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对互联网金融的认知-最新年文档
对互联网金融的认知
互联网金融是依托于支付、云计算、社交网络以及搜索引擎等互联网工具,实现资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等业务的一种新兴金融。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经历了网上银行、第三方支付、个人贷款、企业融资等多阶段,并且越来越在资金融通、资金供需双方的匹配等方面深入传统金融业务的核心
目前,中国互联网金融运行模式大致可分为三种模式,第一种为依托互联网资金融通的创新模式,包括直接融资其中股权融资如众筹融资、债权融资如P2P借贷等,以及间接融资如网络银行信贷等;第二种为依托互联网的其他金融服务创新模式如第三方支付、网络基金和保险销售、网络理财等;第三种为传统金融服务的网络化如网上银行等。
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发展,给中国的金融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代表了金融业新的发展方向,它无疑对传统的金融业产生了巨大影响。互联网金融不是互联网和金融业的简单结合,而是传统金融行业与互联网精神相结合的一个新兴领域。 一、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比较优势
1、与传统金融业比,互联网金融交易成本低。互联网金融模式下,资金供、求方可直接通过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网络进行沟通, 避免金融机构开设营业网点的资金投入和运营成本,通过网络平台自行完成信息甄别、匹配、定价和交易,无传统中介、
无交易成本、无垄断利润。甚至可以同时进行多对多交易,客户信用以及风险管理也可以通过数据分析来完成。这样,互联网金融交易的信息收集成本、信用等级评价成本、签约成本以及风险管理成本等都极小。据阿里金融副总裁胡晓明透露,阿里金融单笔小微信贷的操作成本为2.3元,而银行的单笔信贷操作成本在2000元左右。
2、与传统金融业比,互联网金融交易效率高。互联网金融业务主要由计算机处理,操作流程完全标准化,客户不需要排队等候,业务处理速度快。如阿里小贷依托电商积累的信用数据库,经过数据挖掘和分析,引入风险分析和资信调查模型,商户从申请贷款到发放只需要几秒钟,日均可以完成贷款1万笔,成为真正的“信贷工厂”。
3、与传统金融业比,互联网金融降低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是商业银行存在的基础之一,而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消费者可以通过在开放透明的平台上快速找到适合自己的金融产品,削弱了信息不对称程度,省时省力。信息提供的充分、交易的透明,定价的市场化,风险管理和信任评级的数据化,网络对数据的充分挖掘,也解决了小微业务信息不对称的难题。 4、与传统金融业比,互联网金融改善服务水平。互联网金融的客户以小微企业为主,以往不被重视的大量中小微企业的需求,正被拥有大量数据信息和数据分析处理能力的第三方支付机构深度聚焦着。网络金融提供的新的融资渠道,缓解了微贷难,
增补了正规金融服务的空缺,调整了传统金融的业务结构,有利于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实体经济发展。此外,互联网金融模式下,客户可以突破时间和地域的束缚,在互联网上寻找到需要的金融资源。相比传统金融,网络金融服务更直接,客户群更大,服务边界更广。
二、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比较劣势
1、与传统金融业比,互联网金融风险控制弱。互联网金融没有接入人民银行征信系统,也不存在信用信息共享机制,信用标准、信用体系建立未达到同步,不具备类似银行的风控、合规和清收机制,容易发生各类风险问题。目前对借款人信用评价仅来自网络企业自身或国家软件协会,公信力不够,且互联网金融机构对违约人尚不具备有效、合法的惩戒手段。同时,部分企业经营者无借贷行业从业经验,风险控制能力也较弱。 2、与传统金融业比,互联网金融监管弱。互联网金融在中国处于起步阶段,但互联网业务创新速度过快,没有现成法规可循,往往游离于银监会和央行监管之外,网络金融仍处于监管的真空地带,没有监管和法律约束,缺乏准入门槛和行业规范,没有明确的监管机构与规定,仅作为普通企业要求,整个行业面临诸多政策和法律潜在风险。
3、与传统金融业比,互联网金融违约成本低。现阶段中国信用体系尚不完善,互联网金融存在准入门槛低和缺乏监管,违约成本较低等问题,这样容易诱发恶意骗贷,成为不法分子从事
非法犯罪活动的温床,P2P网贷平台曾先后曝出过淘金贷、优易网、安泰卓越等“跑路”事件。
4、与传统金融业比,网络自身安全风险大。互联网的技术风险显而易见。1、部分网站安全性不高,存在安全漏洞,日常运营管理不到位,容易导致用户资金风险。2、存在较大的客户信息泄露隐患。3、计算机病毒可通过互联网快速扩散与传染。在传统金融业务中,电脑技术风险只会带来局部的影响和损失,而在互联网金融业务中,技术风险可能导致整个金融系统出现系统性风险,进而导致体系的崩溃。
三、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业的有效融合
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因为有搜索引擎、大数据、社交网络和云计算,互联网金融对金融市场的影响力越来越得以彰显,但同时由于自身不足的存在,只有与传统金融相融合,进行互补性竞争,才能促进金融市场的整体效应的提高。
1、信用评价融合。互联网金融虽然具有自身优势,但是更要考虑合规和风险管理的问题。基于大数据的企业本身信用评价能力,是网络金融生存的核心竞争力。要加快征信系统的建设,首先可由人民银行牵头建立的国家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简称征信系统),是目前国家级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来源,网络金融如果能够达到其接入和使用要求,其海量的、较为实时准确的信用信息,将对行业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其次,可通过社交网络等渠道获取企业或个人相关信息,计算信用评级,开放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