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南方周末编辑:南方周末特稿选题研究

南方周末编辑:南方周末特稿选题研究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7/3 22:16:47

编辑对此事早有察觉,但是考虑到零碎的人物故事过于散漫,在对文本呈现的更高要求之下,编辑决定等待,等待一个可能的契机,也就是无锡福利院可能组织的一次寻亲会——这就是主题事件化——可以想象,人物、情绪都将集中在这一个寻亲会现场爆发。这一耐心的等待持续了半年。

三、选题要义

南方周末特稿选题的两个基本要义是:公共性,冲突性。“公共性”意为,南方周末特稿的选题总是与公共利益或者社会图景相关,而很少纯粹个人生活的题材。南方周末特稿并不讳言其受到西方特稿尤其是美国普利策新闻奖特稿的影响。在公共性这一层面,此先将二者做个对比。

西方特稿题材大致分两类:一是软新闻,二是硬新闻的软角度。一些美国主编将新闻分为硬新闻和软新闻。硬新闻强调时效性,报道刚刚发生或者即将发生的事件或冲突,“因为它包含如此重要的材料,所以必须即刻向公众报道”。⑧软新闻指的是向读者提供娱乐和资讯的新闻,强调趣味性和新颖性,时效性不及硬新闻。软新闻也可以报道那些影响读者生活的人物、地点或问题,这就是特稿,尽管从重要程度来看,这类新闻并不逊色于硬新闻,但它并不是一夜之间发生的。特稿也可以基于某一新闻事件,这就是硬新闻的软角度,或者说新闻特稿,往往选取一些特别的角度集中报道。“根据字典上的解释,写特写的意思是写出特 -殊的显著之处,换句话说,就是聚焦于事物的某个方面并且给以特别关注。”⑨

在“硬新闻的软角度”这一方面,南方周末特稿的操作路数与普利策特稿无甚不同。真正显示出不同的是在“软新闻”这一方面。与重大热点题材相比,南方周末特稿的题材更多属于“柔性”题材,“并不是一夜之间发生的”,但是又不完全等同于西方所谓的“软新闻”(或曰“生活方式类新闻”),最显著的不同,在于南方周末特稿特别强调“公共性”——在这一点上,南方周末特稿虽然在西方特稿影响下起步,却最终显示了自己的风格。考察普利策特稿,不难发现,其中有些题材是纯粹个人化的,《一个视力过人的男孩》(1985年获奖作品)呈现一个小盲男孩怎样与别人相处。《亚当和梅根》(1990年获奖作品)讲述被火灾毁容的孩子如何重建生活。这类报道几乎可以称作个人心灵的成长史。他们是面对日常生活挑战的普通人。

通观南方周末特稿,《血友兄弟》(2005年 3月 7日)是纯粹个人生活题材,讲述一对父母给两个先天血友病的儿子持续输血十几年,一天天延续他们的生命。他们对造物的安排无能为力。他们能做的只是,严阵以待,坚持一天,再一天,让血液流干生命消逝的这一天

永远不要到来。“生命的深刻的喜悦与哀伤,正在于此。”⑩

这个故事打动了一些读者,但另一些读者感觉淡然。仅此一次,此类纯粹个人化的题材在南方周末特稿中就不再出现。与公共利益,或者更宽泛地说,与社会图景相关,成为南方周末特稿基本而坚定的选题标准。个人和社会,必须二者得兼。

本文认为,这是不同社会环境所导致的不同选择。一家旅馆着火就可以让一家报社出动 30多名记者的美国社会,的确可以依赖个人生活挑战来唤起读者情感。但是在中国,这类题材进入编辑记者的视野几乎是不够资格。在苦难深重而变幻莫测的中国,人们对新闻的阈值是高于西方稳态社会的,人们对苦难的承受力怕也同样。

在“公共性”之外,南方周末特稿选题的另一要义是:“冲突性”。

冲突并不仅仅是剑拔弩张示威散步。在南方周末特稿中,冲突往往以更为微妙的形式存在。冲突是新闻的核心,惊世骇俗、轰轰烈烈当然是最接近“新闻性”。但在重大热点题材交由头版承担的《南方周末》,特稿关注的多属于“弱冲突” 或“隐性冲突”的范畴。比如:

《满语消失的最后一瞬》(2007年 7月 25日):最后一个满语村庄,三个不知哪天就要离去的八旬老人,悠长的叙事,记录了满语,这一曾经统治中国的民族的语言,无可挽回地消逝。

《盲艺人的乐与路》(2003年 11月 27日):他们在太行山的重峦叠嶂间行走,他们的窘迫可能是他者眼中的诗意,他们新鲜是因为他们竟然依然存在。

当残酷被最优美的文字叙述,残酷才越发显得残酷。

对于弱冲突和隐性冲突的敏感,使得一些众所周知的事件,惟独进入了南方周末特稿的视野,使之放大成为焦点。比如《追踪万里采棉人》(2005年 9月 22日):每到收获季节,中原乡亲结队到劳动力短缺的新疆拾花谋生,这是众所周知的,不时有媒体报道各地政府是怎么组织输送劳动力。但也仅此而已。人们对此的了解是高度抽象的。南方周末特稿等待又一个采棉季节的来临,从火车站开始贴身追踪,直到万里之外的劳作。并呈现了如下文字:

每次拾花工小心翼翼地完成一个拾花动作,收进身前白布大口袋里的人民币大约 0.0024元;如果一个拾花工要达到日拾花 100公斤的较理想标准,就要在棉田里重复一个动作至少25000次。

站在田间,俯身摘下一朵棉絮,它柔软而轻飘,这是农一师的产品,世界最优质的棉花,它怒放得如同一只小白鸽,而重量不过 4克左右,掂在手心,几乎感觉不到它的存在,微微吹一口气,便悠悠地飘出好远。

或许它是这世间最轻的农作物之一,在这个季节,却要承载一种最沉重的劳作,最沉重的生活。

南方周末采编人员认为,面对中国转型时期的复杂现实,客观上需要借助特稿,特稿具有表现弱冲突或隐性冲突的先天特性,对转型期中国复杂现实的表现力强大。

其他媒体人士的评价涉及了南方周末特稿在中国新闻管理体制下的另一重优势。新华社《望东方周刊》时任总编辑多次在其内部讨论中对南方周末特稿表示赞赏,因为:“硬选题其实很危险,南方周末特稿做比较长线的选题,类似田野调查的新闻,不受有关部门关注,又吸引读者眼球,保证报纸的品质。”

借用原南方周末特稿记者南香红的表述作为本文总结:

特稿之所以称为特稿绝不仅仅是因为文本的写作,特稿更多的是需要对新闻的洞察与发现??一般的新闻记者,像追着球满场跑的运动员,而特稿记者似乎要站得离事件远一些、高一些,以便能够在纵横各方面为事件定位。也许在日常报道的记者都离去的时候,特稿记者才出现在现场寻觅,寻找真正的东西。日常报道的记者有时候会像是一团扑向新闻的火,但是特稿记者就像是在穿越一条通道,前方只有微弱的亮光,特稿记者心里明白只有耐着性子不断向前开掘才能寻找到光明。在一些别人不关注的陌生领域发现一些对社会进程产生重大影响的新闻,从凝固的历史中发现重大的新闻,从流动的生活中发掘历史的蕴含。⑾

注释:

①戴维 .加洛克编:《普利策新闻奖特稿卷》,新华出版社, 1999年 3月第一版。

②《南方周末》2005年 9月 29日,9版。

③按照《南方周末》的操作机制,如果一个题材足够重大热点,通常就会被推到报纸头版或者以特刊形式推出,本文研究也涵盖了这一范围中的少量作品。《地震预报的中国“江湖”》一文即发表于2008年 10月 30日的《南方周末》头版。

④南方周末记者李海鹏在南方周末内部网的论述。

⑤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徐泓,2005年 10月 27日,在“《南方周末》与‘中国式特稿’——南香红作品研讨会”上的发言。

⑥密苏里新闻学院写作组《新闻写作教程》,新华出版社,

1986年 8月第一版,258页。⑦《南方周末》2008年 5月 1日,6版。⑧(美)梅尔

文 .门彻著,展江主译:《新闻报道与写作》,华

夏出版社,2003年 8月第一版,214页。⑨(美)卡罗尔 .里奇著,钟新主译:《新闻写作与报道训练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4月第一版,237页。⑩《南方周末》2005年 3月 7日,9版。

⑾南方周末前记者南香红,2005年 10月 27日,在“《南方周末》与‘中国式特稿’——南香红作品研讨会”上的发言。

文/张捷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编辑对此事早有察觉,但是考虑到零碎的人物故事过于散漫,在对文本呈现的更高要求之下,编辑决定等待,等待一个可能的契机,也就是无锡福利院可能组织的一次寻亲会——这就是主题事件化——可以想象,人物、情绪都将集中在这一个寻亲会现场爆发。这一耐心的等待持续了半年。 三、选题要义 南方周末特稿选题的两个基本要义是:公共性,冲突性。“公共性”意为,南方周末特稿的选题总是与公共利益或者社会图景相关,而很少纯粹个人生活的题材。南方周末特稿并不讳言其受到西方特稿尤其是美国普利策新闻奖特稿的影响。在公共性这一层面,此先将二者做个对比。 西方特稿题材大致分两类:一是软新闻,二是硬新闻的软角度。一些美国主编将新闻分为硬新闻和软新闻。硬新闻强调时效性,报道刚刚发生或者即将发生的事件或冲突,“因为它包含如此重要的材料,所以必须即刻向公众报道”。⑧软新闻指的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