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理性经济人”与主流经济理论中的假设问题-文档资料
“理性经济人”与主流经济理论中的假设问题
现阶段居于主流地位的经济理论仍是新古典经济理论。更为确切地说,我们现在所称的主流经济学,是指业已经过诸多修补的新古典经济理论。所谓“修补”,指的是主流经济理论的基本框架和方法论仍旧是新古典的,但理论构造的诸多部分已被修改、拓展和补充。这些修改、拓展和补充,本身生成了新的经济理论分支,诸如新制度经济学、产权经济理论、公共选择理论、社会选择理论等;这些新的分支,作为对新古典经济理论的修改、拓展和补充,又几乎无一例外地融入于新古典经济理论的基本框架,并且无一例外地仍沿用着新古典经济学所固有的那一套方法论。而这种融入,便构成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主流经济学的新面貌,它主导乃至统治着经济理论领域的教学与研究,甚至可以说在相当程度上已经垄断了经济学界的话语权。
基于这一情势,对主流经济学持必要的批判态度,对它加以客观审慎的审视,这对于理论经济学本身的健康发展无疑是必要和有意义的。本文试图从方法论视角,针对主流经济理论中的假设问题加以批判性分析。在主流经济理论的诸多假设中,“理性经济人”被视为基本行为假设,构成主流经济理论共同的逻辑出发点。因此,本文将集中于对“理性经济人”这一基本行为假设的批判性分析,同时也试图阐明经济理论中一般意义上的假设问题。
一、“理性经济人”――主流经济理论的基本行为假设和逻辑出发点
“理性经济人”假设,常被简略地称为“经济人”假设,有时亦被称为“人性”假设,但最确切的用语仍是“理性经济人”假设。这是因为,所谓“经济人”,其内涵与“理性人”并不完全重合,虽说两者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所谓“人性”假设,其实是一种不够确切且颇具误导性的提法,这是因为它把关于“理性经济人”假设这一方法论问题的讨论引到了关于“人性”问题的抽象议论,实际上,“理性经济人”假设问题与经济活动主体之是否“合乎人性”是无关的。
何谓“理性经济人”假设?这要从新古典经济学对人的经济行为的简化处理说起。在新古典世界里,“人”被简化为两种类型的“原子式”个体――消费者和生产者;这两种“原子式”个体的行为中所蕴涵的一切社会的和历史的内涵被全部撇开或舍象掉,只留下两个行为属性,亦即“理性”和“自利”。符合前一个行为属性的人,称为“理性人”,而符合后一个行为属性的人,则称为“经济人”。其中,“经济人”侧重于行为的动机,它强调人的经济行为的唯一动机是“自利”;而“理性人”则侧重于行为的能力,它强调人的经济行为具备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利”动机的能力。这两个行为属性的结合便是所谓的“理性经济人”的完整内涵,亦即具有“理性”行为能力且以“自利”为行为之唯一动机的人。这就是“理性经济人”假设的确切涵义。
“理性经济人”假设之所以被称为基本行为假设,并且构成了主流经济理论共同的逻辑出发点,主要是因为:第一,主流经济理论体系的各个组成部分(消费者理论、厂商理论、市场均衡理论、福利经济学等)无不逻辑地建立在这一基本行为假设的基础之上。若抽掉这一基本行为假设,主流经济理论体系的整座大厦将失去逻辑基础。第二,在“理性经济人”假设的基础之上,通过设置一些必要的简化假设(如“二元关系”、“可传递性”、“完备性”等),便可以从“理性经济人”逻辑地推导出“最大化行为”。而将人的经济行为归结为“最大化行为”,是与新古典经济学的中心论题――资源配置问题――有着直接的内在联系的。在新古典经济学中,所谓资源配置问题,被归结为竞争性市场的均衡价格的决定问题,正因为此,新古典经济学才得到一个别称即“价格理论”。均衡价格的决定问题,实际上也就是供求均衡分析问题,而我们必须特别加以注意到的是:在供给和需求的背后,都是以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最大化行为作为逻辑前提的,比如,人们所熟知的所谓马歇尔需求函数,并非简单的价格与需求量之间的函数关系,而是从消费者效用最大化行为出发而逻辑地推导出来的。如此,“最大化行为”便与资源配置问题内在地联系起来了。由“理性经济人”逻辑地推导出的“最大化行为”,并视之为经济活动主体(即两种类型的“原子式”个体)普遍的行为模式,这构成了新古典经济学的一个方法论范式,在随后针对新古典经济理论所作的诸多修改、拓展和补充中,这一
方法论范式几乎无例外地被继续沿用。由此便不难理解,“理性经济人”作为现代西方主流经济理论共同的基本行为假设和逻辑出发点,其理论重要性当属不言而喻。 二、有关“理性经济人”争论的“症结”何在 “理性经济人”这一高度简略化(或简单化)的基本行为假设具有明显的“非现实性”乃至“虚构性”。也正因为此,其“合法性”便总是遭到质疑,批判者总是可以这样质问:如此简单而不切合实际的行为假设何以能够确保经济理论的正确性呢?在经济学说史上,与“理性经济人”有关的激烈争论至少可以追溯到19世纪后期的德国历史学派与奥地利学派之间的“经济人”之争,此后还有20世纪40-50年代关于“利润最大化”问题的争论,以及20世纪后半叶关于“理性行为”问题的争论。这些争论都表明,虽然“理性经济人”乃是现代西方主流经济理论的一个基础性概念,但它也是长期争论不休,却始终悬而未决的概念。
为什么长期争论却悬而未决呢?笔者认为,必须找出争论的“症结”及其实质性问题之所在。综观有关文献,“症结”在于争论中存在着三个基本概念的混淆,即实际行为、行为模式和行为假设。实际行为是指现实经济生活中真实的、具体的、个别的、可感知的经济行为。行为模式乃是对实际行为的某种程度和方式的理论抽象,作为理解实际行为的一种理论假说或仅仅是一个概念。很显然,行为模式虽来自于实际行为,但并不等同于实际行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