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章小亮定稿论文
《礼记》中的不少成语跟现代汉语中的意义不相一致,甚至大相径庭。因此,我们从词义范围变化的角度分析其中成语与现代汉语成语意义的不同。
词义范围的变化主要有词义的扩大,词义的缩小和词义的转移三个方面。 (一)词义的扩大
词义的扩大是指词义由原来的下位义变成了上位义,也就是词义所指称的范围扩大了《礼记》成语意义的变化多数属于这种情况。但这种情况最主要的变化是通过词义的引申和借助比喻来完成的。词义的引申,就是词义的派生,是词义扩大最为重要的途径。例如:
败军之将 《礼记·射义》原指打了败仗的将领,后也泛指从事某种行业而遭到失败的的人。
春诵夏弦 《礼记·文王世子》春天朗诵,夏天以弦乐,伴奏吟咏。指古代贵族子弟学习诗歌的方法。后泛指读书。
亡国之音 《礼记·采记》原指象征亡国的充满哀哭情调的音乐。后也泛指颓废的音乐。 当然,词义的扩大并不是全部由引申来完成的,有一部分成语意义的引申比较特殊,是通过比喻用法产生的,借助于比喻义扩大了词义。比喻义与原意相比有着相似的性质和作用。《礼记》中的许多成语在后世都形成了比喻义,在词义所指称范围上扩大了。例如:
狐死首丘《礼记·檀弓上》原指狐狸将死时,将头朝向出生的小土丘,原比喻不忘根本。后比喻暮年时思念故乡。
发扬蹈厉 《礼记·乐记》原是周初《武》乐的舞蹈动作,象征太公辅佐武王伐纣时勇往直前的意志。后比喻精神奋发,意气昂扬。
加膝坠渊 《礼记·檀弓下》原指抬举所用的人,排挤不用的人。后比喻待人有厚有薄。 (二)词义的缩小
词义的缩小是指词所指称的意义范围缩小了,也就是词义由原来的上位义变成了下位义。
违法乱纪《礼记·礼运》原指破环礼法制度,扰乱道德准则。后指违犯法律,破环纪律。
一成不变《礼记·王制》原指一经形成就不再改变,后表示一点不变。 (三)词义的转移
词义的转移是指词义所指称的对象由一个范围转移到了另一个范围,也就是说该词已经不属于另外的语义场。
无所不用其极 《礼记·大学》原指无处不用心尽力。后多指任何极端的手段都使出来,
9
词义由中性变为贬义。
心广体胖《礼记·大学》本指胸襟开阔,身体自然,安泰舒适。后指心情开朗或无所用心,则身体壮实。
七、《礼记》成语的影响和流传
《礼记》一书对后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礼记》的语言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其成语也被众多的典籍或文学作品引用,丰富了汉民族的语言宝库。
(一)《礼记》成语被引用示例
现依据《中华成语辞海》举出被后代引用的《礼记》成语十五例,每一例成语先列出自《礼记》哪一章及前后文,然后再列举出后代典籍及文章对它的引用。从这些例子,可窥见《礼记》成语流传广泛之一斑。
礼尚往来《礼记·曲礼上》:“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东周列国志》第九十六回:“蔺相如亦请于秦王曰:‘礼尚往来,赵既进十五城于秦,秦不可不报,亦愿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 拟非其伦 《礼记·曲礼下》:“拟人必于其伦。”
明·胡应麟《诗籔·唐下》:“太白与吴筠齐名,见唐史。虽拟非其伦,时亦矫矫。”
苛政猛于虎 《礼记·檀弓下》:“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唐·柳宗元 《捕蛇者说》:“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常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
离群索居《礼记·檀弓上》:“吾离群而索居,亦已久矣。”
《隋书·经藉志一》:“自孔子没而微言绝,七十子丧而大义乖,学者离群而索居,各为异说。”
美轮美奂《礼记·檀弓下》:“晋献文子称室,晋大夫发焉,张老曰:‘美哉轮焉,美哉奂焉!’”
邹韬奋《萍踪寄语》八:“我们经过一个美伦美奂的宏丽华厦的区域,开车的告诉我们这是西人和本地富翁的住宅区域。”
仁至义尽《礼记·郊特性》:“蜡之祭,仁之至,义之尽也。” 宋·陆游《秋思》诗之十:“虚极静笃道乃见,仁至义尽余何忧。”
穷源竟委《礼记·学记》:“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务本。” 清·遽园《负曝闲谈》一零一:“请教别人,别人也只能略举大凡,不能穷原竟委。” 桑弧蓬矢《礼记·内则》“国君世子生,射人以桑弧蓬矢六,射天地四方。”
10
《剪灯新话·爱卿传》:“妾闻男子生而桑弧蓬矢,以射四方,丈夫壮而立身扬名以显父母,岂可以思情之笃,而娱功名之期乎?”
特立独行《礼记·儒行》:“世治不轻,世乱不沮,同弗与异弗非也,其特立独行有如此者。”
宋·王明清《挥鏖录·第三录》:“式观史氏,瞄笃昔人,特立独行以自著者甚众。” 天下为公《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唐·张蕴古《太宝箴》:“使人以心,应言以行,包括治体抑扬词令,天下为公,一人有庆。”
谨言慎行《礼记·缁衣》:“故言必虑其所终,而行必稽其所蔽,则民谨于言而慎于行。” 《宋史·李牧传》:“质厚忠恪,谨言慎行,所为纯至,无有矫饰。” 口惠而实不至 《礼记·表记》:“口惠而实不至,怨灾即其身。”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三》:“每遇机缘,辄无成就,于祈于人,率口惠而实不至。”
春诵夏弦 《礼记·问王世子》:“凡学世子及学士,春诵夏弦,大师招之。”
唐·刘禹锡《许州文宣王新庙碑铭》:“入于门墙,如造阙里;春诵夏弦,载啺淑声。” 观者如堵《礼记·射义》:“孔子射于瞿相之圃,盖观者如堵墙。”
《太平广记》卷三五六引《传奇·韦子东》“乃烹鹿饮酒尽欢,远近观者如堵。” 属纩之忧 《礼记·丧大记》:“属纩以俟绝气。”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一七:“若不早治,久而变为骨蒸之疾,必有属纩之忧矣。”
(二)《礼记》成语影响大的原因 1.封建统治者的推崇
儒家思想文化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占有绝对统治地位。封建社会上层统治者提倡儒学,将儒家思想作为正统思想,作为维护其统治的精神工具,这无疑使儒家思想的著书影响甚大,《礼记》的影响不言而喻。其所倡导的礼制文化思想在封建社会人们精神上根深蒂固,从《礼记》文化出世以来至封建专制帝制废除,直到近代以来无一不体现着这一思想。
2.描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礼仪细节
在中国古代,“礼”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层面。礼的种类纷繁复杂,礼的形态千差万别。《礼记》详细地记述了这些礼节并作了具体的注释。其中,总结出的很多成语就代表了这些礼仪细节,而作为固定意义和结构的语言形式,把这些内容流传下来。这主要包括礼
11
法、礼器、礼容、辞令、等差
3.论述了儒家对人生的见解和态度。
在儒家的礼仪文化体系中,礼与乐相辅相成,两者的关系形同天地。《乐记》说:“乐由天作,礼以地制。”礼乐的结合就是天地万物秩序的体现,“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礼记》中有许多通过礼与乐而体现出的儒家对人生的态度和见解,比较集中地出现在《乐记》中,如“爱民如子”“致知格物”“修齐治平”“称家有亡”。
[7]
[7]
4.概括了修身做人的格言与警句
《礼记》广泛地讨论了礼的本质、理论运用等问题,富有哲理,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思想资源。也正是这样格言警句,或作为多字格的成语,或精简成四字格,更好地流传下来并方便运用。如“临财不苟”“玉不琢,不成器”“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温故知新”等。
美国已故语言学家萨丕尔(Edward Sapir)说:“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所谓文化就是社会遗传下来的习惯和信仰的总和,由它可以决定我们的社会组织。”
[11]
[7]
中国古代,《礼记》的思想和格言家喻户晓,成为人们立身处世的准则。这
些宝贵的思想之所以能够代代相传,有些不能不归功于形式简洁而内容充实的成语。成语作为语言的载体和精华,把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继承并流传下来,成为我们古老民族独具特色的文化形式之一。
八、结论
总之,《礼记》成语结构形式多样,语法功能齐全,表达意义丰富,对后代词汇的丰富和发展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笔丰厚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
[1]史式:《汉语成语研究成》,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13-114页。 [2]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修订本)》,甘肃:甘肃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27页. [3]张静:《新编现代汉语》,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0年,第98页。 [4]王涛主编:《中国成语大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第67页。 [5]朱瑞玟,《成语探源辞典》,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65-80页。 [6]郭庆林:《<孟子>成语浅议》, 《新乡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4期。 [7]林琳:《<礼记>成语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2005年,第17页。
12
[8]华丽萍:《<庄子>成语的修辞特点》,《社会科学家》2006年第S1期。
[9]叶蜚声、徐通锵: 《语言学纲要》,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37页。 [10]张泰 ,《<景德传灯录>成语研究》,《西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11]罗常陪:《语言与文化》,北京:语文出版社, 1989年,第221页。
13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