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章小亮定稿论文
比物连类 《礼记·学记》:“古之学者,比物丑类。”将原文中的“丑”换为“连”,意义不变。
不共戴天 《礼记·曲礼上》:“父之仇,弗与共戴天。”将原文中的“弗”换为“不”,意义相同。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礼记·经解》:“《易》曰:‘君子慎始,差若毫厘,谬以千里。’”文中的“若”字换为“之”字,意义基本不变。
手足无措 《礼记·仲尼燕居》:“若无礼,则手足无所错,耳目无所加,进退揖让无所制。”把文中的“错”改为“措”字。
5.改意法
(1)将初始形式中否定意义的词义改为肯定意义。 拔来报往 《礼记·少仪》:“毋拔来,毋报往。” (2)将初始形式中肯定意义的词义改成否定意义。
实非易易 《礼记·乡饮酒义》:“吾观于乡,而知王道之易易也。” 拟非其伦 《礼记·曲礼下》:“拟人必于其伦。”
6.注释概括。这一类成语是后人对某些语词意义的分析解释,而这些语词往往只起“引子、提示”的作用。准确地说这一类成语在更大程度上应该是后人创作的。如:
不露圭角 《礼记·儒行》:“毁方而互合。”郑玄注:“去己之大圭角,下与众人小合也。” 人浮于事 《礼记·坊记》:“故君子与其使食浮于人也,宁使人浮于食。”郑玄注:“食,谓禄也,在上曰浮。”
不偏不倚 《礼记·中庸》:“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朱熹注:“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
7.调整语序。这类成语是通过改变初始形式中成份的次序。如: 旅进旅退 《礼记·乐记》:“今夫古乐,进旅退旅。”
三、《礼记》成语结构特点
从语音结构来说,汉语成语以四音节结构为主流。《礼记》成语亦不例外。《成语探源辞典》收《礼记》四字格成语138条,占全部《礼记》成语的92%,这是同汉语语音结构的特点和汉语文学语言的传统直接相关的。其中两字格成语4条,其余为超四音节成语,如:苛政猛于虎、玉不琢,不成器、放之四海而皆准、无所不用其极。
从语法结构来看,《礼记》成语结构形式多种多样,几乎囊括了现代汉语所有常见的结构形式。
5
(一)主谓关系
这类成语一般由主语和谓语两部分构成。前后两部分是陈述与被陈述的关系,说明与被说明的关系。如:
君子慎独 面有菜色 心不在焉 手足无措 四郊多垒 天下太平 苛政猛于虎 (二)并列关系
联合式成语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结构相同的部分构成。构成联合式成语的各个组成部分一般要求词性相同。构成成分之间在意念关系上有并列、递进选择等关系。如:
悖入悖出 不偏不倚 喜怒哀乐 博闻强识 创巨痛深 春露秋霜 春诵夏弦 大法小廉
达官贵人 (三)偏正关系
偏正式成语由修饰语和中心语两个部分组成,前一部分是修饰语,分定语和状语,后一部分是中心语,两部分之间是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限制与被限制的关系。如:
败军之将 并日而食 二姓之好 嗟来之食 倾耳而听 亡国之音 油然而生 丧明之痛 席上之珍 (四)述宾关系
词组或短句的前部表示动作,后部为动作涉及的对象。如: 不露圭角 不胜其弊 (五)述补关系
词组或短句中,前面部分表示动作或状态,后面部分是对动作或状态的补充说明。如: 生财有道 止于至善 并行不悖 肆无忌惮 难乎为继 (六)连动式
词组或短句表达的动作有时间先后关系。如:
困知勉行 人存政举 狐死首丘 入境问俗 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七)对举关系
词组或短句表达的事物或动作状态是相反的。如:
6
继往开来 隐恶扬善 一张一弛 旅进旅退 大法小廉 (八)比况关系
如见肝胆 举国若狂
四、《礼记》成语的语法功能
成语是一种固定词组,同实词一样,不论成语本身结构如何,它在句子中的功能相当于词,而且有一定的词性,运用的时候,都可充当一定的句子成分。如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和补语。
[7]
(一)充当句子的主语
十目所视,十手所指 《礼记·大学》:“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 喜怒哀乐 《礼记·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二)充当句子的谓语
比物连类 《礼记·学记》:“古之学者,比物丑类。” 不共戴天 《礼记·曲礼上》:“父之仇,弗与共戴天。”
爱人以德 《礼记·檀弓上》:“君子之爱人以德,细人之爱人以姑息。” (三)充当句子的定语
达官贵人 《礼记·檀弓下》:“公之丧,诸达官之长杖。”
三牲五鼎 《礼记·记器》:“三牲鱼腊、四海九州之美味也。” (四)充当句子的宾语
敬业乐群 《礼记·学记》:“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
嗟来之食 《礼记》:“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五)充当句子的状语
拳拳服膺 《礼记·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揪然变色 《礼记·哀公问》:“哀公问:‘敢问人道谁为大?孔子揪然变色而对曰:‘君之及此言也,百姓之德也’。”
(六)独立成句
教学相长 《礼记·学记》:“故曰‘教学相长也’。”
五、《礼记》成语的修辞手法
成语作为一种固定短语,在表达上具有生动形象,文雅含蓄,耐人寻味,言简意赅的特
7
殊效果,成为汉语中一般语义内容的艺术化的表达形式。成语在表达上的效果与其巧妙使用多种修辞手法有关。
(一)比喻
比喻是文学作品常用的修辞手法,在《礼记》中更是随便可见,其中成语也具有浓厚的比喻性,寓于变化,而且形象生动,奇巧新颖。
[8]
不露圭角 《礼记·儒行》:“毁方而互合。”意为没有显露出玉圭的棱角。比喻隐瞒真实面目或内情,不露行迹。
三牲五鼎《礼记·记器》:“三牲鱼腊,四海九州之美味也。”原指春秋两季感于时令而追念先人,后比喻饮食豪华,生活豪奢。
除此之外,还有席上之珍《礼记·聘义》、一轨同风《礼记·中庸二八》、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礼记·经解》、加膝坠渊 《礼记·檀弓下》。
(二)夸张
夸张通过言过其实的语言,使表达的内容更突出,更突出有感人的力量。
[8]
不共戴天 《礼记·曲礼上》意思是不愿头上顶着同一个天,即不愿在同一个天底下生活,形容仇恨极深。
澡身浴德 《礼记·儒行》意为像洗澡一样修养品德,后形容加强修养使身心纯洁。 (三)借代
借代是用同本体事物有密切关系的事物代替本体事物现象。
泰山梁木《礼记·檀弓上》原为孔子自喻将死,后借称重要人物谢世。
春诵夏弦《礼记·文王世子》春天朗诵,夏天以弦乐,伴奏吟咏。指古代贵族的学习方法。
丧明之痛 《礼记·檀弓上》子夏因丧子而失明,后借指死了儿子。
此外,还有亡国之音《礼记·采记》、低声下气《礼记·曲礼上》、属纩之忧《礼记·丧大记》等。
六、《礼记》成语的意义分析
“语言是不断继承和发展的”,现代汉语是在古代汉语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在语言的三要素中,变化最快的当属词汇,词汇是对现实社会生活最为直接的反映。一方面由于语言的继承性和稳固性,有些词语现代的意义和古代的意义基本相同,未发生改变;另一方面,语言又是发展变化的,有些词语现代意义和古代的意义就毫无关系了。语言的继承和发展同时也是矛盾的统一。所以还有一些词语现代的意义和古代的意义既有变化,又有联系。
8
[10]
[9]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