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课教习题--外国教育史
1, 赫尔巴特的伦理学
赫尔巴特伦理学的基本内容是五种道德观念,即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和公平。内心自由指的是一个人有了正确的思想或者说对真善美具有明确的认识,就能够自觉地按照道德规范行事,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理性的原则;完善是指人调节自己意志、作出判断的一种尺度。仁慈是指“绝对的善”。正义的观念也就是“守法”的观念;公平或报偿,是指当人“故意作祟”时予以应有的惩罚,即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赫尔巴特伦理学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强调知识或认识在德行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2, 赫尔巴特的心理学
赫尔巴特是西方历史上第一位把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加以研究,并努力把它建成为一门科学的思想家。 (1) 观念
观念是他的心理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是指事物呈现于感官,在意识中留下的印象。人的全部精神活动都可归结于观念,心理活动就是观念的集聚和分散。因此,他的心理学也称为“观念心理学”。 (2) 意识阙
赫尔巴特认为,由于观念具有引力和斥力,人们只能意识一定的对象或注意有限的范围,不能同时注意两个观念,除非它们联成一个复杂的观念。他由此提出了“意识阙”的概念。一个观念若要由一个完全被抑制的状态进入一个现实观念的状态,必须跨过一道界限,这个界限就是意识阙。强有力的观念处于阙限之上,为“意识的”;本质微弱或因受抑制而变得微弱的观念,处于阙限之下,是“无意识的”。可见,被人们意识的观念是从无意识的观念之中选取那些和自己调和的观念而产生的。在阙限之下的观念只有和意识的统一相调和时,才可能不遇阻力升入阙限之上。占意识中心的观念只容许与它和谐的观念出现于意识上,与它不和谐的观念则被抑制下午,降入无意识的状态。 (3) 统觉
统觉是赫尔巴特心理学的基本概念。他认为,统觉的过程就是把一些分散的感觉刺激纳入意识,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组成“观念团”。观念团通过下列两种情形来进行:1,融合,指性质相同的观念或同一连续体的观念混为一体,例如红蓝混合而成紫色。2,复合,属于不同的连续体的观念不相对抗时,也可联合起来,例如声音、形状、颜色可造成单一体。教学的过程从心理学上看就是统觉的过程。
其基本含义是,当新的刺激发生作用时,表象就通过感官的大门进入到意识阙中;如果它具有足够的强度能唤起意识阙下已有的相似观念的活动,并与之联合,那么,由此获得的力量就将驱逐此前在意识中占据统治地位的观念,成为意识的中心,新的感觉表象与已有的观念的结合,形成统觉团;如果与新的表象相似的观念已经在意识阙上,那么,二者的联合就进一步巩固了它的地位。简而言之,统觉就是旧观念被新观念同化的过程。赫尔巴特指出“统觉不仅表示人类的一般认识活动,更重要的是它是一个心理学范畴,可以具体化,而这正是把统觉原理运用到教学过程的关键所在。统觉是认识的心理活动过程,特别是教育中认识活动的心理过程。赫尔巴特还认为,统觉和兴趣有着直接的关系,兴趣是统觉实现的条件他认为,兴趣是指观念的积极活动状态,是一种好奇心和智力活动的警觉状态。正因为如此,兴趣赋予统觉活动以主动性。当观念活动对事物的特性产生兴趣时,意识阙上的观念就处于高度活跃状态,因而更易唤起原有的观念,并引起新的观念。
赫尔巴特的心理学一开始就与教育和教学问题直接联系在一起,他的心理学是一种教育化了的心理学。所以,赫尔巴特通常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在其伦理学和心理学的基础上,赫尔巴特提出了完整的教育理论。他把儿童教育的整个过程划分为儿童的管理、教学和道德教育三个部分。并认为儿童管理的主要任务是身体发展和形成“一种守秩序的精神”,从而为教学和道德教育创造必要的条件,而教学事实上又是为道德教育作准备。 道德教育理论 一 教育目的
赫尔巴特认为,教育所要达到的基本目的可以区分为两种,即所谓的“可能的目的”和“必要的目的”。所谓“可能的目的”或“选择的目的”是指与儿童未来所从事的职业有关的目的,它是根据自由选择给自己提出的目的,可以通过教育提供职业训练,获得一定的技能来实现。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发展多方面的兴趣,使
人的各种能力得到和谐发展。正因为如此,赫尔巴特把兴趣的多方面称为“教育目的的第一部分”。所谓“必要的目的”,是指教育所要达到的最高和最为基本的目的,它是个人在任何活动中都必须追求的目的,关系到做人的责任和道德品质的养成。赫尔巴特认为,道德被普遍地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养成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和公平等五种道德观念。 二 教育性教学原则
赫尔巴特认为实现教育根本目的的有效途径是教育性教学。他指出,知识与道德具有直接的和内在的联系。人只有认识了道德规范,才能产生服从道德规范的意志,从而形成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道德教育只有通过教学才能真正产生实际作用,教学是道德教育的基本途径。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的目的应该始终与整个教育目的保持一致,教育工作的最高母的在于养成德行。为了这个目的,教学要培养多方面兴趣,改变个性,多方面兴趣也因此具有道德的力量。在赫尔巴特之前,教育家们通常是把道德教育和教学分开进行研究的,教育和教学通常被规定了各自不同的任务和目的。在这个问题上,赫尔巴特的突出贡献在于运用其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具体阐明了教育与教学之间存在的内在的本质的联系,是道德教育获得了坚实的基础。带在另一方面,他把教学完全从属于教育,把教育和教学完全等同起来,具有机械论的倾向。 三 儿童的管理与训育
管理的主要目的在于创造秩序,预防某些恶行,为教学创造必要的条件。训育是为了美德的形成。与道德教育直接相关的是训育。训育指有目的地进行培养,形成性格的道德力量。它分为四个阶段:道德判断、道德热情、道德决定、道德自制;有六种基本措施和方法:维持的训育、决定的训育、调节的训育、抑止的训育、道德的训育、提醒的训育。 课程理论
一 经验、兴趣与课程
课程必须与儿童的经验和兴趣相一致,与儿童日常经验保持联系,不可脱离他们的经验内容,与儿童经验联系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兴趣分为两类:经验的兴趣和同情的兴趣。经验的兴趣包括经验、思辨和审美,同情的兴趣包括同情、社会和宗教的兴趣。不同的兴趣对应不同的课程。经验的兴趣 经验:自然、物理、化学和地理
思辨:数学、逻辑、文法 审美:文学、绘画
同情的兴趣 同情:外国语、本国语
社会:历史、法律、政治 宗教:神学 二 统觉与课程
根据统觉原理,新的观念和知识总是在原有的理智背景中形成的,是以原有观念和知识为基础产生的。要求课程的安排应当使儿童能够不断地从熟悉的材料逐渐过渡到密切相关但不熟悉的材料。其原则是“相关”和“集中”。所谓相关,是指学校不同课程的安排应当相互影响、相互联系。所谓集中,是指在学校的所有课程中,选择一门科目作为学习的中心,使其他的科目都作为学习和理解它的手段。赫尔巴特把历史和数学当作所有学科的中心。这两项原则的基本目标是,保持课程教学的逻辑结构和知识的系统性。 三 儿童发展与课程
儿童被赫尔巴特分为四个时期。(1)婴儿期(0~3岁)(2)幼儿期(4~8岁)(3)童年期;(4)青年期。依据这个划分,他认为课程的程序应当是:在婴儿期,对身体的养护优先于其他一切,与此同时应大力加强感官训练,发展儿童的感受性;在幼儿期,教学内容应以《荷马史诗》等为主,一发展儿童的想像力;在童年和青年期,分别教授数学、历史等,以发展其理性。在欧美近代教育史上,赫尔巴特提出的课程理论是最为完整和系统的。 教学理论 一 “教学进程”理论
教学进程理论即指从感觉经验开始,经过分析和综合,最后达到概念的教学进程。根据赫尔巴特的主张,统觉过程的完成大体上具有三个环节:感官的刺激、新旧观念的分析和联合、统觉团的形成。与此相应,他提出了三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单纯的提示教学、分析教学和综合教学。这三种教学方法之间的联系,就产生了他所谓的“教学进程”。
在统觉活动的第一个环节,单纯的提示教学就是直观教学。其目的在于通过感官的运用,得到一些与儿童已经观察过的事物相类似,并与之有关联的感觉表象,从而为观念的联合做准备。
在统觉活动的第二个环节中,需要进行分析教学。对不同的观念和表象进行区分有助于形成观念的复合和融合,为观念的联合做好准备。分析教学有两个阶段:第一,教师要求学生指出并命名当前出现的事物,然后转向尚未出现的事物;第二,讲述某一个整体分割成的个主要部分、这些部分的相对位置、它们的联系与变动。
统觉过程的第三个环节是新旧观念的联合(即统觉团的形成),通过综合教学,形成你给了观念的联合,获得了新的知识和概念。 二 教学形式阶段理论
赫尔巴特提出的教学形式阶段实际上就是课堂教学的完整过程,是一个包括教学方法、教学形式等在内的规范化的教学程序。
赫尔巴特将兴趣活动划分为四个阶段:注意、期待、要求、行动,并根据儿童在学习活动中的两种思维状态即专心与审思,提出了教学形式阶段的理论。他指出,任何教学活动都必须是井然有序的,都经历一下四个阶段。 1, 明了(清晰)
当一个表象由自身的力量突出在感官前,兴趣活动对它产生注意。这时,学生处于静止的专心活动。教师通过运用直观教具和讲解的方法,进行明确的提示,使学生获得清晰的表象,以做好观念联合,即学习新知识的准备。 2, 联合(联想)
由于新表象的产生并进入意识,激起原有观念的活动,因而产生新旧观念的联合,但又尚未出现最后的结果。这时,兴趣活动处于获得新观念前的期待阶段。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与学生进行无拘束的谈话,运用分析的教学方法。 3, 系统
新旧观念最初形成的联系并不是十分有序的,因而需要对前一阶段由专心活动得到的结果进行审思。兴趣活动正处于要求阶段。这时,需要采用综合的教学方法,使新旧观念间的联合系统化,从而获得新的概念。 4, 方法
新旧观念间的联合形成后,需要进一步巩固和强化,这就要求学生自己进行活动,通过练习巩固新习得的知识。
赫尔巴特教学形式阶段理论的突出贡献是在严格按照心理过程规律的基础上,对教学过程中的一切因素和活动进行高度的抽象,以建立一种明确的、规范化的教学模式。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学形式阶段理论不仅反映了人类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本质认识的发展,而且具有广泛的实践意义。但具有机械论倾向。 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传播
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由于斯托伊、齐勒等人的大力宣传和研究,赫尔巴特教育学说很快传播到德国以外的许多国家和地区。
在德国,1868年首先在莱比锡成立了科学教育学协会,致力于赫尔巴特教育理论的研究和传播。以后在德国的许多地区都建立了类似的组织,一时间形成了人数众多的赫尔巴特学派。与此同时,大量的研究成果先后问世。从19世纪60年代以来,在德国和瑞士先后出版了2234部有关赫尔巴特的著作。在此期间,先后创办了10种刊物,专门进行赫尔巴特学说的传播。
在美国,赫尔巴特学说同样引起了巨大的反响。由于曾留学德国的德?加莫、麦克默里兄弟和哈里斯等人的大量宣传,1892年,美国成立了全国赫尔巴特协会,其目的在于促进赫尔巴特思想的传播和它在美国学校
的运用。
赫尔巴特的教育学说对亚洲一些国家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中国,最早系统引进的西方教育学说就是赫尔巴特及其信徒的理论。20世纪初,赫尔巴特及其学派教学理论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对当时废科举、兴学堂和发展近代师范教育,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5 福禄培尔的教育思想
福禄培尔是近代德国著名的教育家,幼儿园的创立者,近代学前教育理论的奠基人,被誉为“幼儿教育之父”。其主要著作为《人的教育》和《幼儿园教育学》。 论教育的基本原理
1, 统一的原则。福禄培尔认为,宇宙万物的本源是神,自然界和人都统一于神。人类首先须认识自然,进而认识人性,最终认识上帝的统一。教育的实质正在于使人能自由和自觉地表现他的本质,即上帝的精神。教育的任务就是帮助人类逐步认识自然、人性和上帝的统一。
2, 顺应自然的原则。福禄培尔根据裴斯泰洛齐的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把这个原则理解为适应隐藏在人身上的力量和能力的自我发展。在福禄培尔看来,既然神性是人性的本质或根源,人性肯定是善的。因此,教育的原则就应该趋于宽容、顺应。
3, 发展的原则。在教育史上第一次把自然哲学中“进化”的概念完全而充分地运用于人的发展和人的教育。福禄培尔把人性看成一种不断发展和成长的事物。人的发展过程也和自然界的进化过程一样,经历了从不完善到完善、从低级到高级和由简单到复杂的前进序列。人的发展的各个阶段之间相互衔接、自然过渡、不间断的前进。
4, 创造的原则。从统一原则出发,人应该像上帝一样进行创造。 幼儿园教育理论
一 幼儿园教育的意义和任务
他认为,虽然家庭教育十分重要,但是母亲出于天性,在没有任何指导、未经任何学习的情况下本能地、自发地教育自己的孩子。幼儿园教育是家庭教育的“补充”而非“代替”。强调幼儿园教育是家庭生活的继续和扩张。两者相互一致是完善教育的首要条件。
福禄培尔指出,幼儿园工作的任务是通过各种游戏和活动,培养儿童的社会态度和民族美德,使他们认识自然与人类,发展他们的智力与体力以及做事或生产的技能和技巧,尤其是运用知识与实践的能力,从而,为下一个阶段的发展做好准备。此外,幼儿园还应担负起训练幼儿园教师,推广幼儿教育经验的任务。 二 幼儿园教育方法
福禄培尔认为,幼儿园教育方法的基本原理是自我活动或自动性。他认为,自我活动是一切生命的最基本的特征,也是人类生长的基本法则。儿童的自我活动可以帮助他们认识自然,认识人类,最终认识上帝的统一。此外,自我活动能表现出儿童的发展程度,激发他们对新知识的兴趣和注意,鼓励自信与自尊,并引导儿童了解各种知识之间的关系。因此,福禄培尔重视儿童的亲身观察,他要求教育工作者有意识地把有关联性的事物呈现在儿童面前,使儿童能容易而正确地知觉这些事物,并形成观念。
福禄培尔高度评价游戏的教育价值。他把游戏看做儿童内在本质向外的自发表现,是人在这一阶段上最纯洁的精神产物。他认为,游戏即是儿童的外部活动,又是儿童的心理态度。它是一切善的根源和整个未来生活的胚芽。它给儿童以欢乐、自由和满足,又能培养儿童的意志力和自我牺牲的精神。游戏是一种具有创造精神的自我活动和天赋的自我教育。 三 幼儿园课程
根据感性直观、自我活动和社会参与的思想,福禄培尔建立了一个以活动和游戏为主要特征的幼儿园课程体系,包括:游戏和歌谣、恩物、作业、运动、自然研究等。其中最主要的是恩物和作业。
恩物是福禄培尔为儿童精心设计的游戏材料和教学用品,也即玩具。他之所以把这些游戏材料命名为恩物,源于宗教思想。他认为,恩物的教育价值就在于它是帮助儿童认识自然及其内在规律的重要工具。自然界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