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1-4单元教案
2、第11题。
(1)读题,了解数学信息:用643盆花摆5个同样图案,求什么? (2)怎样列式?为什么用除法?(就是把643平均分成5份) (3)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3、第12题。
(1)读题,了解数学信息:已知哪些条件?要解决什么问题? (2)3位老师和50名学生,可以怎样买票?还可以怎样买票?简示: 人:3位老师 50名学生 人:3位老师+50名学生 价:10元 5元 价:6元 钱: ? ? 总钱数:? 总钱数: ?
(3)点名说怎样列式解答?
先算第一种买票方法需要多少钱:10×3+5×50=280(元) 再算第二种买票方法需要多少钱:6×(3+50)=318(元) (4)质疑:一般情况下团体消费合算些,为什么这里不是?(半价<团体) 4、第13题。
(1)与P21第11题比较:不可以顺着题意写出除法算式,只能出空推导。 □÷□=□??□ 按已知条件填数,算除数,反算被除数。 (2)引导列式计算。(不要以为是填空题就不列式计算,口算易错) 5、第14题。
(1)与加减乘的竖式推导题一样,可以按计算顺序推导,也可以从两头往中间推导。要充分利用每一步计算中被除数、除数、商、余数的关系。
(2)启发观察、思考从哪里开始,接着怎样推导,然后怎样。 (3)重算验证。
三、课堂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见识了哪些题型?知道了什么?(点名说) 四、课堂作业: 五、板书设计:
816是去年的4倍 人:3师 50生 3师+50生 816=去年×4 价:10元 5元 6元
总价: 总钱数? 总钱数?
□÷□=□??□
教学反思( ):
33
第11课时 解决问题(一)
(总第 15 课时)
教学内容:P29例8,P31 第1、2、3、4、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收集数学信息、分析信息、解答问题的全过程,理解“大约”的含义,从而找到用估算解决问题的策略。
2、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关注不同方法的合理性,培养倾听的习惯。 3、逐步提高学生的笔算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在理解问题情境的基础上抽象出数学问题,找到解题策略。 教学难点: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关注不同方法的合理性。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498+304≈ 846+456≈ 8×29≈ 302×5≈ 2、列式计算:
(1)菊花180盘,海棠花9盘,菊花是海棠花的多少倍?
小结:求菊花是海棠花的多少倍,就是求“180里面有几个9”。 (2)妈妈给小明买了3套衣服,用去345元,平均每套衣服多少钱? 小结:把345元平均分到3件衣服上;总钱数÷数量=单价。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8情境图,描述事件,了解数学信息。 (1)看图,说说图上描述的是什么事? (2)知道了什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3)“大约”是什么意思? 2、分析信息,解答问题。 (1)怎样求每天的住宿费?
(把267平均分到3天上;每天的住宿费=总钱数÷住的天数)
(2)而问题是“每天住宿费大约是多少钱”,也就是说不用怎样?可以怎样? (3)估算怎样列式?怎样估算?
方法①:把267看作与它接近的整百数300,267÷3≈100 方法②:把267看作与它接近的几百几十数270,267÷3≈90 3、回顾反思解答过程和方法的合理性。
(1)看作300或270合理吗?为什么不看成200、260、280?
34
(2)想一想,实际上每天的住宿费比90元多还是比90元少?比80元呢?
∵270÷3=90 ∵240÷3=80 ∴267÷3<90 ∴267÷3>80
(3)相比较而言,两种估算方法,哪种方法结果要精确些?(看作270的) (4)学生在草稿本上完整解答。 4、小结:
除法的估算可以把被除数看作整百数,也可以看作(四舍五入)的几百几十数。 三、巩固练习:P31 第1、2、3、4、5题。
1、第1题:
(1)理解题意“接近几十”是“使商约等于几十数”。
(2)使商约等于几十数,被除数看成什么数最合理?(对比四舍五入的数) 例:361÷5≈□0 想:五几三十几最接近361?(舍入不同于例8) 2、第2题: (1)点后进生完整述题,并启发关注:大约是要?几十是说要?(同上题) (2)引导完整解答:255÷4≈60(个) 看成250、260、270、280行不行? 3、独立完成第3、4题,集体订正。 4、第5题:
(1)读题了解数学信息。
(2)分析解答方法:把打了的字数平均分到几分钟上,就是每分钟打多少字。 先求王老师每分钟打多少字,再求李老师的。没有“大约”,可精可估可推理。 精确算:王385÷4=96(个)??1(个) 估算:王385÷4≈100(个) 李512÷5=102(个)??1(个) 李512÷5≈100(个) 推理算:王∵400÷4=100 李∵500÷5=100
∴385÷4<100(不到100字) ∴512÷5>100(超过100字)
(3)对比三种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最合理最快捷?(推理,无需笔算) 四、课堂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点名说) 五、课堂作业:
六、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一)
估算:267÷3≈100 推理:∵270÷3=90 ∵240÷3=80
267÷3≈90 ∴267÷3<90 ∴267÷3>80 361÷5≈□0 想:五几三十几最接近
教学反思( ):
35
第12课时 解决问题(二)
(总第 16 课时)
教学内容:P30例9,P32 第6、7、8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收集数学信息、分析信息、解答问题的全过程,理解“大约”的含义,从而找到用估算解决问题的策略。
2、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关注不同方法的合理性,培养倾听的习惯。 3、逐步提高学生的笔算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在理解问题情境的基础上抽象出数学问题,找到解题策略。 教学难点:灵活选择估算方法,能比较不同方法的合理性。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89×9≈ 302×7≈
2、解决问题:每套礼品89元,买3套,240元够吗?270元呢? (1)引导回顾这种“够不够”问题的解答方法(推理): 实际应付钱数是:89×3=( )。需要精确笔算。
可推理:∵80×3=240 ∵90×3=270
∴89×3>240 ∴89×3<270 ∴240元不够。 ∴270元够。
(2)小结:这种推理不需精确算应付钱数,就可比较出所带钱数够不够。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9情境图,描述事件,了解数学信息。 (1)看图,说说图上描述的是什么事? (2)知道了什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2、分析信息,解答问题(引导在草稿本上进行)。 (1)用前两个条件句提出问题,寻找比较目标。
①182个菠萝,每箱装8个,需要多少个箱子?(列式估算)
②估算中把182当作160算也得20个箱子,实际上182÷8要比20怎样? (2)引导推理方法一:
∵160÷8=20(个) (意思:160个就要装20箱,
∴182÷8>20>18 (意思:182个就多余20箱,18箱肯定不够。) (3)用余下的条件句提出问题,寻找比较目标。
①问题是什么?那么18个箱能装多少个菠萝?(列式估算) ②估算中把18当作20,实际上18×8要比20×8怎样?
36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