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动销:产品是如何畅销起来的》
动销:产品是如何畅销起来的
前言 产品畅销的秘密
余晓雷
一、抓对5个营销原点问题,畅销才有可能
所有的老板,都有一个头疼的问题:最近产品不动销!
老板反复沙盘推演:我这个宝贝产品是举全企业之力精心研发多年的产品,质量一流,价格也很合理;包装是请专业公司设计的,印刷很精美;广告是4A公司策划的,代言人请的还是大牌明星;媒介计划也经过专家用大量的图表、数据分析过,已经精确到每花一分钱,有多少收视率了;试销、试用反馈的意见很好,经销商很有信心,销售团队的绩效考核设计也不错。可是,产品摆上货架了,一周、一个月、三个月过去了,要说纹丝不动,倒也不是,但就是没有像流水线一样,流动得很快、很顺畅,一句话:不畅销!
于是,老板去请教营销专家,专家说:“找准需求!”可是,北京雾霾够大,清肺的需求够大了吧,那个啥啥清肺饮料也并没有畅销起来啊。反过来,你看看女人那一柜子的衣服,哪件是因为有明确需求而买下来的?
不能说专家找准需求的建议不对,而是要明白,除了需求,消费者在购买一件东西的时候,头脑中一闪而过哪些问题?这些问题,在购买决策时的顺序是怎样的?哪个问题最有决定性作用?
多年的营销实践告诉我们,只有找准了这些问题,并且采取真正的营销措施,产品才能畅销起来!这样的问题,我们称之为营销原点问题。
这一点,我们要感谢史蒂夫·乔布斯。苹果手机的畅销让我从杰克·特劳特、阿尔·里斯、迈克尔·波特的理论研究中摆脱出来,从书本和坐而论道的这个派、那个派中解脱出来,转而从营销实战中,直指人心,破解每一个产品畅销的真正原因,即消费者购买决策时,心智中一闪而过的5个营销原点问题:“认知、需求、品类、品牌、价格”。
可以这么说,抓不住这5个原点问题,你的一切营销动作都是在迷雾中前行。无论你的动作是大张旗鼓地冲锋,还是谨小慎微地爬行,你的资源一定会在模糊甚至错误的战略方向指引下,被浪费得干干净净,——我敢打赌!
不客气地说,95%的企业正处于这样的爬行状态,那剩下5%快速成长的企业又是怎样的?他们就是苹果、特斯拉这样的成功企业。他们的成功一定不是偶然,一定是破解了营销原点问题之后,有条不紊、秩序井然地往前推进的结果! 二、洞穿消费者的购买心理
事件的主角消费者,虽然天天买东西,但他自己并没有发觉,为什么买这个不买那个,即这5个问题完全处于下意识状态。
一般的企业家,面对这5个分别看起来似曾相识、却又似是而非的问题,难解其中奥义,更不用说把它们串起来经过系统的思考,形成企业营销竞争战略来指挥营销战役了。
消费者不懂没关系,企业经营者不懂就危险了!所以,科学地解剖这5个营销原点问题,是我们在本书中破解产品畅销密码的关键。
我们从营销经典的解读及实际销售活动中,经过近20多年的研究发现,消费者的购买决策过程,无论其购买决策时间短至采购日常消费品的几秒钟,还是长达购买汽车、房子这样大宗物品的半年一年,其心理机制是一样的,即:“以认知为基础,以需求为动念,以品类做思考,以品牌做选择,以价格做决策。”
这个心智一闪而过的过程,我们可以按照顺序一一进行解剖。 (一)以认知为基础
在消费者的心智里,他获得某个商品信息,有初步直接或者间接的认知。 例如,两兄弟大雪天上山砍柴,累了休息的时候,弟弟说:“哥呀,等咱有钱了,咱买把好钢打的王麻子刀,那个刀锋利得很,砍柴肯定比现在快多了!”哥哥说:“你笨呀,要是咱发财了,每天像皇帝一样在家里吃烧饼卷大葱,谁还来砍柴?”在弟弟的认知中,知道好钢打好刀,王麻子牌的刀好使。在哥哥的认知中,发财了就不砍柴了,但是在心智认知中,发财后 “帝王般”最好的生活就是吃大葱卷烧饼。
心理学家研究过,人们在梦里所发生的一切都是醒着的时候所见所闻的无序拼凑,也就是人们梦里不会出现一个心智中没有信息储存、无缘无故、无根无基的东西、事件或者人物。
每个老板制定战略前,必须花点心思,调研一下,我的产品,在消费者心智中,是一个什么样的认知?我如何扩大这种认知?——认知又分为多年自然形成的“历史认知”,与经过企业投广告、做公关后形成的“教育认知”。 (二)以需求为动念
打坐练气功的人都知道,人的内心很难真正静下来。因为,人有各种各样念头,一念未灭,一念又起,这些念头就包含了各种各样的需求。
大多数时候,人们并没有很明确地想要买一件东西,只是心念一动,就买下了。每个老板都要想一下,如何让消费者在动念需求的时候,让他的认知中能够有自己的产品出现? (三)以品类做思考
品类是一个满足需求、对应需求的心理类别划分,不是产品物理形态类别的品项划分。 比如,我早上饿了,是吃牛奶加麦片的西式早餐,还是豆浆加油条的中式早餐?这是消费者思考的产品心理归类即本书创造的概念“品类问题”,这是基于西式、中式早餐有所区别的认知,在需求心念一动的时候,思考的问题。至于牛奶是多大规格的、什么包装的,油条是长的、短的,那是外界所通俗理解的物理品项问题。两者在消费心理上的区别非常大。
各位老板要思考一下,自己的产品是什么心理“品类”,对应了消费者的什么需求? (四)以品牌做选择
人们记住一个人,首先记住他的名字,并以此区分熟人与陌生人。如果我们记住了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陌生人名字而很久无缘见面,某次见面的时候,会有“久仰、幸会”的感觉。
选择商品也是这样,人们会首先考虑那些“有名有姓”的商品。但是,人们在某个品类里,能够记得住的品牌通常在3~7个,能够形成购买选择的,通常是排名第一二的品牌,老三的机会很小。因为,消费者每次去超市,面对的是几万个商品、几千个品牌、几百个品类。
判断一下,你的产品在品类、品牌里排名第几?消费者选择你的机会大吗? (五)以价格做决策
在5个营销原点问题上,价格问题是唯一一个在消费者显意识里,进行了难能可贵的“半理性”思考的问题。
本书我们对价格与价值博弈关系的研究,是定位、品类战略、竞争战略学派所没有涉及的,这一点是本书在理论上的重大首创,它真正地将5个原点问题串起来形成动销驱动力。
价格,是购买决策临门一脚的问题。人们在思考价格问题时,掺杂了各种因素。比如,一个富二代与白领屌丝在购买东西时,出手速度是不一样的,这是家庭背景问题。一个人在春风如意时与失业在家等待救济时,对价格的敏感度是不一样的,这是收入稳定性问题。一
个做事冲动的人与一个老成稳重的人,对价格的思考是不一样的,这是性格问题。一个当家的人与不当家的人,面对价格问题时,行动是不一样的,这是社会地位与责任感问题。宏观环境好与市场不景气,人们对商品价格的承受力是不一样的。公款消费与自掏腰包,是不一样的。散装销售与整盒、整件销售,价格吸引力也是不一样的。日常例行的有计划消费,与节庆、纪念日的冲动消费,对价格的敏感度是不一样的。
你的产品价位如何定位、如何引导消费者及时决策,果断购买? 三、从5大原点出发,打造畅销品
弄明白了消费者心里一闪而过的5个原点问题,那我们如何让自己的产品畅销起来呢? 请在专家的指引下,制定让产品畅销的营销战略,否则,如同《孙子兵法》一样,一看都懂,一用全错。下面,我们阐述经过实践检验的5个观点,纠正一些常见的错误,这是本书前言的精髓。
(一)认知大于事实
这给企业家当头一棒!很多企业家,特别是技术出身的企业家,说起自己的产品如数家珍,认为自己的产品这里好、那里好,流露出的神情,一点也不亚于父母替大龄儿女出席某个相亲会,介绍自己宝贝孩子时的那份执着、认真与自豪。
这时,我往往会不客气地打断他的话,反问他:“王老吉真的能去火吗?”“六个核桃真的有六个吗?真的能补脑吗?”“农夫山泉,真的有点甜吗?”
消费者只能从有限的、模糊的信息中,对某个产品形成一个约定俗成的认知:如日本人,坏人;东北人,豪爽。至于,是不是每个日本人都是坏人,每个东北人都豪爽,消费者是没有时间、没有精力去研究、对应每个具体事实的。所以,我们的结论是,认知大于事实。
这个结论不是让我们不讲事实,而是告诉我们要务实地顺势而为,低成本、高效率地利用人们心智中已经形成的、固有的历史认知,把这种不花钱的认知强化为“事实”。这样,我们就在人们购买决策的瞬间,抢先于其他竞争对手,优先进入他的品类思考范围与品牌选择视野。
绝大多数固执的企业家,在第一关这里就摔了大跟斗,对不花钱的历史认知不调研、不总结,不去对应产品的特性进行认知价值筛选,而是花了巨大的精力,进行一厢情愿的、艰难的认知教育,并且据此进行营销战略、战役、战斗的布局与资源配置——烧钱啊,哥哥!
您,是不是这其中的一位呢? (二)需求需要“勾引”
爱,你说或不说,就在那里,不增不减——这是诗,不是生意。
人的需求,除了饥饿、睡眠这两大刚性需求,会自动、定时按照生理规律产生,其他绝大部分的需求,必须在特定的外部环境刺激下,才能被唤起与激发出来。刑侦学家发现,强奸案的环境诱导因素很重要,比如路灯黑暗、女孩穿着暴露等。我们还发现,即使是睡眠与饥饿这样的刚性需求,也会有差异化的品类细分机会:人们午夜就想睡觉,但是很多人睡眠并不好,脑白金就满足了改善睡眠需求;一到饭点就肚子饿,但不是马上就有饭吃,谁会满足临时填充饥饿的需求?
手机是打电话、发短信的,电脑是处理信息的,把手机与电脑合二为一,就产生了智能手机。史蒂夫·乔布斯不是发明了智能手机,是通过人性洞察,“勾引”起了掌上信息处理的需求。
“困了、累了,喝红牛!”“怕上火,喝王老吉!”“经常用脑,多喝六个核桃!”这些广告语、定位的输出语俗气吗?——没关系,关键是产品畅销了!幕后的策划报告告诉我们,王老吉利用了凉茶去火的历史认知,“勾引”、强化了购买需求;六个核桃利用了传统药食同源、核桃以形补形的历史认知,“勾引”、强化了补脑需求。
你的产品满足了消费者什么样的需求,要大胆、直白地依据消费者已经形成的、不需要
教育的历史认知(而不是事实,请注意!)大声地说出来,不要羞羞答答,更不要转弯抹角!明白了这一点,你就过了第二关! (三)品类定错位,功夫全白费
一个父亲有两个儿子,都长大成人,老爸给每个人20万元,希望他们自己创业。 大儿子用20万元买了辆出租车,每天风雨无阻,勤奋操劳。二儿子用20万元付了四套房子的首付,自己住一套,利用其他三套的租金交银行利息。10年过去了,大家应该猜到了两兄弟的结果。
六个核桃如果继续跟在承德露露后面,定位为坚果风味饮料这个小品类,而不跨入补脑植物蛋白饮料的大品类,根本无法实现几年突破100亿元的营销奇迹。
黑芝麻糊、燕麦片、核桃粉和豆粉这些一到夏天就没有人吃的冲调品类,如果不进入更大的、每天都吃、随时都喝的品类,可以想象,要突破10亿元的销售额,该有多难。
很多老板热情地介绍自己的公司:“我公司产品有30多个品类……”但我会客气地纠正他:“老板,据我观察,您的产品还没有一个大单品已经形成营销学意义上的品类!”他的惊讶与错愕,你可以想象。
1.什么是品类
什么是品类?通常从认知与需求两个维度进行判断,就是消费者心智中、认知上不需要进行解释性的教育,需求上一“勾引”,就能产生购买行动的商品“心理类别”。
日本人是品类,东北人是品类,广西人还不是品类,最近,香港人成为品类(你懂的)。 汽车刚刚出现的时候,被叫做“喝油的马车”;史蒂夫·乔布斯不把苹果手机叫做掌上电脑,而宁愿继续把它叫做智能手机,就是为了在消费者心智进行品类定位的大单品中“站队”。因为,与手机比起来,电脑的认知是“大、笨重、贵”,手机则是“轻便、便宜、方便” 。
品类定错位,功夫全白费。这可不是说着玩的,你的产品定位在沟里,你长大了,顶多是条泥鳅;你定位在河里,你就是条跳龙门的大鲤鱼;你定位在海里,你就是大鲸鱼!
2.如何进行大单品的品类定位
这里要引进一个“品类发育度”的概念。
营销学有很多很复杂、很专业的定位技术,在此,可以从三个角度通俗地描述一下: 从消费者角度,有一半以上的人一说起你的产品,能自动地进行认知归类;有十分之一的人,经过你的需求“勾引“,能够产生购买行为,这说明你的品类已经发育成熟了。
从企业内部判断,发育成熟的具体标志就是:你有某个产品成为占公司总销量70%以上的大单品。
从企业外部判断,竞争者公认的品类成熟标志是:品牌成为该类产品的代名词。
否则,所有的产品还是物理意义上的品项。展示厅里可以有成千个品项,但是,也许你只有一两个发育成熟的品类。
通俗地表述一下,判断品类发育度的标准是:
(1)有50%以上的消费者,对产品的功能或类功能有原始的、不需教育的历史成熟认知;
(2)在经过科学定位后的品类输出语的提示下,有10%以上的信息接收者表示听过这句输出语,内心会产生购买冲动及产生购买行为。
这两点都需要进行科学的调研、严谨的分析及深刻的洞察。 品类定位的输出语可不是一句广告语那么简单,它综合了营销专家们一切前期的专业技术攻关与营销实战智慧,是一切营销行动的总纲领,如同“打土豪,分田地”一样。当时中国95%以上人口是农民,90%的农民没有土地,而土地是农民心智中最大的财富,渴望拥有土地是农民最大的需求。抓住了这个问题,土地革命成为革命的战略方向。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