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统编版)2020学年高中地理第一章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6
D.甲地区矿产资源贫乏,乙地区矿产资源丰富 5.甲、乙两区域社会经济特征的共同点是( ) A.农业生产的限制性因素是热量不足 B.加工制造业都接近原料、燃料产地 C.水陆交通便利,交通通达度高 D.城市高度密集,城市化发展速度快
解析:4.D 5.C 第4题,甲图为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矿产资源贫乏;乙图为美国五大湖地区,为温带气候,对应的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该地区有丰富的煤、铁等矿产资源;甲、乙两地河湖众多,河流径流季节变化大。第5题,题目要求回答的是“社会经济特征”和“共同点”。A项中的热量不足属于自然条件;美国五大湖地区加工制造业接近原料、燃料产地,城市高度密集,城市化水平高,城市化速度较慢,而长江三角洲地区原料、燃料不足。
6.中国工业布局受政治、资源、市场等因素影响而不断变化。 “十二五”期间,依据国家区域发展新棋局,要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读图,回答问题。
与长三角地区相比,概述川渝地区发展的地理优势。
解析:对比两地区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从中分析该地区的优势条件。从土地面积对比,川渝地区位于长江上游,土地广阔,地价较低;从资源条件分析,矿产、能源、水力等资源比长江三角洲地区丰富;有国家区域发展新棋局政策的支持;从劳动力分析,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且廉价。
答案:川渝地区位于长江上游,土地广阔(面积大),价格较低;矿产、能源、水力等资源丰富;政策支持;劳动力丰富;市场广阔;经济发展潜力较大。
知识点三
|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临洞庭上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 情景导入先思考 ———————
(1)“八月湖水平”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八月是雨季,降水多,湖水补给多。
9
(2)同是湿热气候条件的洞庭湖平原,古代和现代经济发展差异显著,其原因是什么? 提示:该地区气候湿热,河网稠密,在古代阻隔了区域间的联系,到了现代人们充分利用河湖发展水上运输,促进了区域联系和经济发展。
——————— 核心要点掌握好 ———————
一、长江中下游平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1.开发早期地理环境的影响
2.农业社会地理环境的影响
3.现代社会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不同发展阶段三大产业结构的变化
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资源配置的变化和人均收入的差异,劳动力表现出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的趋势。在此过程中,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区域发展水平 传统的农业区域或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 区域发展水平 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 产业结构变化特点 农业经济比重相当大,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最大 产业结构变化特点 随着工业化的加速推进,工业经济比重迅速上升,第二产业三大产业的产值比重格局 一、二、三或一、三、二 三大产业的产值比重格局 二、一、三或二、三、一 10
所占比重最大 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尤其是服务业的发展,第三产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 业的增长速度逐渐超过第二产业。先进科技和信息、金融等成为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 ——————— 方法技巧很重要 ———————
分析区域问题的四大步骤 第一步:搜集区域的相关资料。
(1)自然条件(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 (2)人文条件(包括人口、经济、文化、历史沿革等)。 第二步:资料的分析与整理。
文字整理归类:成因分析、数据分析、图表绘制等。 第三步:区域差异分析、比较。 (1)区域发展条件、优势和劣势。 (2)区域经济分析。 (3)区域发展阶段评价。
第四步: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制定可持续发展模式。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长江中下游平原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据此回答1~3题。
1.关于当前长江中下游平原农业生产活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长江中下游平原人均耕地面积远低于全国水平 B.耕地较完整,有利于大规模发展水稻种植业 C.农业生产规模较小,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 D.长江中下游平原的“粮仓”地位已渐趋下降
2.关于长江中下游平原不同时期发展情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开发早期,黏重的土壤使人们难以进行农业生产
②农业大发展时期,优越的自然条件使长江中下游地区成为我国粮食的主要产地 ③该地区水稻单产很高,故粮食商品率高 ④多水而质地黏重的土壤一直限制长江中下游平原农业发展
A.①② C.③④
三、二、一 B.②③ D.①④
11
3.开发早期,影响长江中下游平原耕作业发展缓慢的自然条件是( )
①河湖广布,水系稠密 ②地势低平,土质黏重 ③交通落后 ④利用、改造自然的能力低下
A.①④ C.②③
B.②④ D.①②
解析:1.B 2.A 3.D 第1题,长江中下游平原耕地较破碎,不利于大规模发展耕作业。第2题,长江中下游平原早期多水而质地黏重的土壤限制农业发展。由于人多地少,该地区粮食商品率低。第3题,抓住“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即可轻松回答本题。开发早期,长江中下游平原由于河网稠密、地形破碎、土壤黏重,不利于农业生产;而交通落后和利用、改造自然的能力低下不属于自然条件。
区域图的比较分析
[方法技巧]
区域比较图的分析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分析:
1.区域定位:根据图中的经纬度、海陆轮廓、重要地理事物和注记等信息对两区域进行空间定位,确定区域的位置。
2.分析区域环境的差异:主要从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两方面入手。 3.根据区域地理环境和发展现状确定其发展方向,制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常考角度]
角度一:区域地理位置的差异
由海陆轮廓和濒临的海洋,可判断出图甲为长三角地区,图乙为珠三角地区。尽管都临海,但长三角地处我国东部海岸线的中间位置,珠三角地处南部沿海;长三角地处中低纬度,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珠三角地处低纬度,尽管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但热带气候特征明显。
角度二:区域发展条件的差异
12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