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察传教案
不温不火的推理本身就是“验之以理”的过程,由此可见《吕氏春秋》运用故事论证事理之巧妙。
《孔子家语》中也记录着“三豕涉河”的故事,但两相比较,《吕氏春秋·察传》在记叙这一故事时,详细叙述了子夏的推导过程,“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近”,这一细节叙述正是为了论证“对于传言要验之以理”的观点的。这种将论证融于叙述之中的论证技巧可谓高明。
“丁氏穿井”同样是将论证与叙事相结合的。“丁氏穿井”的故事似乎未见于诸子作品,但在《孔子家语》、《韩诗外传》、《国语》、《吴越春秋》、《灵宝要略》等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季桓子穿井,获如玉缶,其中有羊焉,使使问孔子曰:“吾穿井于费,而于井中得一狗,何也?”孔子曰:“丘之所闻者,羊也,丘闻之木石之怪夔罔阆,水之怪龙罔象,土之怪羵羊也。”“丁氏穿井”与这个“季桓子穿井”的故事有异曲之妙。但“丁氏穿井”故事性更强,读者在捧腹之余,不得不深思其中之味。这正是《吕氏春秋》运用寓言故事说理之机妙处,寥寥数语,既勾勒形象,又启人深思。
就文章内容而言,《察传》也体现了《吕氏春秋》所传达的非常重要的观点“缘物之情以及人之情”。《吕氏春秋》认为想正确地认识客观事物就必须使认识的主体和客观事物统一,无论是主体行为还是客体事物都需要经过审察和比较,切不可人云亦云。
一方面如果要正确认识客观事物就必须剔除主观上的局限和蒙蔽。《察传》中所述太宰嚭和张武出于个人目的而歪曲事实,但吴王、智伯主观上的偏听偏信才是他们受蒙蔽的主要原因,正所谓“谣言止于智者”。剔除主观的局限和蒙蔽是《吕氏春秋》一贯的主张。《察传》提到言辞辗转相传之后会“白为黑”、“黑为白”;《先识览·去宥》强调人如受到主观的局限和蒙蔽,就会“以昼为昏,以白为黑,以尧为桀”,因而“别宥然后知,别宥则能全其无矣”;《有始览·去尤》则指出人的主观局限和蒙蔽主要是“因人喜”、“因人所恶”。所以在《察传》中提出“缘物之情”,也就是说,要剔除主观的局限和蒙蔽就必须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不要让“物”着上更多的“我”的色彩。
但是,我们又不得不承认,客观事物往往存有很多的阻碍主体认识的情况,所以要正确认识事物又必须依据“人之情”仔细审察。《慎行论·察传》中重点强调的是“辞多类是而非,多类非而是”,因而对言辞(包括日常言语和书面的文字)“不可以不察”;《慎行论·疑似》认为“使人大惑者,必物之相似也”,因此“疑似之迹,不可不察”,强调要辩察相似的事物;《似顺论·似顺》提出要注意事物的合理性,审察事物“似顺而倒”和“似倒而顺”的情况;《慎大览·察今》则提倡考察事物的发展变化;《先识览·察微》主张审辩事物的端
5
倪,见微知著。
《吕氏春秋》所涉及的这些认识论的内容,已经达到了相当的高度,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现今,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单就《察传》所涉及的对于传言态度而言,就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古往今来,因一传言而国亡身死者有之,舍家去国者有之,夫妻成仇挚友反目者有之。如何对待传言的确不可小觑。《察传》意在提醒统治者在纵横游说、纷繁杂辩的环境中明察秋毫的重要,然而时至今日,此观点对于芸芸众生似乎更有启迪,面对着纷至沓来的信息,如何辨“夔之一足”;面对着多元之观点,如何审“豕亥鱼鲁”?
总之,《察传》以有限的言辞,传达了无穷的意味,从《察传》一文我们又可以窥《吕氏春秋》之一斑。
注释:① 见司马迁《史记·吕不韦列传》 ② 见刘元彦《杂家帝王学——〈吕氏春秋〉》
(娄爱华)
【附录】 参考译文
对于传言不能不审察,因为传言辗转相传之后白的会被说成是黑的,黑的会被说成是白的。狗像大猴,大猴像母猴,母猴像人,但是人跟狗就相差远了。这就是愚笨的人犯大错的原因。
听到了传言如果能仔细审察,就能得到好处;听到了传言如果不仔细审察,就不如没有听到。齐桓公从管仲那里听说了鲍叔牙,楚庄王从沈尹筮那里听说了孙叔敖,他们仔细审察自己听到的情况,因而他们的国家能够在诸侯中称霸。吴王从太宰嚭那里听说了越王勾践的情况,智伯从张武那里听说了赵襄子的情况,但是他们都不仔细审查自己听到的情况,因此国家灭亡自己也送了命。
凡是听到传言一定要深入审察,有关人的传言一定要用情理来验证。鲁哀公向孔子询问:“乐正夔一只脚,是真的吗?”孔子说:“从前舜想用音乐在天下传达教化,于是让重黎从民间推举夔进献给他,舜任命夔为乐正。夔于是校正六律,使五音和谐,调和阴阳之气。因而天下都很顺服。重黎还想多找些像夔这样的人,舜说:‘音乐,是天地的精华,也是一个国家治乱的关键,因此只有圣人才能使音乐和谐,而和谐是音乐中最根本的东西。夔能够做到使音乐和谐,从而使天下安定,像夔这样的人,有一个就够了。’因此,所谓‘夔一足’,并不是说他只有‘一只脚’。”宋国有一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井,要外出打水,经常派一人住在外面,专管打水。等到他家挖了井,就对别人说:“我挖井‘得一人’。”有人听到这件事,就传播说:“有个姓丁的人挖井挖出一个人来。”国都的人议论这件事。宋国的国君听说了这件事。他让人向姓丁的人询问这件事,姓丁的人回答说:“我挖之后多得到一个人使唤,
6
并不是从井里得到一个人。”听传闻如果像这样,就不如没有听到。子夏到晋国去,路过卫国,有一个读史书的人说:“晋国军队三豕过了黄河。”子夏说:“这是不对的,应该是晋国军队己亥时过了黄河。大概是‘己’字与‘三’字字形相似,‘亥’字与‘豕’字字形相近。”等他到了晋国一问,果然说,应该是晋国军队己亥时过了黄河。
言辞有很多是似非而是的,有很多是似是而非的。是非的界限,是不能够不分清的,这是连圣人都慎重对待的。那么怎样才能慎重对待呢?遵循着事物的规律和人的情理,用这种方法来审察自己所听取的传闻,就可以得到真实的情况了。
7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