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审计模式的比较
审计模式的比较
审计模式是审计导向性的目的、范围和方法等要素的组合,它规定了审计应从何处着手、如何着手以及何时着手等方面。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审计模式经历了账项基础审计模式、制度基础审计模式、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三个阶段。由于各阶段的导向性目标不同,所采用的审计程序和方法也有所不同,但是三个阶段相互之间并非孤立,而是存在承前启后的关系。
一、 账项基础审计模式
特点:(1)以会计事项为主线,在审查会计事项的基础上开展审计工作,工作量较大,适应早期审计的需要。
(2)主要目标是查错纠弊,但不审查内部牵制制度,不对内部牵制制度发表评价意见。 (3)主要采用查账的方法。它要审查被审计单位在审计期间内关于会计事项的会计记录及其有关凭证,验算其会计金额,核对转账事项,以证实账簿和报表数字的正确性。 (4)没有区分阶段、步骤,没有固定的审计程序,,也不重视着手审计前的准备工作,只要求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概况和搜集试算表、总账、明细账等会计资料,然后直接审查会计事项。 (5)此阶段形成了丰富的审计方法和技术,并沿用至今,主要包括:①书面资料审计方法②财产物资审计方法③分析性复核方法。
二、 制度基础审计模式
特点:(1)主要目标是确定会计报表的公允性,尽管也揭露错误和舞弊,但只是因为错误和舞弊会影响财务报表的公允性。
(2)在评价内部控制的基础上确定审计的重点和范围,并非传统的详细审计,可以在保证审计结论具有一定可靠水平的前提下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3)形成了标准化的审计程序,一般包括计划、实施、完成三个阶段,重视审计计划阶段,并把内部控制的评审作为关键步骤,审计范围和重点都比较明确。 (4)除采用账项基础审计的技术方法之外,还引入了对内部控制的符合性测试和审计抽样。
三、风险导向审计模式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经历了从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向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转变。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与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主要区别: (1) 从审计风险模型来看,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的风险模型为
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 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风险模型为 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
(2) 从审计思路来看,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一般采用自下而上的审计方式,以企业的
内部控制为审计起点,以内部控制风险评估为风险评估的重心;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主要从企业内外部环境、经营风险分析入手,以此来发现可能出现重大错报的领域及评估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适当性,加强了对固有风险的评估,同时仍未完全放弃自下而上的审计方式。
(3) 从审计程序来看,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在实务中存在重程序、轻风险的倾向,而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则针对不同的客户、不同的风险领域采取不同的审计程序,对分析性程序也更为重视。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更能适应现代审计环境的变化,它要求注册会计师一重大错报风险的识别、评估和应对为审计工作的主线,以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