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016-2017学年高二人教版历史必修三复习方案: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Word版含答案正式版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学习目标】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过程,识记各阶段思想流派的主张,认识其对社会的影响。
【线索特征】
本单元包括从春秋战国至秦朝的思想演变和西汉至明清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的确立、巩固与发展历程,线索为:
从春秋战国至秦朝思想演变的历史特征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思想解放,早期儒家思想的形成。秦朝实行文化专制,法家思想成为主要治国思想。从西汉至明清时期的历史特征是:儒家思想一直是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儒家核心思想“仁”和伦理道德体系不断完善、发展。 【知识梳理】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原因
①政治上,周王室衰微,①阶层崛起。
②经济上,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③阶级关系上,士在社会生活中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 ④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贵族垄断教育、学术的局面被打破,出现了私人讲学,平民百姓也开始接受教育。
2.表现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这些学者和思想流派,被称为“诸子百家”。
3.评价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②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1)思想核心——“③” ①仁就是爱人。 ②实行“仁”,要做到待人宽容,“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2)政治主张
①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②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主张“克己复礼”,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④的要求。 (3)教育贡献
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4)文化贡献 整理《诗》《书》《礼》《易》《乐》和《春秋》,后成为“六经”。 2.战国时期的孟子和荀子 (1)思想主张 思想家 孟子 荀子 “⑦”“王道”, 以德服人 提出“君舟民水”,强调人民群众的力量巨大 “人之性⑧” 政治思想 “⑤” 民本思想 提出“⑥” 伦理观 “性本善” 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百家中的蔚然
大宗。
三、道家和法家
1.道家
(1)老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主张:世界万物的本原是“⑨”;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提出“⑩”的政治主张;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在不停运动,有无、难易、祸福都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
(2)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 2.法家
代表人物:韩非子。
主张:以?治国,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法家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从“无为”到“有为”
汉初,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汉初的黄老“无为”思想无法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开始“积极有为”,因此,儒家学说自我调整。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董仲舒及新儒学
董仲舒,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2.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1)为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①”和“②”的主张。提出不在儒家六经范围之内的各家学术都应罢黜。
(2)为了加强君权,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他提出了“③”和“④”学说。一定程度上能够限制君主权力的过度膨胀,防止暴政。
(3)为了维护统治秩序,董仲舒还提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⑤”。
三、儒学成为正统
1.儒学兴起的原因
汉武帝起用很多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士人纷纷研习儒家经典,儒学得以大兴。
2.儒学教育状况 (1)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设立专事研究和传播五经的教官,称为“博士”。自此,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2)兴办太学,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学完经考试合格后即可到政府任官。太学的兴办,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使非贵族官僚家庭的子弟也可凭太学资格做官;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3)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儒学于各郡县得到推广,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的地位。
3.结果
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⑥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第3课 宋明理学
一、三教合一
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新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也在民间广为传播。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2.隋朝
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又称“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和并吸收佛教、 道教。 3.唐朝
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佛教和道教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二、程朱理学
1.程朱理学的形成
(1) 统治者支持:长期的混乱,不利于大一统的稳定和巩固,宋代统治者倡导尊儒读
经。
(2)儒家学者的努力: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①”。
(3)代表人物:北宋时期的程颢、程颐兄弟和南宋时期的②,成就最为突出,所以“理学”也称为“程朱理学”。
2.程朱理学的内涵:
(1)程颢、程颐的思想主张:
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有一个天理,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这是理学的核心思想。把天理与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
(2)朱熹的思想主张:
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强调理之源在于天理,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强调“③”。认为“④”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
3.程朱理学的影响: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朱熹编著的《⑤》,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播到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和朝鲜,甚至形成“朱子学”学派。
三、陆王心学
1.陆九渊的思想主张
把“⑥”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只要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
2.王阳明心学出现的背景
(1)明中期以后,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社会动荡不安,封建专制统治陷入危机。
(2)⑦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成为心学的集大成者。 3、王阳明的思想主张
(1)更多地吸取了佛教的“心外无佛,即心是佛”思想,宣扬“⑧”“心外无理”的命题。
(2)在认识论上,他提出“⑨”和“⑩”的学说。 4、评价
明朝中期以后,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宋明理学历经几百年的发展,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和谐意识、忧患意识、重义轻利、身体力行等)。但是,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并不能科学地说明人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
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异同:
不同点 本体论 认识论 哲学范畴 地位 内容 相同点 实质 程朱理学 “理”是世界本原,理在心外 “格物致知” 客观唯心主义 陆王心学 “心即理也” ,理在心中 “致良知”“知行合一” 主观唯心主义 都是宋明理学的突出代表 都是儒学表现形式,都继承孔孟“仁”“礼”的思想, 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 以儒家纲常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 ①都有助于维护专制统治,都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 影响。 ②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都起了积极作用。 影响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