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打造生态课堂++追求本色语文
简单的练习方式扎实地做训练,由一句到具体再到深刻,一步一个脚印,层层深入,入到心田,却润物无声。
3、文化课堂。
蒋军晶老师的《维也纳生活圆舞曲》充满了浓浓的现代文化气息。蒋老师挖掘出了文本最深刻的内涵,却从儿童的角度为孩子们阐释文本,深入浅出也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中华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我们的大师们正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传承着,发扬着。
4、个性课堂。
孙双金老师的儿童诗教学,“言意统一,自然生成;灵巧大气,活实兼备”的课堂风格冲击着我们的传统语文课堂,他用夸张式的语言、独具个性魅力的语言,让孩子们感受了不一样的汉语语言的表达方式,却一刻也没有离开对语言的学习体验,对语言的运用。“紧扣文本,教会孩子学真知”,这是语文课堂的生命力所在。
三、不断前进、走向深入的语文课改。
1、语文课堂离不开理论的指导和引领,语文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接受新的理念,转变观念,加强实践,把语文课改推向深入。
大师们的课深刻、艺术、绝妙,在这样的课堂背后,我们看到的是大师们高深的理论水平和深厚的文字文化功底。他们在不断地研究理论,也在实践中总结出新的理论来指导、引领着语文课改走向深入。我们的一线教师也只有走进了语文课改,才能分享精彩的课堂给我们带来的硕果。我们也不难从我们的青年才俊们的身上看到他们对语文课改的激情飞扬,他们时而高亢、时而柔情、时而感怀、时而悲悯,无不表达着他们对语文课改的那份热爱与诚挚之情,他们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与时俱进的多媒体
5
辅助教学手段以及自身的才艺,为我们的语文课堂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和青春的活力。
2、走向本真的、生态的语文课堂。
在本次活动中,任何一堂课,无论它的切入点有何不同,无论它的形式如何变换,但都没有离开听说读写的训练,没有离开对语言的学习体验过程,简洁、朴实、扎实,浑厚、含蓄、内敛,印证了我们这次活动的主题,生态课堂教学,真正实现了语文课堂的返璞归真,回归了本真、本色的语文课堂。
第三部分:培训后的新提升——生态课堂把握“十度”
新课程下的小学语文理想课堂该是怎样的呢?毫无疑问,它应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它能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能够成为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也就是和谐生态的课堂。要构建和谐的生态课堂,必须巧妙地把握好一定的“度”。所谓“度”字,其中的一个义项是“事物所达到的境界”。小学语文生态课堂要“达到的境界”是什么呢?
一、以师生关系为起点,把握和谐的程度。
要构建和谐生态的课堂,就是要让生命鲜活。首先是师生关系要呈现和谐之美。教与学的关系应该是平等、协商、和风细雨式的,而不应该是君临天下式的。老师要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乐学生之所乐,忧学生之所忧。课堂上,一切顺乎自然,老师顺学而教,学生顺心而学,师生同处于教与学的快乐之中。其次是生生关系要显现生态之美。学习是学生的个体行为,要在引导每个学生在主动学习和独立学习的基础上,加强合作,引导学生在讨论、探究、互动中学习,实现共识、共享、共进。要
6
充分发挥出语文的功能,通过阅读、思考、实践和体验,让语文真正进入每个人的生活中去,唤醒他们的生命意识,丰富他们的生命内涵,提升他们的生命质量。“与语文共舞,让生命鲜活!”构建小学语文和谐生态的课堂,用生命去感动生命,用灵魂来塑造灵魂,用智慧去开启智慧,让置身其中的师生享受到教学所带来的乐趣,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不断焕发生机与活力。
二、以学生开窍为基准,把握提问的角度。
生态课堂提问的角度是多样的,其最佳角度在哪里呢?就是要着眼于使学生“开窍”。为使学生“开窍”,教师应注意转换提问视角,采取“一例多问”,即对同一例句从多种角度提出问题,以开拓学生思路,活跃学生思维。教学实践证明,同一个问题,由于提问角度不同,效果也往往不一样。所以提问应当尽量回避“是不是”、“怎么样”等一般化、概念化的套路,变换出新颖的角度,以学生开窍为基准,能使学生感到新鲜有趣。
三、以认知水平为前提,把握问题的难度。
和谐的生态课堂的提问要适合学生的认识水平,把握问题的难易程度。教师提出的问题应是学生在未认真看书和深入思考之前不能回答的,还应是班里大多数学生经过主观努力之后能够回答的。就如树上的果实,既非唾手可得,又非可望而不可及,而是跳一跳才能得到。教师的提问应难易适度,如果问题过难,学生望而生畏,就会挫伤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如果问题过易,学生不动脑筋就能轻易答出,也就无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答不出,这是常有的事。原因往往是难度过大。这时,教师应想方设法“化难为易”,以避免陷入“启而不发”的境地。使问题引领,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化难为易,使学生都能“跳
7
一跳摘到桃子”,跃进到思维的最近发展区。
四、以思维距离为台阶,把握问题的坡度。
有的心理学家将问题从提出到解决的过程叫“解答距”。所谓“解答距”,就是让学生经过一番思考才能解决问题,让思维的“轨迹”有一段“距离”。一般来说,根据“解答距”的长短,提问可分为四个级别。第一级,属于初级阶段,所提的问题,学生只要参照学过的例题、例文,就可以回答。这样的问题,属于“微解答距”范畴。第二级,属于中级阶段,所提问题并无现成的“套子”可以依傍,但不过是现成“套子”的变化与翻新。这样的问题,属“短解答距”的范畴。第三级,则是高级阶段,所提问题要求学生能综合运用学过的知识进行解答,属“长解答距”的范畴。第四级,则是高级阶段的发展,属创造阶段,所提问题要求学生能采用特有的方式(无现成方式参照)去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属于“新解答距”的范畴。教师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合理调配提问题的坡度,为学生增设台阶,使之能拾级而上,直达知识的高峰。这些个问题,由于“解答距”的长短不一,形成了提问的坡度,调动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随之逐步提高。
五、以正确思路为引导,把握问题的密度。
传统的课堂,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学生学习的内容,学习的进程,学习的方法,全由教师一人决定,学生学习没有自主权,学习的过程是教师把“定论”喂给学生,学生没有自己的体验、感悟,更没有创造活动;学生只能服从,不能怀疑;只须接受,无须创造。这些,都恶化着语文教学的环境,哪里还谈得上以人为本,关爱生命?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净化语文教学的环境,就必须重视课堂和谐生态。适度的课
8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