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二课时
主备人: 谭艳 授课人: 王娇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内容 教学课时 教学目标 2.了解外洞、孔隙、内洞的特点 记金华的双龙洞 共 2 课时 第 2 课时 总课时 课 型 2 新课 1.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激发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教学重点 2.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激发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外洞、内洞的特点 PPT 教 学 过 程 二次备课 一、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读课题。 二、学习课文。 1.这高大的溶洞,景象奇特,我们一起来到洞口,看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请你用笔划下来,再读一读。(洞口宽像桥洞) (1)指读,读出宽大的感受。 (2)明确学法:洞口这部分我们是先找出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再把体会读出来。 过渡: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继续学习。经过宽大的洞口,就来到了外洞。这里又是怎样的景观呢? 2.自学外洞,把自己的收获汇报给大家。(高、大:仿佛到了个大会堂 聚集一千人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谁能把这种奇特的感受读出来? 过渡:这又高又大的外洞已经让我们感到很奇特,更令人惊叹的是,那正流出溪水的孔隙。快来看看吧! 3.学习孔隙 (1)自读第四段,说说孔隙给你什么感受?(窄小、低矮) (2)说说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出来的。 1)船小—— a. 找读句子; b.“仰卧”怎样卧,体会出什么?(矮) c、那些词句能突出船小?没法容第二个人。体会出什么?(窄) d、小结:“矮和窄”都是小的特点,因而船小可以体会出孔隙小。 2)行船的方式—— a.找读。(工人拉) 1,画出相关语句,边读边感受特点 b.为何不能“划”? 3)乘船的动作—— a.找读。 b、哪个词最能表现出孔隙小?(贴)找同学演示。 c、问:都是那些地方贴着船底?从……到……到……到,总而言之是没有一处不都着船底,为什么要这样? d、如果把贴改成“靠”可不可以?(因为“靠”不如贴紧密,不能表现出孔隙小) e、小结:“贴“用得太好了,从作者的动作也可以体会出孔隙的小。 4)感觉—— a. 齐读 b. 感觉到什么?(挤压) c、指导朗读:孔隙中,随时都有撞破额角、擦伤鼻子的危险,随着小船在孔隙中慢慢的行进,作者的心情也会越来越紧张。因此,这一部分要读出紧张的情绪。 过渡:这样的水石奇观,游览后真令人拍案叫绝。下面让我们有感情的朗读第四大段。 我们乘船从孔隙经过,大约走了八、九米就来到了内洞。这里又有什么样奇特的景观呢? 4.默读第五大段,用我们上面的学习方法进行个人学习。再分小组讨论。思考:在内洞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然后有感情地读出来。 三、总结: (1)结合板书总结全文,分清文章的主次,体会双龙洞景观的奇特。 这节课,我们随叶老游览了金华的双龙洞,洞中的景观令人惊叹。主要写了洞中的什么景观呢?(孔隙和内洞)次写了什么?(路上和外洞)那孔隙的奇妙,石钟乳和石笋造型的奇特,真不愧为大自然中又一奇特的景观。(景象奇特)而且,还掌握了游记的学习方法,那就是抓住游览中作者的所见、所闻,体会作者的所感和对山水、自然的无限热爱之情。 (2)发散、积累、运用:学生出示相关的图片或文字,进行课内外结合。 老师知道,同学们在课下也结合课文从书中、报刊中、网络上找到了许多与课文相似或相关的材料,下面根据课文和资料的描述,展开合理的想象,分小组设计“内洞”和“孔隙”处的解说词,轮流担当导游。 (3)针对学生的展示进行总结。 同学们从网络上、书中、报刊中以及亲身的游历中,搜集到丰富的材料,《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给我们带来了更广阔的学习空间,更丰富的知识,和搜集资料的途径、方法,希望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也能这样做。 金华→罗甸→路上→洞口→外洞→ 孔隙→ 内洞 板书设计 明艳 宽 高大 窄小 黑 大 奇 作业设计 完成练习册 要倡导学生在阅读中动手批注,记下自己的领悟、见解、疑问,结合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独立思考。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