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含解析
长安一中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文科)
时间:100分钟 总分100分
第I卷选择题
1.康熙年间,钱塘人俞森在《荒政丛书》中记载:“一妇每日纺棉三两,月可得布二匹,数月之织,可供数口之用,其余或换钱易粟,或纳税完官。”材料表明当时 A. 农本商末观念开始改变 B. 小农经济并非是完全封闭的 C. 农村商品经济发达
D. 纺织业是农村家庭支柱产业 【答案】B 【解析】
题干大意是:一个妇人每天纺棉三两,一个月能够纺出二匹布,连续纺织几个月,可以提供几个人的生活用度,剩余的或者换成钱来买米,或者缴纳赋税。题干信息并未就农本商末观念的变化展开论述,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是自给自足,这是其封闭性的体现,但从“换钱易粟”来看,小农经济又有对外交流、交换的成分,并非是完全封闭的,故B项正确。仅仅从一个个例无法看出商品经济是否发达,故C项错误。家庭手工业一直作为农业的副业而存在,仅仅从题干无法看出纺织业是农村家庭支柱产业,故D项错误。
2.《汉书·董仲舒传》载:“(官吏们)因乘富贵之资力,以与民争利于下……广其田宅,博其产业。”这种现象带来的主要后果是 A. 土地私有制遭破坏 C. 社会两极分化加剧 【答案】C 【解析】
据材料“乘富贵之资力,以与民争利于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导致了贫富差距扩大,社会两极分化加剧,故C选项正确;“广其田宅”仍然土地私有制,不能说明土地私有制遭破坏,故A选项错误;材料未涉及社会经济凋敝,故B选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社会道德衰败,故D选项错误。故选C。
B. 社会经济凋敝 D. 社会道德衰败
3.北宋建立不久,宋太宗对宰相说:“井田之制实为经国之要道,后世为天下者,不为井田,则贫富不均,王化何由而行!”这段话反映出北宋初期 A. 社会秩序安定 B. 土地兼并严重 C. 推行均田制 D. 井田制度得到恢复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中“贫富不均,王化何由而行”体现是土地兼并扩大了贫富差距。故答案为B项。A项,依据所学分析材料中“贫富不均,王化何由而行”,反映出当时土地兼并导致社会贫富不均,秩序不安定,排除;C项,根据所学可知,均田制于唐朝中期后已无法实行,宋朝时期没有实行均田制,排除;D项,井田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瓦解,排除。
4.《管子·乘马》记载,春秋时期“是故夜寝早起,父子兄弟不忘其功,为而不倦,民不惮劳苦。”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 开始使用金属工具 B. 井田制已彻底瓦解 C. 赋税制度重大改革 D. 重农抑商政策推动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反映的是春秋时期,民众劳动积极性提高的情况。结合材料出自《管子》相关篇目,推材料反映的情况与管仲春秋时期在齐国推行的改革相关。金属工具早在商周时期就已开始使用,故A项错误。春秋时期是井田制逐渐瓦解的时期,并非彻底瓦解,故B项错误。管仲的改革改变了西周按井田以户征收的赋税制度,以土地好坏和产量,按土地等级征税。这种做法既增加了财政收入,又有利于社会公平、公正,使农民生产积极性极大提高,于是出现了材料中所说的“为而不倦,民不惮劳苦”,故C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重视农业的发展,但是并没有抑制商业的发展。就管仲的改革而言,其采取的是重商政策,且通过将商业置于国家垄断,增强了齐国的国力,故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土地制度?赋税制度
5.据统计,自上古至隋朝见于记载的88件水利工程中,华北占72件,华南仅占16件。而唐代见于记载的212件水
的
利工程中,华北占101件,华南占111件。这说明 A. 南方水利技术超过北方 B. 南方农业地位上升 C. 南方经济超过北方 D. 南方已成【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古代中国农业发展相关概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上古至隋朝”与“唐代”相比,南方水利工程在全国总水利工程中所占比例明显上升,说明南方农业地位上升了,因为水利和农业是密切相关的,B项符合材料主旨和题意,正确;仅凭水利工程比重,得不出“南北方水利技术高低”,二者不是一个概念,排除A;仅凭水利工程比重,得不出南北方经济发展水平高低的结论,排除C;D项不符合史实,是在南宋以后,题干信息亦体现不出,排除。故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发展·南北方的概况
6.汉代冶铁技术取得重大进展。铸铁柔化处理技术和炼钢技术在汉初很不普及,但汉武帝后却得到迅速推广,工艺也更为成熟。其主要原因在于 A. 盐铁官营政策的推行 B. 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C. 水利鼓风冶铁工具的发明 D. 铁农具的广泛使用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汉武帝以后”,先进的冶铁技术“得到迅速推广”,结合所学汉代官营手工业的史实和特点可知A项正确。B项不符合史实,明朝中期以前,官营手工业在我国长期占主导地位;C项不符合史实,水利冶铁技术发明是在东汉时期:D项不符合题意,是结果不是原因。
7.明朝中叶以后,在某些地区的某些行业中,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而占居主导地位,主要原因是 A. 轻视工商业的意识有所淡化 B. 明朝政府鼓励私营手工业的发展 C. 国家对手工业者人身控制的放松 D. 私营手工业更能适应经济发展的潮流
全国经济中心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私营手工业之所以能够超过观影手工业占据主要地位的主要原因是商品经济发展,因此选项D正确;明代依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因此选项A排除;选项B不符合史实,明朝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并不鼓励发展私营工商业,排除;国家对手工业从业者人身控制减弱会促进私营手工业发展,但是这不是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的主要原因,排除C。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认识到私营手工业的发展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8.唐诗《夜看扬州市》:“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犹自笙歌彻晓闻。”从诗中能得到的正确信息是 A. 扬州的草市很繁华
B. 扬州的夜市是当时商业发展的一个特点 C. 扬州出现了私家经营的邸店 D. 扬州成为唐朝唯一的经济中心 【答案】B 【解析】
由“夜市千灯照碧云”并结合唐朝这个朝代可知,这是指扬州夜市的发展比较好,这是商业发展的表现,故选B;由于是扬州市的夜市,所以与草市无关,故排除A;题干中的唐诗里面没有提到邸店,故排除C;扬州当时是唐朝南方的一个重要的经济中心,但不是唯一的,而且也不符合题意,故排除D。
9.苏州出土了一块明清时期的碑刻,记载了一起商标侵权案,“近有无耻之徒,假冒本堂牌记,或换字同音,混似射利,粘呈牌记,叩求示禁。”对材料理解较为合理的是 A. 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B. 商品经济发达 C. 商业法律十分完备 D. 劳资矛盾尖锐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注意限定词“商标侵权案”,A是指雇佣关系的出现,与题干不符;C不对,题干并没有涉及法律形式获法律依据;D涉及劳资关系,在材料中也无从体现;商标反映了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经商者保护意识的增强,因此选B.
考点:古代中国商业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