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同步单元检测试题及答案(1)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学派众多,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其原因有( )
①社会大变革使思想非常活跃 ②各国君为富强纷纷养士 ③学在官府局面改变,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被打破 ④科技和生产力迅速发展,唯物主义战胜唯心主义
A.①②③④都正确 B.①②③④都不正确 C.①正确,②③④不正确 D.①②③正确,④不正确
2.为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奠定基础的是( ) A.孔子创立儒学 B.“百家争鸣”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理学的出现
3.2009年3月30日,百集动画片《孔子》的卡通主角形象在深圳亮相,该片讲述的是孔子从一个贫贱少年成长为万世师表的励志故事。片中孔子的台词不可能有( )
A.“克己复礼”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有教无类”
D.“存天理,灭人欲”
4.有学者认为,孟子的学说主要发扬孔子在“仁”方面的思想,“孔子言仁而孟子益之以言”。这一观点主要体现在孟子主张( )
A.“制天命而用之” B.以德治民 C.施行仁政 D.“以法为本”
5.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有学者将它们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请按顺序指出它们分别代表哪一流派( )
A.儒、道、法 B.儒、法、道 C.法、儒、道 D.道、法、儒
6.汉初一位学者称某学派“序君臣上下”的论点,认为其有助于政治秩序的建立,但也批评这个学派“内容广博,却不易掌握其要点;学习者虽花力气,获得的成效却很少。”这个学派最有可能是( )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7.有人说:“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下列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思想是( )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C.实践德政,推行教化
D.“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8.汉武帝对古代中国教育发展作出了贡献,在他统治时期( )
1
①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②兴办太学拓宽了人才选拔渠道 ③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④私学兴盛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④
9.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中称朱熹是“新儒学”的代表。这个“新”在思想上具体表现在( )
A.“天人感应”和“大一统” B.“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D.把天理人性结合起来,“存天理,灭人欲”
10.从《宋史》中出现的以下人物名字:焦守节(卷261)、李克让(卷270)、陈从信(卷277)、赵安仁(卷287)、钱端礼(卷385)、张忠恕(卷409),可推测他们深受哪种思潮的影响?( )
A.佛学 B.法学 C.理学 D.道教
11.明代哲学家王阳明认为:“天下之物本无可格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从这句话中可以推测下列人物的观点与王阳明相近的是( )
A.陆九渊 B.李贽 C.朱熹 D.程颐
12.“僧曰:如何解脱?禅师曰:谁缚汝?又问:如何是净土?禅师曰:谁垢汝?问:如何是涅槃?禅师曰:谁将生死与汝?”与禅师观点相似的是( )
A.孟子 B.董仲舒 C.朱熹 D.王阳明 13.程朱理学和王阳明“心学”的共同点是( ) A.理气一体,理先气后 B.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C.纲常伦纪,即为天理 D.内心反省,以致良知
14.宋代程颐说:“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与此观点相对立的思想家是( ) A.顾炎武 B.李贽 C.黄宗羲 D.王夫之
15.明末“经世致用”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不包括( ) A.政局动荡,统治腐败,社会危机严重 B.商品经济发展,“重商”思想占统治地位
C.一些士大夫努力寻求改革社会的方案,将学术与现实相结合 D.明朝内外交困,危机四伏
16.明清时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传统社会生产关系发生了变化,黄宗羲的思想反映了这种变化。下列观点出自黄宗羲的是( )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宇宙便是吾心” C.“天下为主,君为客” D.“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17.顾炎武说:“博学于文,行已有耻。自一身以治天下国家,皆学之事也。”这说明他( )
A.主张学以致用 B.反对封建专制
2
C.主张男女平等
D.对宋明理学深恶痛绝
18.王夫之说:“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之私也。”这句话反映了怎样的进步思想( )
A.反对君主专制 B.反对封建土地私有制 C.学以致用 D.反对中央集权 19.下列人物思想针锋相对的是( ) A.商鞅和韩非子 B.李贽和顾炎武 C.黄宗羲和顾炎武 D.王阳明和王夫之 20.教育部长周济在解读十七大报告时强调“儒学等一些传统的好的方面,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教育,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来引领风尚,也是德育教育中的很重要的部分。”儒家思想中在当今仍有继承和发扬价值的有( )
①“仁”的学说 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③“视天下为一家,中国犹一人” ④“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题1 号 答案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21题24分,第22题16分,共4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 ——《史记·太史公自序》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三 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 ——《朱子语类》
材料四 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下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黄宗羲《原君》
3
请回答:
(1)材料一对于儒学的社会价值有着怎样的认识?(4分)
(2)材料二集中反映了董仲舒哪些思想主张?对于西汉王朝统治有何意义?(4分)
(3)理学又被称为“新儒学”,据材料三说明其“新”在何处?(4分)
(4)材料四的作者提出了哪些新的观点?这些观点形成的经济根源是什么?(6分)
(5)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6分)
4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以孔孟为代表的原生儒学中,“修身”与“治平”,“诚心诚意”与“齐家治国”,两者虽有分别,亦间有歧义(如孔子更热衷于外在的事功成就,孟子更着意内在的心性修养),但治世路线是圆融一贯的,此即“内圣”目的性地导向“外王”,“外王”经验性地证实“内圣”。 ——葛金芳《宋代儒学的伦理学转向及其
对传统社会近代转型的历史影响》 材料二 “凡学之道,正其心,养其性而已。中正而诚,则圣矣。”
——程颐《颜子所好向学论》
材料三 “今自家一个身心不知安顿去处,而谈王说霸,将经世事业别作一个伎俩,商量讲求,不亦误乎?” ——朱熹《告吕子约》
材料四 “今之为道者,各出内以治外,故常不合。古人多识前言往行以蓄其德,近世以心通性达为学,而见闻几废,狭而不充,为德之病。” ——《宋元学案·水心学案》 (1)材料一反映了以孔孟为代表的早期儒学的什么特征?(3分)
(2)材料二、三反映了宋明理学的什么特征?与材料一相比出现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8分)
5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