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环境生态学基础复习大纲

环境生态学基础复习大纲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7 5:10:25

环境生态学基础复习大纲

第一章 诸论

1、生态圈包括 生物圈 和 生态支持系统 两个部分。 2、生态圈运行的主要特点: A.生态圈的物质是封闭循环的;

B.生态圈是具有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的自持系统; C.生态圈具有优化演进方向的能力。 3、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A.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变化机制和规律研究; B.生态系统受损程度及危害性的判断研究; C.各类生态系统的功能和保护措施的研究; D.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学对策研究。 4、环境生态学的学科任务:

研究以人为主体的各种环境系统在人类活动的干扰下,生态系统演变过程,生态环境变化的效应以及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制,寻求受损生态环境恢复和重建的各种措施 。 5、环境生态学的发展趋势: A.人为干扰的方式及强度 B.退化生态系统的特征判定 C.人为干扰下的生态演替规律 D.受损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技术 E.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 F.生态系统管理

G.生态规划和生态效应预测

6、生态学的基本定义是研究生物与其生活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第二章 环境与生物

1、生物种的概念:

物种是由内在因素(特殊、遗传、生理、生态及行为)联系起来的个体的集合,是自然界中的一个基本进化单位和功能单位。 2、生物的进化:

生物是环境中的生物,生物是通过自然选择进化的。生命的存在过程就是不断适应新环境、改变新环境的过程,形成生物与环境间的相互补偿和协同发展的关系。

3、生物的协同进化:

生物的协同进化主要是由于生物个体的进化过程是在其环境的选择压力下进行的,而环境不仅包括非生物因素,也包括其他生物。因此,一个物种的进化必然会改变作用于其他生物的选择压力,引起其他生物也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反过来又会引起相关物种的进一步变化。在很多情况下,两个或更多物种的单独进化常常互相影响,形成一个相互作用的协同适应系统。 4、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生物多样性也就是“生物中的多样化和变异性以及物种生境的生态复杂性” 。它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所有种及其组成的群落和生态系统。 生物多样性一般有四个水平: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的四个水平关系——遗传多样性是基础;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是保证;生态系统多样性是景观多样性的基础。 5、影响生物多样性的因素:

A.物种生物量-—高生物量能支持高生物性 B.物种属性-—角色

C.生物地化循环-—土壤营养物 D.系统稳定性——抗性和弹力

(其他因素:物种库;输入环境的总能量;纬度、栖息地异质性和生产力) 6、环境的概念:

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个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7、各种环境因子的生态学意义(或者说是生态作用):

A.光因子的生态作用:

a生态系统内部的平衡状态是建立在能量基础上的,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太阳能一化学能的形式进入生态系统的唯一通路,也是食物链的起点; b光本身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环境因子,太阳辐射强度、光质、光的周期性变化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地理分布都产生深刻的影响。而生物本身对这些变化的光因子也有着及其多样的反应。 B.温度因子的生态作用【全球暖化问题】:

a在一定范围内,生物的生长速率与温度成正比(温度与生物生长——参与生物生命活动中生理生化过程中的酶的活性有最低温度、最适温度、最高温度,相应的则是生物生长的“三基点”);

b生物发育时只有高于一定的温度时才起积极的效应

c多数生物在变温下比恒温下生长得更好;一般地,变温处理将有助于种

子有效地萌发;变温通过改变植物的生理现象,如呼吸、蒸腾等,结果可以造成糖分在体内的大量聚集。 C.水因子的生态作用: a水是生物生存的重要条件

b水对动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水分对植物生长“三基点”:最高、最适和最低)

c降水在地球分布的不均匀导致动植物分布的不均匀,物种数量也有差异。 D.土壤因子的生态作用【土壤酸化问题】:

土壤是生态系统中物质与能量交换的重要场所;土壤是生态系统中生物部分和无机环境部分相互作用的产物;土壤不仅能为陆生生物提供生活所必需的基质、矿物质元素和水分,它自身也是一个有生命的子系统。 E.火、雪、风因子的生态作用(看书,大概了解即可) 8、环境因子与生态因子的区分:

环境因子指生物有机体以外的所有环境要素,是构成环境的基本成分。生态因子则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部分。(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9、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或者说规律):

A.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环境中的各种生态因子彼此联系、互相促进、互相制约,任何一个单因子的变化必将引起其他因子不同程度的变化,对生物起到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的作用。

B.主导因子作用:对生物起决定性作用的生态因子即为主导因子。 C.生态因子的阶段性作用;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生态因子的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

10、生态因子的限制性作用:

A.限制因子: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

B. Liebig最小因子定律:如果这种营养物质处于最少量状态,植物的生长量就最少。

C. Shelford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性限度时,就会使该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Shelford的耐受性定律可以形象地用一个钟形耐受曲线来表示。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上下限之间就是生物对这种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称 生态幅 。}(任何一种生态因子只要接近或超过生物的耐受范围,它就会成为这种生物的限制因子。)

D. 耐受性定律和最小因子定律的关系:a最小因子定律只考虑了因子量的过少,而耐受性定律既考虑了因子量的过少,也考虑了因子量的过多;b耐受

性定律不仅估计了限制因子量的变化,而且估计了生物本身的耐受性问题。生物耐受性不仅随种类不同,且在同一种内,耐受性也因年龄、季节、栖息地不同而有差异;c耐受性定律允许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如因子替换作用和因子补偿作用。

第三章 生物圈中的生命系统

1、生命系统的层次:

A.分子生态学:基因系统 B.微生态学:细胞系统 ——器官系统——

C.宏观生态学:机体系统 群体系统 生态系统

分子、基因、细胞、组织与器官、个体、种群、生物群落、生态系统 2、种群的概念:

种群是指在一定空间中生活、相互影响、彼此能交配繁殖的同种个体的集合。 3、种群的基本特征:

A. 数量特征(密度或大小):影响种群数量大小的基本参数为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种群的数量越多、密度越高,种群对生态系统的作用就越大。

B. 空间分布特征:它包括内分布格局和地理分布格局。 内分布格局:聚群分布、随机分布、均匀分布。

C. 遗传特征:具有一定的遗传组成,是一个基因库,种群的遗传特征是种群遗传学和进化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4、种群的群体特征:

A. 种群密度

B. 初级种群参数:出生率、死亡率、迁入和迁出率。 C. 次级种群参数:性比、年龄分布和种群增长率等。

5、生命期望:e x表示该年龄期开始时的平均存活年限。e 0为种群的平均寿命。 6、种群增长模型:

A. 与密度无关的种群增长模型(指数式增长):

假设:环境中空间、食物等资源是无限的。①增长是无限的 ②世代不相重叠(一年生植物、一年生殖一次的昆虫)③没有迁入和迁出④不具年龄结构 a种群离散(不连续、分步)增长模型

b与密度无关的种群连续增长模型:种群增长曲线呈“J”字型 B. 与密度有关的种群增长模型:种群增长曲线呈“S”型曲线

假设:①存在环境容纳量(K),当Nt=K时,种群为零增长,即dN/dt=0;

搜索更多关于: 环境生态学基础复习大纲 的文档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环境生态学基础复习大纲 第一章 诸论 1、生态圈包括 生物圈 和 生态支持系统 两个部分。 2、生态圈运行的主要特点: A.生态圈的物质是封闭循环的; B.生态圈是具有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的自持系统; C.生态圈具有优化演进方向的能力。 3、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A.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变化机制和规律研究; B.生态系统受损程度及危害性的判断研究; C.各类生态系统的功能和保护措施的研究; D.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学对策研究。 4、环境生态学的学科任务: 研究以人为主体的各种环境系统在人类活动的干扰下,生态系统演变过程,生态环境变化的效应以及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制,寻求受损生态环境恢复和重建的各种措施 。 5、环境生态学的发展趋势: A.人为干扰的方式及强度 B.退化生态系统的特征判定 C.人为干扰下的生态演替规律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