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神经病学教学大纲

神经病学教学大纲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7/4 12:48:05

神经、精神病学教学大纲 (供临床医学专业5年制本科用)

教学进度与时间分配

神经精神病学课程教学根据教学计划安排,总学时54学时,其中理论课36学时(神经病学30学时,精神病学6学时),见习18学时;专业理论课安排如下: 内容 学时 一 神经系统疾病的常见症状、临床方法、辅助诊断方式及诊断原则 6 二 周围神经疾病 2 三 脑血管病 6 四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2 五 脊髓病变 4 六 癫痫 3 七 多发性硬化 2 八 锥体外系疾病:帕金森病 1.5 九 痴呆(Alzheimer病) 1.5 十 重症肌无力 1 十一 肌病(周期性麻痹、肌营养不良) 1 十二 精神病学总论 2 十三 精神分裂症 2 十四 神经症 2 总计 36学时 见习课安排如下 内容 学时 一 神经系统体检 3 二 神经系统辅助检查 3 三 脑血管病 3 四 周围神经病,脊髓病变 3 五 锥体外系疾病:帕金森病,癫痫 3 六 临床病例讨论 3 总计 18学时 一、神经病学课程简介 神经病学是从内科学中派生的学科,是研究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及骨骼肌疾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防的一门临床医学学科。该学科与神经解剖、神经组织胚胎学、神经生理学、神经生物化学、神经免疫学、神经遗传学、神经流行病学和神经药理学等学科息息相关。20世纪末生命科学的进展引人注目,神经科学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神经病学在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许多分支学科,因此神经病学的研究领域非常广阔,发展前途一片光明。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表现是临床分析诊断的依据,是需要学生重点掌握的内容。先进的诊断技术仪器为神经系统疾病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CT、MRI、DSA、SPECT、PET、rCBF等为临床诊断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神经介入放射治疗、r-刀技术为神经疾病的治疗增添了新手段,这些内容需要让学生了解。神经系统疾病包括感染性疾病、血管性疾病、肿瘤、外伤、变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遗传性疾病、中毒性疾病、先天发育异常、营养缺陷和代谢障碍疾病等,但重点内容我们在每一章,每一节课上都会强调。本教学大纲适用于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教学内容分别列出重点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部分。本课

1

程的教学安排由教研室集体研究决定,临床医学专业理论课30学时。教材为国家卫生部规划教材:王维治主编的《神经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出版,第5版)。本课程为必修课,考试形式为笔试。

二、 神经病学课程基本要求

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了解临床神经病学的研究对象与范围及它在临床学科中的地位和学习方法。熟悉神经系统的基本解剖结构和脑的血液循环。掌握神经系统损害的主要症状与体征,熟悉神经系统的定位和定性诊断原则。掌握下列神经系统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脑血管疾病、病毒性脑炎(急性单纯疱疹病毒脑炎)、多发性硬化、帕金森病、癫痫、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急性脊髓炎、重症肌无力和周期性瘫痪。熟悉下列神经系统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要点:Alzheimer病、结核性脑膜炎、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肝豆状核变性、脊髓压迫症、进行性肌营养不良。2、 基本技能:(1)掌握神经系统疾病的病史采集。(2)熟悉神经系统的体格检查方法和腰椎穿刺的操作方法。(3)了解常用的辅助检查:CT、MRI 、DSA、EEG、EMG等。

总论部分(6学时)

根据教学的需要将这部分内容分为两部分:大课讲授内容包括第一章绪论、第二章神经系统疾病的常见症状、第五章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原则;第三章神经病学的临床方法、第四章神经系统疾病的辅助诊断方法为课间实习内容。第二章神经系统疾病的常见症状学应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CAI)课件等进行讲授。 [教学目的和要求]

(一)使学生了解临床神经病学的研究对象及范围,以及在临床学科中的地位; (二)神经系统的常见症状和体征 1.掌握内容

(1)意识障碍的临床分类(嗜睡、昏睡状态、昏迷)及临床表现。 (2)昏迷程度(浅昏迷、中昏迷、深昏迷)的鉴别。

(3)Broca 失语、Wernicke 失语、命名性失语的临床特点及病变定位 (4)单眼和双眼视力障碍的常见原因。 (5)视乳头水肿的常见病因。

(6) 视野缺损分类(双颞侧视野偏盲、同向性偏盲、同向性象限盲)及常见病因。

(7)眼外肌(上睑提肌、上直肌、下直肌、内直肌、外直肌、下斜肌、上斜肌)和眼内肌(瞳

孔括约肌、睫状肌)的神经支配及功能。

(8) 眼肌麻痹的分类。动眼神经麻痹的临床表现。瞳孔对光反射、调节反射的径路 (9) Horner征的临床表现和病损部位。 (10)眩晕的概念、临床分类。

(11)感觉的分类; 如何根据感觉障碍平面确定脊髓损伤上界。三叉神经的周围性及核

性支配的特点。

(12) 末梢型、周围神经型、传导束型、交叉型、偏身型、单肢型感觉障碍的表现。 (13)痉挛性瘫痪与弛缓性瘫痪的鉴别。

(14)下运动神经元性及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的定位诊断。 (15) 脑干病变的临床特征(交叉性瘫痪)。真性球麻痹与假性球麻痹的鉴别。 (16) 脊髓半切综合征、脊髓横贯性损害的临床特点。 (17)锥体外系肌强直的特点,与锥体系肌强直的区别。

(18)共济失调的概念,分类(小脑性、大脑性、感觉性及前庭小脑性共济失调)。 2.熟悉内容

(1) 意识的概念;觉醒、意识的内容及意识障碍的解剖学基础。 (2) 意识模糊、谵妄状态的临床表现。

(3) 失语症的概念、失语症与构音障碍的区别。 (4)失用症的临床特点及病变部位。

2

(5) 失认症的概念,体象障碍的概念及病损部位,Gerstmann 综合征临床表现和病损部位。 (6)视觉传导径路;皮质盲的临床特点和病损部位, (7)核性眼肌麻痹的诊断要点及常见病因。 (8)基底节的组成。

(9)周围性眩晕与中枢性眩晕的病因、临床表现和鉴别。 (10耳聋的分类;神经性耳聋与传导性耳聋的病因及鉴别。 (11)晕厥的概念及常见病因。

(12)皮节的概念、三根定律及感觉节段性支配特点。感觉传导径路;分离性感觉障碍的

概念及解剖学基础。颈髓白质中感觉传导束纤维排列顺序。

(13)运动传导径路。

(14)辨距不良、意向性震颤、小脑性语言的概念。小脑性共济失调的临床特点。 3.了解内容

昏迷与闭锁综合征的鉴别;特殊类型意识障碍(去皮层综合征、无动性缄默症)的临床表现;黄斑回避的概念;传导性失语,经皮层性(运动性、感觉性、混合性)失语的临床特点及病变定位;失用症的概念; 失用症的解剖基础; 观念运动性失用症的临床特点及病变部位;失认症的概念,体象障碍的概念及病损部位,Gerstmann 综合征临床表现和病损部位;视觉失认、听觉失认、触觉失认; Foster-Kennedy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前核间性、后核间性眼肌麻痹及一个半综合征临床表现、病损部位及常见病因;前庭神经的传导径路;位置性眩晕的概念;晕厥分类;反射性晕厥的常见类型,脑源性晕厥的病因及临床表现;脑干运动神经核的分布;自主运动的概念;舞蹈症、手足徐动症的表现。 (三)熟悉神经系统的定位、定性诊断原则和诊断顺序; (四)了解神经系统疾病常见的特殊检查方法。 [讲课内容]

(一)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对象、范围及其在临床学科中的地位; (二)意识障碍:临床分类、鉴别诊断、脑死亡的定义;

(三)失语症的概念和分类,各种失语的临床表现;失用症的概念。观念运动性失用症的临床特点及病变部位。失认症的概念,体象障碍的概念及病损部位,Gerstmann 综合征临床表现和病损部位。

(四)视觉障碍和眼球运动障碍: 1.视觉传导径路;视力障碍常见病因;;皮质盲的临床特点和病损部位,黄斑回避的概念。 2.视野缺损的类型及常见病因;视乳头水肿的常见病因。 3.眼肌麻痹的类型:周围性、核性、核间性、核上性;

4.瞳孔调节障碍:对光反射,调节反射障碍等。Horner征的临床表现和病损部位 (五)眩晕及听觉障碍:概念、分类、常见病因及临床表现; (六)晕厥:

晕厥分类:反射性、脑源性、心源性及其他; 临床特点:发作前期、发作期、恢复期; 与痫性发作的鉴别。

(七)感觉障碍:感觉的分类;皮节的概念、三根定律及感觉节段性支配特点。 如何根据感觉障碍平面确定脊髓损伤上界。三叉神经的周围性及核性支配的特点。末梢型、周围神经型、传导束型、交叉型、偏身型、单肢型感觉障碍的表现。各种感觉障碍的定位价值 (八)瘫痪:

1.上、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的特点; 2.不同部位损害运动障碍的特点。

不自主运动:震颤、舞蹈症、肌张力障碍、手足徐动症等;

共济失调:小脑性、大脑性、感觉性、前庭性共济失调的分类及表现; (十一)神经病学的临床方法:肌力、肌张力的概念、肌力分级; (十二)神经系统疾病的辅助诊断方法:EEG、CT、MRI等;

3

(十三)诊断原则

1.定位诊断:准则、 不同部位病损的特点; 2.定性诊断:病因分类。

各论部分

脑血管病(6学时):

第一节 概述(0.5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脑血管疾病的分类。

2.熟悉颈内动脉及椎-基底动脉主要分支及供血区。

3.了解脑静脉系统及脑血管疾病的病因、危险因素及预防。 第二节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脑血液供应和主要血管闭塞后的症状。 熟悉急性脑血管病的分类。

掌握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概念、颈内动脉、椎-基底动脉TIA的特征性症状及常见症状。 掌握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原则。 [讲课内容]

1.脑血液供应和主要血管闭塞后的症状:颈内动脉、大脑前、中动脉、小脑后下动脉等。 2.急性脑血管病的分类。

3.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因和发病机理强调微栓塞学说。

4.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特点:颈内和椎动脉系某一局部功能障碍;症状突然消失,不超

过24小时缓解,可刻板地反复发作等。

5.诊断和鉴别诊断:与癫痫、偏头痛、晕厥、眩晕等鉴别。 6.防治:病因治疗、血小板聚集抑制药等。

脑梗塞(1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脑梗塞(脑血栓形成、脑栓塞)的病因、发病机理、脑血栓形成的概念、病理生理,

了解脑梗塞的外科治疗、康复疗法和预防。

掌握脑梗塞的基本临床特征及类型、辅助检查等。

掌握脑梗塞常见的临床综合征(颈内动脉闭塞综合征、大脑中动脉闭塞综合征、椎-基底动

脉闭塞综合征)。

掌握脑梗塞与脑出血的鉴别诊断。 掌握脑血栓形成的急性期治疗。 [讲课内容]

1.病因及发病原理:强调本病发病的血管壁、血流动力学和血液成分等三大要素。

2.临床表现:重点阐述脑血栓形成的典型临床表现及三个主要临床类型。介绍CT和MRI在临床诊断上意义,以及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的区别与联系。

3.诊断和鉴别诊断:与脑出血、硬膜下血肿、脑肿瘤等疾病的鉴别。

4.治疗:溶栓治疗、抗凝治疗、血小板聚集抑制剂、脑保护治疗、手术治疗、康复治疗。

腔隙性脑梗塞(0.5学时)

4

搜索更多关于: 神经病学教学大纲 的文档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神经、精神病学教学大纲 (供临床医学专业5年制本科用) 教学进度与时间分配 神经精神病学课程教学根据教学计划安排,总学时54学时,其中理论课36学时(神经病学30学时,精神病学6学时),见习18学时;专业理论课安排如下: 内容 学时 一 神经系统疾病的常见症状、临床方法、辅助诊断方式及诊断原则 6 二 周围神经疾病 2 三 脑血管病 6 四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2 五 脊髓病变 4 六 癫痫 3 七 多发性硬化 2 八 锥体外系疾病:帕金森病 1.5 九 痴呆(Alzheimer病) 1.5 十 重症肌无力 1 十一 肌病(周期性麻痹、肌营养不良) 1 十二 精神病学总论 2 十三 精神分裂症 2 十四 神经症 2 总计 36学时 见习课安排如下 内容 学时 一 神经系统体检 3 二 神经系统辅助检查 3 三 脑血管病 3 四 周围神经病,脊髓病变 3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