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叶秀山-海德格尔如何推进康德之哲学(精)
海德格尔如何推进康德之哲学叶秀山, 探讨了海德格尔如何从康德哲学中发展 出自己的思想。作者认为, 海德格尔从康德哲学前提出发, 引导出与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之“知识论”不同的“存在论”, 揭示了康德为“经验知识”的必然性、可靠性所做的一切努力, 都说明“知识论”必以“存在论”为前提, 才能使其自身得到可靠的基础。作者指出, 根据康德的“先验直观的时空观”, 时间、空间是一切感性直观的先天条件, 由此出发, 海德格尔使时间、空间不停留于先验直观形式, 而进一步开发出不同于“诸存在者”的“存在”, 阐述了时间、空间的纯粹性在于它们的存在性, 论证了“纯粹存在”乃是“经验诸存在者”的条件, 亦即“存在”先于“诸存在者”, “存在论”先于“知识论”。据此, 作者进一步讨论了哲学思想的创造性和历史继承性之间的关系这一更为普遍的问题, 说明了创造性如何表现为说出前人所想说但又未说清楚的思想。
作者叶秀山, 1935年生,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不论对海德格尔的思想持何种态度, 他可以被列为本世纪最富有创造性的哲学家、思想家, 大概无多少疑问。海德格尔还是本世纪最博学的哲学家之一。他倒也不是上自天文, 下至地理, 统统都搞, 但他对哲学史(当然是西方的 诸多方面的阐述, 可以和专家比美。尽管古典学家有所褒贬, 他对古代希腊哲学的研究, 理应得到更多的重视。
有创造性的哲学家, 往往容易从自己想好的一套去“理解”(有时是曲解 古人的意思, 把自己的意思强加于古人, 海德格尔基本上没有这个毛病。他对待古人, 当然也有自己的眼光, 但他研究古人的思想途径, 是按照其自身的思路, 引导出适当意思来。这样, 前人的思想就可以自然而然地做了自己思想的根据和支柱, 而后人也就会觉得, 海德格尔的富有创造性的思想原来都是从前人那里发展出来的。
我们现在要来讨论的这本书, 就能很清楚地表明这种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118?
海德格尔如何推进康德之哲学
海德格尔的《康德与形而上学问题》出版在《存在与时间》问世两年之后, 应该说, 是他自己思想已经成熟以后的作品, 因而体现了他对康德哲学的不同于新康德主义的独特解释。我们这里要研究的, 不仅仅是海德格尔自己的独特性, 譬如, 新康德主义(卡西尔等 强调“知识论”, 我就来强调“存在论”, 你说一个东, 我就说一个西。要指出这样表面的对立、不同, 是很容易的, ; 我们要研究的是:, , 这种天地在康德本人那里已经接触到(遇到 了, 、这也就是说, 在海德格, , , 但只是把康德已经做得很清, 增加了工作量而已; 问题正在于要从康德已思考到但尚不清楚的地方入手, 才能开出新天地, 解决新问题。这才是创造性的工作。
一
海德格尔这本书的书名《康德与形而上学问题》, 说明了他对康德哲学——特别是《纯粹理性批判》——的取向。“形而上学”是康德所要探讨的问题, 而我们知道, 这个取向也不是没有争议的。
康德哲学以批判传统形而上学为己任, 这是大家公认的, 但在批判了传统形而上学之后, 康德是否想建立一个自己的形而上学体系, 这个问题在研究者中并无定论。
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限制“知识”于“经验”的领域, 而批判传统形而上学之僭越, 即“理性”在“知识”领域超越了“经验”的界限, 妄图以经验知识的形式把握超越经验以外的“无限”, 只能得到一些“理念”, 而无经验之对象与其相应。康德在抑制了理性在知识领域的僭妄之后, 集中阐述了经验知识如何有确定性、必然性。康德面临着一个艰巨的任务。因为在康德之前, 休谟已经确切地指出, 知识如果光靠经验, 则无必然性可言。经验自身不能提供知识必然性的根据。康德既然将知识限制于经验之内, 则知识为何又有了必然性、可靠性, 就成了问题。“经验知识”的根据应在“经验”之外。
于是, 康德“知识论”的核心问题就是:“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 ”
在康德看来, 知识必定是综合的。所谓综合, 是针对分析而言。分析是逻辑的, 而综合是经验的。我们说一个判断是分析的, 是指它的前提已经蕴含了它的后件在
内, 因而它的后件是从前提(前件 里分析出来的; 而我们说一个判断是综合的, 则是指它的后件并不蕴含在前件之内, 而是综合进去的。因此, “分析判断”, 只要依靠分析前件, 就能得出后件; 但“综合判断”, 必须经过经验, 才能得到。同时, 康德还认为, 光靠分析, 我们得不到新的知识, 因此, 知识之进步和积累, 只有通过经验的不断综
?119?
中国社会科学 1999年第3期 合, 才有可能。
康德这种划分分析与综合的办法, 后来受到了多方面的挑战, 不过那是另一种性质的问题。就康德问题本身来看, 它也面临着一个尖锐的驳难:“分析判断”是必然的, 无关经验的, 我们可以说它是逻辑的、“先天的”(a p ri o ri ; “综合判断”既然是经验的、后天的, 则何来其必然性、可靠性? 也就是说, “先天的”性质? 如果我们像休谟那样, , 验科学的成果将失去可靠的依据, 维护科学之尊严, , 。于是, 康德遂有“先天综? 。
正如大家所熟知的, 康德肯定了“先天综合判断”的合法性, 维护了经验科学知识的可靠性、必然性, 这是康德哲学的重要贡献。但如果康德的工作只停留在指出一个趋向, 康德也就不成其为康德。康德的工作还在于进一步问:此种“先天综合”如何可能? 也就是说, 我们承认科学知识可靠性、必然性的理由、根据何在? 康德说, 这个理由和根据在理性(V ernunft , reason 。理性无关乎经验, 它是独立自主、自由、自律、不受经验制约的无限。理性是感觉材料能成为有规则之科学经验的根据。
理性的这种“超越(于经验 性”, 并非康德之独创; 康德的贡献在于指出理性在知识里的“立法”权限是有限的, 它只限于经验领域; 超出这个范围, 就是“非法”地使用了理性的权限, 是为“越权”。理性之所以有这种限制, 乃在于我们人类的理智是有限的, 我们人类作为“有限的理智者”与“无限的理智者——神”是不同的。
所谓“有限”, 是指受感性的限制而言。人不是一个“纯理智者”, 而是兼为“感性的存在者”。人的理性受感性的制约。人的理智面对着一个并非其创造的感性客观
世界, 因而我们对这个世界的知识是有限的。人的知识, 只限于这个可以为我们感觉到的客观世界, 超出这个世界之外, 我们一无所知。在知识范围内, 理性只能为可感世界(自然界 “立法”, 超出这个世界, 理性并无“立法权”。
在康德看来, 理性为感性所制定之“法”虽受感性之限制, 却不来源于感觉材料。这些“法”本身是超越于感觉材料的, 因而它们只是形式的。经验的感觉材料, 要进入科学知识领域, 必须遵守理性为其制定的法则, 附合理性为其设定的形式; 因为, 这些感觉材料之所以能结构成科学知识之体系, 成为必然的、可靠的, 其根据、理由全在理性之法则和形式。这些形式和法则虽为感觉材料而设, 但却不是来源于这些材料, 而是来源于理性自身, 这样才能保证由这些材料组成的体系具有必然的可靠性。
什么是理性为知识制定的形式和法则? 它们就是大家所熟知的“感性直观的先天形式(时间和空间 ”及“悟性的先天诸范畴”。正是这些理性的形式, 使我们能够有科学的知识, 而不至于像动物那样, 完全限于感觉的本能, 或在感觉范围内的经验积?120?
海德格尔如何推进康德之哲学
累; 同时, 也正是有这样一些理性的形式, 感觉材料才能够成为我们经验知识的对象, 而不至于只是我们生存的单纯手段。所以康德有一句不好懂的话:“经验可能的条件同时也是经验对象可能的条件”。这就是说, 有了理性的这些条件(形式, 法则 , 感觉材料才能进入我们的知识, 成为我们知识的对象。二
上面的介绍, 他认为, 这个基础和, 事情的另一面在于:这些理性的形式原是, 。传统形而上学的对象是超越的(tran scenden t , 如果硬要将这些形式强加于这个领域, 则必定会产生“二律背反”, 故传统形而上学作为知识体系(科学 , 必然解体。这就是说, 在康德看来, 超越“经验”以外的知识体系——“超越的知识论”是不可能的, 因而, 作为这种知识体系的传统形而上学也是不可能的。
传统的形而上学把超越经验范围的问题当做经验以内的问题来处理, 固是理性的“越权”行为, 那么, 对于那些超越于经验范围之外的问题——超越性对象, 我们究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