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简答参考答案
微观经济学是研究利用市场机制实现资源最优配置的理论。所谓资源配置,是指各种资源转化为消费物品的过程,也就是说,把现有的资源用于生产消费品的过程。然而,在任何经济社会中,资源都具有稀缺性,所以资源最优配置的机制必须决定资源的用于何种物品的生产及生产多少、使用资源生产的技术方式以及产品的分配问题。所以,微观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就是要决定经济社会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
生产什么的问题取决于消费者的货币选票,也就是说取决于消费者的需求。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一种商品的市场价格越高,市场上的商品供给量越多。 如何生产取决于生产者的行为。在利润最大化目标的驱使下,理发的生产者合理安排生产要素的投入数量,试图实现最小的成本或最大的产量。 生产者使用所有者的生产要至少必须支付一定的费用,这些费用构成了要素所有者的收入。而这些收入又成为作为消费者的生产要素所有者获得消费品的基础。所以,决定生产要素的收入也就是决定产品的归属。
以上经济社会中面临的三个基本问题的解决是通过市场价格的自由波动来实现的。通过价格的涨落,资源流向可以获得最有效使用的部门或生产者那里。 2、试述微观价格政策及其在我国的应用。
微观价格政策是政府为了纠正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给社会带来的有寄存器方面而采取的影响或变动市场价格的措施。一般采用支持价格和限制价格的做法。 支持价格是政府为了扶植某一待业的生产而规定的该待业产品的高于均衡价格的最低价格当价格被限定在高于均衡价格水平时,对于供给者而言,高价格意味着高利润,生产者就会从中得到更多的好处,相应地供给量也多,从而起到了鼓励生产的作用;而对于消费者来说,高价格则意味着高支出,从而迫使消费者减少消费该商品,从而起到了抑制需求的作用。
支持价格对经济发展和稳定起着积极作用特别是对农业更是如此。在农业生产中,支持价格可以稳定农业生产和农民的收入,减少经济波动对农业的冲击。在具体运用中,农产品支持价格一般采取两形式。一种是缓冲库存法,即政府或代理机构按照某一平价购买农产品,建立库存。在供大于求时购买农产品支持价格一般采取连两种形式。一种是缓冲库存法,即政府或代理机构按照某一平价购农产品,建立库存,从而增加供给;在供大于求时,农产品价格低,农民可以按支持价格向政府出售。如果共小于求,农产品价格高,农民可以在市场上自由出售农产品。不过,支持价格也有副作用,例如使得价格机构的作用难以发挥,同时也使得政府财政负担加重。
限制价格是政府为了限制某些重要产品日价格上涨而对这些产品规定的最高价格。限制价格往往在战争或自然灾害时期加以使用,有些国家对某些生活必需品也长期采取限制价格政策。为此,政府通过立法或行政命令强行把价格规定在低于平衡价格水平之下。把价格限制在低于均衡价格的水平上则可以起到鼓励许需求一方同时又限制供给一方的作用。这时,需求超过供给。为了使得限制价格有效,政府往往采用各种形式的配给制,如排队等候、彩票和配给卷等。
限制价格有利于社会稳定,但有许多弊端。它不利于刺激生产,造成长期亏损;造成价格扭曲,产生浪费现象;可能会出现黑市,使得社会风气败坏。
过去我国在粮食收购上基本上采取的是限制价格的做法。为了尽快地实现工业化,国家在粮食收购上压低粮食的价格,以便工业生产得到低廉的原材料并维持底工资。这在计划体制下是容易作到的,并在建国初期被证明是有效的。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逐步进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限制价格所表现的弊
端越来越明显。为了解决全国人民的吃饭问题,稳定粮食成产,国家多次提价,并采用其他辅助措施。今后,国家将会进一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完善支持价格。 3、试述价格与市场供求日关系。(或试述供求定理) 均衡价格是指一种商品需求与供给相等时的价格。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是由供求均衡决定的,因而供给或需求的变动将会对均衡数量产生影响。
假设供给不变。如果需求增加,需求曲线会向右上方移动,均衡价格提高,均衡数量增加;反之,需求减少,均衡价格下降,均衡数量减少。即需求变动引起均衡价格与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
假设需求不变。如果供给增加,边小为供给曲线想右下方移动,均衡价格下降,均衡数量增加;反之,供给减少,均衡价格提高,均衡数量减少。即供给变动引起均衡价格反方向变动,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上述需求或供给日变动对均衡价格和数量所产生的影响被统称为供求定理。
4、请根据你所学到的经济学理论对“薄利多销”和“谷贱伤农”两句话的理论含义。
对于需求富有弹性的商品而言,如果价格降低,需求量增加。并且需求量增加的程度会超过价格下降程度,从而可以弥补因降价所造成的收益损失。这样,价格降低会使得厂商的总收益增加。相反,提高价格则会导致总收益减少。“薄利多销”是企业的一种赢销活动的概括。所谓“薄利”是指低价格,“多销”则是销售量增加,期望得到更多的销售收益。对于需求富有弹性的商品,企业通过降低价格可以使得销售量增加。
对于需求缺乏弹性的商品而言,如果价格降低,需求量同样增加。但需求量增加程度小于价格下降程度,从而不能弥补因降价所造成的收益损失。这样,价格降低会使得厂商的总收益减少。相反,提高价格则会导致总收益增加。在农产品市场上,由于需求缺乏弹性,当农产品价格下降即“谷贱”时,农民的销售收入下降,从而出现“伤农”现象。
5、按基数效用理论,西方学者如何得到一条向下倾斜的消费者需求曲线?(试用边际分析方法论证需求定理。) 根据基数效用理论,消费者消费一定商品或劳务所带来的满足可以由某一效用单位加以计量,并且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或劳务消费数量的增加,尽管他所获得的总效用可能是增加的,但他从该物品增加的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的增加量却是递减的的,即边际效用随着消费数量的增加而递减,这一规律被称为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正是由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由消费者均衡所得到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消费者均衡得指消费者在既定收入约束条件下选择消费数量,实现效用最大化的一种状态。在只消费一种商品时,消费者衡量花费一单位倾向所购买的该商品的边际效用与损失掉的货币的边际效用之间的大小:如果前者大于后者,消费者就会购买这一单位;否则,他就不会购买。因此,消费者均衡的条件是: MUX /PX=MUM
此时,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按照上述条件确定购买数量。因而,这一条件决定了消费者的需求曲线。 在既定的收入和偏好条件下,如果商品的价格提高,在货币的边际效用不变的情况下,消费者购买商品的数量只有在边际效用更大时才能满足均衡条件。根据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消费者购买商品数量减少时边际效用增加。这说明商品价格提高,消费者满足效用最大化的数量减少,从而需求定理成立。
6、消费者的需求曲线是如何得到的?请利用无差异曲线分析加以说明。 消费者的需求曲线来源于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选择行为,即在既定的收入约束条件下,消费者根据给定的价格选择效用次序为最大的消费组合,从而决定这些商品的消费量。需求曲线的来历可以由无差异曲线分析加以说明。
无差异曲线是可以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满足程度的不同商品组合的点联成的曲线。在同一平面上,无差异曲线可以有无数多条,每一条代表不同效用水平,离原点越远,效用值越高,并且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不相交。每条无差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并且在边际替代率(MRSXY)递减规律的作用下,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 消费可能线或预算约束线构成了消费者的收入约束,它限制了消费者在消费者收入与商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所能购买到的两种商品数量最大的组合。用方程表示为:
PX*QX+PY*QY=M
消费者的行为是既定的收入约束条件下,实现效用最大化。
在预算约束线上消费者花费所有的支出,但可以购买到商品组合可以带来的效用满足程度却不同。对于预算约束线上的B或C点而言,他实现的效用为I1,但在二者之间的任何一点,所实现的效用水平都大于I1。比如E点。而在预算约束线以外的任何点现有收入都不得不能实现。因此,当预算约束线与无差异曲线相切时,消费者在既定收入约束条件下获得最大满足,条件是: PX*QX+PY*QY=M MRSXY=PX/PY
以上条件是在商品价格不变条件下得到的。如果某种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动,消费者的均衡状态从而他所选择的消费商品的数量也随之变动。如图2所示,假定消费者的收入和商品Y的价格不变,商品X的价格降低。这时可以得到新的预算约束线。相应于这些新的预算约束线,消费者可以再次调整到均衡状态,同时决定该商品的消费数量,从而得到不同价格下提消费量OX1、OX2和OX3等。根据消费者需求曲线的定义,这些变动后的价格与相应的最优数量之间的相应关系即决定了消费者的需求曲线。
7、单一生产要素变动的合理投入区是如何确定的,其间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曲线各有什么特点?
在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作用下,总产量(TP)、平均产量(AP)和边际产量(MP)表现出如下的关系。
边际收益递减规律表明,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当把一咱可变的生产要素投入到一种或几种不变的生要素中时,最初这种生产要素的增加会使产量增加,但当它的增加超过一定限度时,增加的产量将会递减,最终还会使产量绝对减少。这一规律的作用使得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具有如下特征:
第一, 在资本量不变的情况下,随着劳动量的增加,最初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都是递增的,但各自增加到一定程度之后就分别递减。所以,总产量曲线、平均产量曲线和边际产量曲线都是先上升而后下降。这反映了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第二, 边际产量曲线与平均产量曲线相交于平均产量曲线的最高点。在相交前,
平均产量是递增的,边际产量大于平均产量(MP>AP);
在相交后,平均产量是递减的,边际产量小于平均产量(MP<AP; 在相交后时,平均产量达到最大,边际产量等于平均产量(MP=AP)。
第三, 当边际产量为零时,总产量达到最大之后,当边际产量为负数时,总产量就会绝对减少。
从图形中可以看出投入分成三个区域。I区域是劳动量从零增加载到A这一阶段,这时平均产量一直在增加,边际产量从零增加到A这一阶段,这时平均产量一直在增加,边际产量大于平均产量。这说明了,在这一阶段,相对不变的资本量而言,劳动量不足,所以劳动量的增加可以使资本得到充分利用。 II区域是劳动量从A增加到B这一阶段,这时平均产量开始下降,边际产量递减,即增加劳动量仍可使边际产量增加,但增加的比率边际产量递减。由于边际产量仍然大于零,总产量仍在增加。III区域是劳动量增加到B点以后,这时边际产量为负数,总产量绝对减少。由此看来,劳动量的增加超过B之后不是利的。
因此,第二区域构成了单一可变要素的合理投入区。至于投入数量是多少,由取决于收益与成本的对比。
8、试述生产要素最适组合是如何确定的。
生产要素最适组合是厂商在既定的成本约束条件下,生产最大产量的生产要素组合。其确定过程可以借助于等产量曲线和等成本曲线加以说明。
产量曲线是表示可以带来相同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的不同组合所构成的曲线。在同一平面上等产量曲线有无数多条,每一条代表不同产出数量,离原点越远,产量越高,并且任意两条曲线每条不相交。在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作用下,每条等产量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并且凸向原点。
等成本曲线是厂商的预算约束线,它表明在成本及生产要素价格既定的条件下,厂商所能购买到的生产要素数量的最大组合。
当厂商使用既定的成本生产了最大产量或者最小的成本生产了既定的产量时,生产要素达到最适组合,只有等产量曲线与等成本曲线的切点才能生产出最大的产量。此时,生产要素数量满足的条件是: PL*L+PK*K=C MRTSLK=PL/PK
如果厂商的成本增加,生产要素的最适组合点也将发生变动。这时,厂商按照等产量曲线与等成本曲线的切点所描绘出的一条曲线扩展生产。
9、试述短期总成本、可变成本和固定成本的变动规律及相互关系。 短期总成本,可变成本和固定成本的定义。
短期成本与短期产量曲线成反方向变动关系。在要素价格既定的条件下,随着投入数量的增加,总产量增加的越快,说明生产同量的产品所需要的要素从而成本就越少。因而,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是决定短期成本变动的基础。据此,最初在产量开始增加时由于固定投入相对过剩,增加的可变生产要素导致产量迅速增加,从而可变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越来越缓慢。但当产量增加到一定程度以后,固定生产要素的效率得到充分发挥,这时可变生产要素相对过剩,在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作用下,增加的可变投入所增加的产量减少,从而随着产量的增加,可变成本增加越来越快。根据短期的定义,固定成本不随产量变动而变动。短期总成本超过可变成本的量恰好为固定不变的成本,因而其变动规律与可变成本一样。如图所示。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