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乐府诗与古诗之表解
乐府诗与古诗之比较
区别 滥觞 成立 发展 性质与形式 作品来源 代表作 1.可被之管弦 2.多长短句 1.主要采获自民 3.偶数句必押韵 汉武帝成立「乐府」 1.产生于两汉 间诗歌(大抵 1.最有名为西汉凡经乐府采获保存 4.可以换韵 之官署,职在采民2.发达于南北朝 作者以佚) 李延年「佳人之诗歌,皆称「乐 5.不须对仗 间诗歌,被管弦以3.没落于隋唐 2.士人之仿制而 歌」 府诗」 6.句数、字数均入乐 4.变调于中唐 入乐府者(略2.佚名「陌上桑」 不限制 可之其作者) 7.多叙事 8.贵遒劲 1.只可颂,不可1.五言古诗由乐歌 府演变而来。2.多五言、七言1.东汉佚名「古班固「咏史(句法整齐) 诗十九首」,汉代已有古诗,唯 诗」,为最早1.以六言、七言3.用韵较自由,为最早成熟之「古诗」之名,实之五言古诗 为主 只求韵谐而已 多为士大夫所创作 五言古诗 始于唐,系别于「近2.七言古诗亦受2.篇幅长 4.可以换韵 2.曹丕「燕歌 体诗」而言 乐府影响,曹3.长句騈语多 5.不讲究对仗 行」,七言古丕「燕歌行」6.句数、字数均诗正式成立 为最早之七言不限制 古诗 7.多言情 8.尚温雅 乐府诗 (歌、行、歌引、引、曲、吟) 古诗 (古风、古体诗)
乐府诗
渊 「乐府」一官,秦已有之,至汉武帝设乐府官署,采民间诗歌,被以管弦,称为源 「乐府诗」 名 乐府诗的标题仍留有入乐的痕迹,弄、歌、行、吟、曲、怨、谣、辞、调、引、称 张…等。 如长干行 、 饮马长城窟行 、 琵琶行 、 短歌行 、 游子吟 、 渭城曲 、 长恨歌 、 春闺怨等。 作 采民间歌谣者,作者已不可考。 而士人仿制而入乐府者,略可知其作者。 者 特 内容繁复,形式多变,句型参差,多长短句,但以五言较突出,可被管弦。 色 演变发展 汉乐府 1 与古诗同为汉代诗歌文学的双葩 2 精华是汉代民歌,大都是人民的口头创作。 3 名篇: 江南可采莲 、 陌上桑 、 孔雀东南飞 南北朝乐府 1 文人仿作的乐府诗,大多只是沿用旧题,并无入乐。 2 入乐的乐府民歌有南北之异: 1. 南朝尚婉转。 如: 焦仲卿妻 、 长干曲 2. 北朝趋朴实雄浑。 如木兰诗 、 敕勒歌 新乐府 1 形成于初唐,确立于白居易、元稹的「新乐府运动」。 2 不入乐,也不沿用旧题,另立新题。 形式上已近于古体诗。 3 元、白所作的新乐府,以写时事为主,旨在反映现实。 古诗 渊源 1 五言古诗,当由乐府而来。 2 七言古诗,也受乐府影响。 名称 1 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 2 古体诗是相对于近体诗而言。 特色 作品作家 多五、七言,只可诵,不可歌。 ◎汉代 1 古诗十九首 1. 作者多不可考,未着诗名,后以各诗第一句作为诗题。 2. 乃东汉末期不得志的文人,仿乐府及国风体裁所创作的抒情五言诗。 3. 质朴自然,简洁生动,对后世五言诗之发展,影响极大。 4. 无格率规定,平仄,句数,字数,无严格规定,不被管弦。 5. 首载于昭明文选 。 2 三曹皆长于乐府诗及古诗。 ◎魏晋 陶潜诗风格恬淡自然。 东坡谓其「质则实绮,瞿而实腴」为田园诗之宗。 ◎南北朝 谢灵运、谢脁为山水诗大家。 而山水诗成为宋齐两代诗人的主要题材。 近体诗
名称 又名今体诗,为唐代新兴诗体和古体诗为相对之词。 发展 1 近体诗完成于唐代。 是先有绝句,后有律诗。 2 元以后,曲作大兴,诗则衰微。 种类 分绝句、律诗两种(律诗含排律) 1 绝句: 1. 又名短句、断句。 2. 每首四句,有五言、七言两种。 2 律诗:(绝先于律) ( 1 )每首八句,排律八句以上;亦有五言、七言两种。 格律 1 体式:以首句第二字之平仄而定,分平起、仄起两种格律。 2 句数、字数固定。 3 严定平仄: 1. 每句各字都限平仄声 2. 俗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说;但五言诗第三字、七言诗第五字,在音调上有重要关系,不宜改易。 4 对仗工整: 1. 绝句可对仗,可不对仗。 2. 律诗首尾两联不必对仗,中间两联(颔联、颈联)必须各自为对。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