由果断,端木赐通达,冉求有才干,都具备了处理政事的能力。
3.(1)C(2)自己想成功,也让别人能成功,即真心诚意地为别人着想和做有利于别人的事。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忠”。
述而第七
1.(1)B(2)因为孔子的政治倾向比较保守,主张复古,推崇周礼。 2.(1)①开导。②启发。③方。(2)启发性原则。
3.(1)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爱好古代文化,勤勉求学获得知识的人。(2)孔子总结自己学习与修养的主要特点是为了鼓励他的学生发奋努力,勤勉好学。
4.(1)C(2) 春秋末期社会“礼崩乐坏”,孔子似乎感到一种绝望,因为他认为在那样的社会背景下,难以找到他观念中的“圣人”、“善人”,而那些“虚而为盈,约而为泰”的人却比比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能看到“君子”、“有恒者”,也就可以了。
泰伯第八
1. (1)B (2)孔子主张帝位禅让制,让有才能的人执政,同时执政者自身要节俭,要心系百姓,把老百姓的幸福放在第一位,而不能把精力放在个人享受上。
2.(1)C(2)“礼”在现实生活中对恭、慎、勇、直起到指导的作用,使这些德行符合中庸之道;君子应该从身边做起,让他人受到感化;重视“礼”,要从小事做起,让自己的一举一动都符合礼。
3.(1)B(2)学习上也要向少才能、少知识的人学;学习过程要保持谦虚不自满的态度,还要有一种“学而不厌”的求知欲;在求学的过程中要保持宽广的胸襟和忍让精神。 4.(1)刚强果断;责任重大、路途遥远(2)一个士,因他以推行仁道为己任,担负重而道路远,不可不弘大而强毅,这是对一个士提出的要求。
子罕第九
1. (1)A(2)共同反映了孔子强调君子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礼、义、信等道德修养方
3
面,而不是注重于学习种田等技艺。
2.(1)D(2) 做学问要循序渐进;要有谦虚的学习态度;要有广博的知识,而不是一定非要有一技之长。
3.(1)盛土的竹筐;前进(2)无论是功亏一篑还是只覆一筐便前进,成败取决于自己;做事应该不断进取,永不停止,锲而不舍。
4.(1)D(2)孔子在这段话中阐述了如何正确对待批评与表扬的问题:对待批评,我们要知错能改;对待表扬,也要保持清醒。
先进第十一
1.⑴ A ⑵孔子拒绝的理由有二:一是他把颜回也视同自己的儿子,而他自己的儿子孔
鲤死后也只有棺没有椁;二是他曾当过鲁国的大夫,现在的身份如同大夫,大夫们都有车,他也不能没有车。
体现了孔子重视“礼”的思想。
2.⑴解释加点词的意义:益:增加; 徒:类
⑵①孔子主张为政须体恤民情,反对统治者一味搜刮民脂民膏;②孔子对自己的学生有严格的要求。
3.⑴(公西华问:)“仲由问听到就做起来吗,您说‘有父亲、长兄还活着,(不能这样做;)’
冉求问(的也是)听到就做起来吗,您说‘听到就做起来。’(两个人问题相同,而您的答复却相反,)我有些糊涂了,大胆地来问问。”
⑵虽然子路和冉有问的是同样的问题,但由于这两个人的个性不同,所以孔子给出了不同的回答。孔子给同样的问题以不同回答是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的具体体现。
4.⑴“大臣”是指敢于坚持用合于仁义的内容和方式来对待君主,如果这样行不通,宁肯
辞职不干的人;“具臣”是指办理具体事务的能力较强的人,如办事干练的人。 ⑵孔子认为子路和冉有都具有很好的政治才华,在大是大非上也能不忘原则,不过他们在坚持为政的基本原则方面还没有做到最好;表现了孔子重视政治方面的品行操守甚于才干的思想。
5.⑴以:因为; 乎:同“于”; 摄:夹; 俟:等; 希:通“稀”;莫:通“暮”;
与:赞同 ⑵(D)
⑶子路认为自己可以治理处于困难中的大国,他认为自己不仅能够让这样的国家摆脱困境,而且能让它的人民受到教化;冉有认为自己可以治理一个小国,能够让这样的国家丰衣足食,但他认为自己的能力不足以做好礼乐教化方面的事情;公西华表示不敢说自己能做得了什么,但他很愿意学习礼乐,预备将来做个祭祀或诸侯会盟时的典礼官;曾皙表示自己不想做官,只想享受悠闲的生活。四人之中,子路性格最直率,孔
4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