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记承天寺夜游》配套习题汇编(含答案)
3、本文“记”的要素是:时间: ,地点: ,人物: 、 ,事件: ,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 。
答案:本文“记”的要素是: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地点:承天寺,人物:苏轼、张怀民,事件:夜游承天寺,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月色入户,无与为乐。
4、“月色入户”意思是月光照进堂屋的门户 ,这句话运用了 修辞手法。
答案:拟人
5、《记承天寺夜游》选自《 》,作者是 ,字 ,号 ,是 (朝)的文学家。他与父亲 ,弟弟 合称为“三苏”,都被列入“ ”之中。
答案: 东坡志林、苏轼、子瞻、东坡居士、北宋、苏洵、苏辙、唐宋八大家
6、“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的对象是______________,“藻、荇”、是指__________,此句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 答案:月光 竹柏影 比喻
7、文章第一段运用的表达方式: 。第二段运用的表达方式: 。第三段运用的表达方式: 。
答案:第一段运用的表达方式:记叙。第二段运用的表达方式:描写。第三段运用的表达方式:抒情。 8、第二段可概括为:
答案:庭中月色。 9、本文的点睛之笔: 答案: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0、文中写月夜之美,抓住了 的特点。 答案:空明
11、全文以“ ”为线索,描绘了 ,表达了作者 的心境,同时也抒发了 的苦闷心情。
答案:全文以“月光”为线索,描绘了苏轼在承天寺夜里见到的月下美景(夏夜月光图) ,表达了作者旷达的心境,同时也抒发了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12、文章不仅点明和张怀民的友谊,更流露出不甘心一个人独赏月夜美景的句子:
答案:“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13、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
答案: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4、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
答案: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主旨句)
15、《记承天寺夜游》中的“ ”一句,描绘了一个空明澄,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答案: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6、唐宋八大家指(唐)韩愈、柳宗元、(宋)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欧阳修、曾巩——指在散文方面的成就。
二、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1、念无与乐者
答案:(考虑,想到)(和,一起) 2、盖竹柏影也 答案:( 原来) 3、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答案:(于是)(到) 4、相与步于中庭
答案:(一起)(散步)(在) 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答案:( 只是 ) 我们(罢了) 6、月色入户
答案:(门)成语例:足不出户 户枢不蠹 门当户对 7、欣然起行
答案:(高兴的样子)“然”作“……的样子”解例:俨然、豁然、木然
8、怀民亦未寝
答案:(睡觉) 成语例:废寝忘食 寝食难安 寿终正寝 9、水中藻荇交横
答案:(交错纵横)用法相同例:《桃花源记》中的“妻子、绝境、交通”
三、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答案: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叉,原来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答案:哪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翠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3、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译:月光照进窗户(十分优美),我高兴地起来走出户外 4、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答案: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四、选择题
(1)、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答案:A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
B.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关。
C.苏轼此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