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清华简《楚居》中的古史传说
④ 何琳仪:《新蔡竹简选释》,《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⑤ 参看方向东 《大戴礼记汇校集解》,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754—756页。
⑥ 众本此句 “鬻熊”下有 “子”字,据 《史记会注考证》引 《艺文类聚》删。
⑦ 参看方向东 《大戴礼记汇校集解》,第754页。 ⑧ 参看黄锡全 《古文字与古货币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年,第461—465页。 Page 5
孙女,与祖庚、祖甲同世,他们的儿子缝伯、远仲与廪辛、康丁同世,那么穴熊即鬻熊乃和武乙同辈,可以活到文丁、帝乙之时,他事于周文王,如 《世家》引楚武王所说为文王师,从时代来说,是正合适的。
简文说鬻熊娶京宗地方的女子,称作妣戤,其子有位叔、丽季,然后专门讲了丽季即熊丽诞生的故事。熊丽 自胁而出,以致妣殴 “宾于天”,即死亡。有巫者把她的遗体裂开的胁部,用楚即荆条缠合起来,成为 “楚人”一词的始源。按古称 “巫医”, 《吕氏春秋 ·勿躬》载 “巫彭作医”, 《山海经-海内西经》中巫彭、巫抵等据说都是 “神医”。因此,这比女隋启胁生六子的传说,神话色彩要淡薄得多了。 鬻熊、熊丽都居于京宗,简文还说, “至熊狂亦居京宗”。
对照葛陵简的 “宅兹雎漳”,不难推想京宗所在的范围。 《墨子 ·非攻下》: “昔者楚熊丽始讨此雎山之间。” “讨” 《说文》训为 “治”①,可知熊丽是在雎水一带的山问,所以京宗之名有可能与 《中山经》的景山有关。
《水经 ·沮 (雎)水注》: “沮水出汶阳郡沮阳县西北景山,即荆山首也。” 《读史方舆纪要》云山在湖北房县西南二百里②。京宗得名疑即与该山有关。
三段传说中的第三段,中心人物是熊绎,简文说: 至熊绎与屈钧I,使都嗌 卜,徙于垄窀 (夷屯),为椴室。室既成,无以纳 之,乃窃都人之撞以祭。惧其主,夜而纳尸,抵今曰柰,柰必夜。 这里有几点需作说明:
屈狗从简文看,是和熊绎并列的楚人首领,于史无考。楚国后来的屈氏,据《楚辞 ·离骚》王逸注,源于楚武王子屈瑕,食采于屈,因以为氏,时代要晚得多。都嗌当系都人,楚都相邻,关于这个问题,将于下面细说。 椴室是与祭祀有关的处所。怀疑 “椒”应读为 “燔”, 《周礼 ·量人》注 “肉炙也”, 《说文》则作 “锸”,云 “宗扇火熟肉也”。燔室以肉奉祀,所以熊绎等偷了都人的无角牛。 “夜而纳尸”,“尸”训为 “陈”,是说到黑夜才将牛肉送陈燔室。这种夜祭的习俗,成为楚国特有的传统,称为 “栾”。按战国时楚历建亥,亥月称 “冬夕”,子月称 “屈
夕”,丑月称 “援 (或远)夕”,巳月称 “夏夕”, “夕”字都可写作 “柰”。这告诉我们 “柰”意即夕祭,而那几个月可能与举行 “柰”祭有关。
《楚居》载熊绎徙于夷屯,对照 《楚世家》: 熊绎当周成王之时,举文武勤劳之后嗣,而封熊绎于楚蛮,封以子男之田, 姓芈氏,居丹阳。
看来夷屯就是丹阳。简文明确说自熊绎一直到熊渠 “尽居夷屯”,这对论断该地的地
① 参看罗运环 《楚国八百年》,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72—73页。
② 杨守敬:《水经注疏》,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2694--2695页。 Page 6
理方位非常重要。
《世家》又记楚武王云:“成王举我先公,乃以子男田令居楚。”可见周初已有楚号。周昭王南伐楚,不仅见于文献,也有许多青铜器铭文,是大家熟悉的。熊绎是成、康时人,故 《左传》昭公十二年楚灵王说:“昔我先王熊绎与吕仅、王孙牟、燮父、禽父并事康王。”昭王时的楚君当系熊绎的子辈,《楚居》称熊只,《世家》误为熊艾。不管怎样,其时楚都是在夷屯。
前些时我曾介绍新出现的一件周昭王时青铜器京师唆尊
①,其铭文是 “王涉汉伐楚,王有殴 (?)功,京师唆以斤功厘贝,用作日庚宝障彝。H ”。可与古本 《纪年》 “周昭王十六年,伐楚荆,涉汉”相对照,证明楚都是在汉水以南。如果再考虑到 《左传》昭公十二年楚右尹子革说的 “昔我先王熊绎,辟在荆山,筚路蓝缕以处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唯是桃弧棘矢,以共御王事”,楚都的位置就更为明确了。
这里还涉及都国的问题。从简文楚人 自有祀典看,楚与都只是邻近,不会有同源的关系。楚人芈姓,都据 《世本》则为允姓,自然相远。郭沫若先生 《两周金文辞大系》曾详论西周晚期以下的青铜器铭文有上都与下都。按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杜注:“都本在商密,秦晋界上小国,其后迁于南郡都县。”商密在今河南淅川西南,都县在今湖北宜城东南②。 《大系》据下都公褪鼎出于上雒,即与商密接壤的陕西商县,指出下都在商密,上都在 “南郡都县”即湖北宜城,并说:“上下相对,必同时并存,盖由分封而然。意南郡之都为本国,故称上;上雒之都为分枝,故称下。”陈檠先生 《春秋大事表撰异》也肯定此说③,这便与杜预的说法相反。 《楚居》简文所述楚、都关系,是对郭说的有力支持。
本文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 “出土简帛与古史再建” (09JZD0042)和国家科技支撑计
划 “中华文明探源及其相关文物保护技术研究” 项 目课题 “古代简牍保护与整理研究”(2010BAK67B14)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李学勤,1934年生,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
护中心教授]
收稿 日期:2010年 11月30日
① 李学勤:《由新见青铜器看西周早期的鄂、曾、楚》,《文物》2010年第1期。
②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434页。
③ 陈檠:《春秋大事表列国爵姓及存灭表鼗异》,台北,历史语言研究所,1988年,第702—704页。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