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开挖施工作业指导书123
开 挖 施 工 作 业 指 导 书
一、 开挖方法
隧道开挖作业,应遵守合理确定开挖步骤和循环进尺,保持各开挖方式相互衔接,均衡施工,开挖断面尺寸应符合设计要求,爆破后,对开挖面和未衬砌地段应进行检查,对可能出现的险情,应采取措施及时处理;开挖作业中,不得破坏量测用的测点。
隧道施工中,开挖方法是影响围岩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在选择开挖方法时,应对隧道断面大小和形状、围岩的工程地质条件、工期要求、工区长度、机械配备能力、经济性等相关因素进行综合分析,采用适当的开挖方法,尤其与支护条件相适应。
按开挖隧道的横断面分部情形来分,开挖方法可分为全断面开挖法,导坑开挖法。
1、全断面开挖法是将整个隧道的开挖断面一次开挖成形。全断面法一般适用于整体性良好的Ⅵ—Ⅳ类围岩,该法可用深孔爆破,其深度可取3~3.5m。
2、导坑开挖法由顶部设置的上导坑引进依次扩大,灌注拱圈,在拱圈支护下进行下部后续工序。此法适用于Ⅲ—Ⅱ类围岩,导坑开挖法应采取多循环,并符合以下要求:
(1.)导坑断面应根据地质条件、支护形式、机具设备和运输、通风、排水的要求以及作业按要求等确定。 (2.)各类临时支撑不得妨碍坑内运输作业。
(3.)在地质条件较好时,下导坑可保持较长的超前距离。 (4.)当为硬质地层时,下导坑底部应一次挖至隧道底设计标高,上导坑应一次挖至隧道顶开挖轮廓线。 3、边墙开挖
边墙开挖时,一般采用错开马口跳槽开挖;当围岩状态较好时,可采用对开施工,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宜采用长短马口结合,减少跳槽次数,首轮马口长度,
Ⅳ~Ⅱ围岩不宜大于4m,Ⅱ~Ⅰ围岩不宜大于2m。 (2.)首轮马口的中心宜选在拱圈接缝处,并应注意岩层倾
斜和稳定情况,防止顺层塌滑。
(3.)回头马口开挖必须待相邻边墙封口24小时后进行;
有侧压力时,应在封口3天后进行。
(4.)洞口加强段开挖马口,拱圈悬臂长度不得超过首轮马
口长度。
4、仰拱部位开挖
仰拱部位开挖,采取整幅开挖或半幅开挖,应符合下列要求: (1.)挖至设计要求深度,底面平顺,清除渣物。
(2.)排净积水,做好排水设施。
(3.)隧道底两隅与侧墙连接处应平顺开挖,避免引起应力集
中。
(4.)当遇变形很大的膨胀性围岩时,底面及其两隅应预先打
入锚杆或采取其他加固措施后,再行开挖。 (5.)仰拱部开挖时应采取措施保证洞内临时交通畅通。
二、 钻爆施工
钻爆施工应根据隧道工程地质条件、开挖断面、开挖方法、掘进循环进尺、钻眼机具、爆破材料和出渣能力等因素综合考虑。 1、断面选择
上下半断面分别起爆,分界线在起拱线处。 2、上部掏槽方式
采用斜爬眼掏槽,4个空眼做临空面。 3、炸药选用
拱部周边眼采用硝铵炸药,其它眼孔采用乳胶炸药。
4、钻孔
上半断面站在台阶上钻孔,下半断面站在台架上钻孔。 钻眼:采用液压凿岩台架平台,YT—28风钻钻孔。 整备工作:测出轨面线和中线,画出轮廓线,标出炮眼位置。
掏槽眼:深度、角度按设计施工,眼口间距误差和眼底间距 误差不大于5cm。
挖进眼:眼口排距、行距误差不大于6cm。 内圈眼:与周边眼的排距误差不大于5cm。
周边眼:炮眼间距误差不大于5cm,外斜率不大于5cm/m,与内圈眼间最小抵抗线误差不大于5cm,钻眼位置在轮廓线上。
当开挖面凹凸不平时,按实际情况调整炮眼深度,力求所有炮眼(除掏槽眼外)眼底在同一垂直上。
钻眼完毕,按炮眼布置图进行检查并做好记录,对不符合要求的炮眼进行重钻。 5、装药作业
装药前,将炮眼内的水泥浆石粉吹洗干净,检查炮眼达到设计要求后装药。装药时严格按设计药量进行,装药后,所有炮眼均堵塞炮泥。 6、装药结构
光爆周边眼采用间隔装药, 其它眼集中装药(见下图)。 7、非电毫秒雷管插入炸药内,正面装入眼孔。导爆管引线采用“一把抓”联结方式(见下图),联接线雷管采用低秒段,同组连接线采用同种秒段导爆管。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