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全国版)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六单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考题
8.A 森林适宜生长在水分条件好的地区。读左图可知,图中1处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2为干旱河谷小叶灌丛,说明该处水分条件差,海拔升高又出现了森林,原因是随着海拔升高,出现地形雨,水分条件变好,所以影响林树下线的因素为水分。
9.D 由上题分析可知,影响林树下线的因素主要为水分,A、B错。读右图西南坡和东北坡林树下线高度相差无几,说明水分条件差异不大,C错。东南坡林树下线高于西北坡,西北坡的水分条件好,原因是西北坡属于阴坡,蒸发量小,D对。
10.D 伏牛山分布于河南西部,大致呈东、西走向,跨纬度小,A错;伏牛山位于河南西部,经度差小,B错;水热条件充足就不会有较为漫长的生长季始期,C错。伏牛山区,地势起伏大,垂直地域分异较大,D对。
11.D 海拔低处热量条件好,积温条件好,生长季始期早,生长季末期晚,海拔高处生长季始期晚;从坡向来看,南坡热量条件较北坡好,积温条件好,生长季始期早,生长季末期晚,北坡生长季开始晚结束早。
12.【解析】 (1)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的原因从水热组合多样等方面分析,同时“野生”说明人类活动影响小。(2)由材料可知,“架拐”是将树苗固定住,防止死亡,结合当地地理环境特征可知,其原因与当地多大风天气有关。(3)本题要求根据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分析,应从山脉对当地的气候、水源、土壤的影响方面分析。
【答案】 (1)①山地垂直地域分异显著,植被类型多样,适宜不同物种生存;②山地降水较多,且多冰雪融水,水源充足;③人类活动少,生物生存条件较好。(答对2点得4分) (2)达坂城邻近冬季风源地,(春季)多大风;山口等特殊地形加强了风力(狭管效应),新种树苗需要用木架子固定以防被风吹倒,提高成活率。(4分)
(3)山脉迎风坡多地形雨;高山冰川融水成为河流重要的补给水源;山麓形成土壤肥沃的冲积扇;山脉海拔较高,植被垂直分异明显(或生物多样性丰富)。(6分)
13.【解析】 (1)读图,根据图示曲线,林地的植被生长期内植被覆盖度表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峰值出现在8月份。按季节划分,从春季开始上升,夏季达到最高,此后开始下降。主要因为华北平原植被以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春季气温回升,林地植物开始生长,覆盖度上升。8月份,水热充足,植物生长旺盛,植被覆盖度达到最大。此后气温降低,降水减少,植被落叶,植被覆盖度随之下降。(2)在同一农业耕作区,不同农作物的种植密度、叶片大小、植株高度均不同,因此植被覆盖度的大小差异明显。(3)华北平原种植冬小麦,4—5月正值冬小麦生长后期,植被覆盖度达到峰值。6月份是冬小麦的收获期,作物收获后,地表植被覆盖度下降。小麦收获后,播种玉米等作物,8月份玉米、高粱等达到生长期峰值,植被覆盖度又出现峰值。
【答案】 (1)趋势:林地的植被生长期内植被覆盖度先上升后下降,峰值出现在8月份(春季开始上升,夏季达到最高,此后开始下降)。(4分)
原因:华北平原植被以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1分)春季气温回升,林地植物开始生长;(1分)8月份,水热充足,植物生长旺盛,植被覆盖度达到最大;(1分)此后气温降低,降水减少,植被枯萎或落叶,植被覆盖度随之下降。(1分)
(2)原因:(同一农业耕作区)不同农作物的种植密度(植株密度)、叶片大小、植株高度均不同,因此植被覆盖度的大小差异明显。(6分)
(3)4—5月峰值原因:华北平原种植冬小麦,4—5月正值冬小麦生长后期,植被覆盖度达到峰值;(4分) 6月份是冬小麦的收获期,植被覆盖度下降;(2分)8月份玉米、高粱等达到生长期峰值。(2分)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