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而思2017年高考地理备考笔记(69页) - 图文
[知识要点]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1.划分内部圈层的依据
(1)人们根据地震波传播速度在地球内部呈有规律的变化,来确定地球内部构造和物质状态。地震波是一种弹性波,它分为纵波(P)和横波(S)。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它们的速度,都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有规律地变化。
(2)地震波波速在一定深度发生突然变化的面叫做不连续面。地球内部有两个明显的不边连续的面,一个在地下平均33千米处(指大陆部分,大洋在地下平均6千米处),在这个不连续面下,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这个面叫莫覆面;另一个在地下2900千米深处,在这里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则完全消失,这个面叫做古登堡面。根据这两个不连续面,地球内部可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3)内部圈层及其特征: 名称 深度(千米) 主 要 特 征 (1)由各种岩石组成 (2)各地厚度不均,大陆地壳平均厚度33千米,海洋平均6千米,整个地壳平均厚度为17千米 (3)可分为硅铝层和硅镁层 (1)自上而下,铁镁含量增加 (2)上部(地下60-250到400千米)有一软流层 (3)地壳和软流层以上的上地幔,合称为岩石圈 (1)铁镁含量继续增加 (2)温度、压力、密度继续增加 (3)呈可塑性固体 (1)物质成分以铁镍为主 (2)温度、压力、密度均很大 接近液体 固体 地壳 地 幔 上地幔 下地幔 外 地核 核 内 核 二.地壳的结构和物质组成 1.结构特点
(1)厚度不均:大陆地壳较厚,平均33千米;大洋地壳较薄,平均6千米。
(2)双层结构:上层叫硅铝层,含硅铝较多,主要由比重较小的花岗岩类组成,在大洋地壳中很薄,甚至缺失(不连续分布);下层叫硅镁层,铝的成分减少,镁、铁成分增多,主要由比重较大的玄武岩类组成,在地壳中普遍存在。
2.地壳中的矿物
矿物的概念 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在一定的地质条件下,结合成具有一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单质或化合物,就是矿物。 21 / 69
重要的造岩矿物 常见的有石英、长石、云母、方解石等,可供冶炼提取金属的矿物有赤铁矿、黄铜矿等。 各种矿物都有一定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例如石英是由硅和氧组成的透明或半透明的矿物,硬度较大,常呈柱状、锥状晶体;食盐是由氯和钠组成的,它是无矿物的化学成分和物色透明的四方颗粒。也有些矿物,化学成分相同,由于内部原子排列不相同,形成理性质 了性质完全不同的矿物,例如金刚石和石墨,化学成分都是碳,但两者的性质截钛相反:金刚石是最硬的透明的矿物,石墨则是非常软的不透明的矿物。 3.岩石和矿床
岩 石 矿 床 由一种矿物或几种矿物组成的集合体叫岩 在岩石形成的过程中,一些有用矿物在地壳或概念 石,例如花岗岩是由长石、石英、云母组成的,地表富集起来,达到工农业利用的要求,就是矿产。大理岩主要由方解石组成。 在一定地质作用下,矿产的富集地段,称为矿床。 ①岩浆岩,又称火成岩,可分为侵入岩和喷出岩,①内生矿床,主要由岩浆活动形成 前者如花岗岩,后者如玄武岩 分类 ②外生矿床,主要由外力作用形成 ②沉积岩,如砂岩、石灰岩等 ③变质岩,主要由变质作用形成 ③变质岩,如大理岩、石英岩等 4.物质组成和循环: 物质组成 地球内部的岩浆,经过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岩浆岩受流水、风、冰川、海浪等的侵蚀、搬运、堆积作用,形成沉积岩。同时,这些已生成的岩石,在一定温度和压力等作用下发生变质,形成变质岩。各类岩石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发生重熔再生作用,又成为新的岩浆。 物质循环
三.地壳运动
1.地质作用:地球上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壳的表面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称为地质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又可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类型 能量来源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来自地球的本身,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 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其次热量 是重力能 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和固结成岩作用 把高山削低,盆地填平,使地表趋向平坦 表现形式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地震等 对地表的 形成高山或盆地,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影响 内、外力 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是同时进行的,不过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点往往是某一种作用占优势。一般地作用之间说,内力作用对地壳的发展变化起着主导作用 的关系 2.地壳运动的类型:根据地壳运动的性质和方向,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两种: 类型 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 运动 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 组成地壳的岩层作垂直于地球表面的方向 22 / 69
方向 运动,即上升或下降运动 运动 使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常常形成巨大 使岩层表现为隆起或拗陷,从而引起地势的性质 的褶皱山系或张裂成海洋 高低起伏和海陆变迁
3.地质构造: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称为地质构造。地质构造是研究地壳运动的性质和方式的依据。常见的两种基本构造类型--褶皱和断层。
(1)褶皱: 成因 水平岩层受地壳水平运动产生的水平挤压力发生弯曲叫褶曲,一系列褶曲叫褶皱 ①岩层形态:一般是岩层向上拱起 基本背斜 ②岩层新老关系: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 形态 ③地形表现:一般情况下成为山岭,但不少背斜顶部因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 ①岩层形态:一般是岩层向下弯曲 基本②岩层新老关系:一般是岩层较新,两面岩层较老 向斜 形态 ③地形表现:一般成为谷地,但不少向斜槽部受到挤压,物质坚实,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2)断层: 成因 受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或张力,岩层发生断裂错开 ①岩层形态及特点:两条断层之间的岩块相对上升,两边岩块相对下降,上升的岩块地称地垒 垒 ②地形表现:相对上升的岩块常形成状山地,如我国的泰山、庐山 基本 ①岩层形态及特点:两条断层之间的岩块相对下降,两边岩块相对上升,相对下降的形态 地岩块称地堑 堑 ②地形表现:相对下降的岩块常形成狭长的凹陷地带,如东非大裂谷,我国渭河谷地和汾河谷地等 四.全球构造理论--板块构造学说
(1)大陆漂移说 年代和创立者 证据 1912年,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说。 大西洋两岸的地质构造、大陆形状、气候、古生物等的相似性。 ①二三亿年以前,地球上只有一块联合古陆,它的周围是一片广阔的海洋。 ②在地球自转所产生的离心力和天体引潮力的作用下,联合古陆开始分离。 ③较轻的硅铝层组成的陆块,像冰块浮在水面上一样,在较重的硅镁层上漂移,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逐渐形成了现在的海陆分布。 基本论点
(2)海底扩张说
年代 20世纪50年代 证据 ①海底岩石的年龄很轻,一般不超过2亿年。 23 / 69
②离海岭(大洋中脊)愈近,年龄愈轻,离海岭愈远,年龄愈老,并在海岭两侧呈对称分布。 海岭是新的大洋地壳诞生地。地幔物质从海岭顶部的巨大开裂处涌出,到达顶部冷却凝结,形成新的大基本洋地壳。以后,继续上升的岩浆,又把早先形成的大洋地壳,以每年几厘米的速度推向两边,使海底不内容 断更新和扩张,当扩张着的大洋地壳遇到大陆地壳时,便俯冲到大陆地壳之下的地幔中,逐渐熔化而消亡。
(3)板块构造学说
理论的产生 20世纪60年代后期,许多学者在接受了大陆漂移说关于大陆运动的观点、吸收了海底扩张说的基本论点、结合新的科学成果后,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 ①地球的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一些构造带(如海岭、海沟等)分割成许多单元,叫做板块。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 ②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运动之中。 ③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 ④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 基本论点 ①在板块张裂的地区,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 ②两个大陆板块相撞挤压的地区,常形成巨大的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就是亚欧板块和印度板块碰撞形成的。 板块构造学说③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相撞时,大洋板块因密度较大,位置较低,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这里的应用 往往形成海沟;大陆板块受挤上拱,隆起形成岛弧和海岸山脉,如太平洋西部边缘的深海沟和岛弧链,就是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相撞形成的;南、北美洲的科迪勒拉山系是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相撞形成的。 ④板块与板块之间的接触带是火山、地震、地热的活动地带。
五.地球内能的释放 1.地热
(1)地热资源及其分布:地热通过热传导从深处向地表扩散,叫做地热流。分散的地热在一定的地质条件下富集起来,就成为可利用的地热资源,主要形式有地下热水或蒸汽、温泉、间歇泉、沸泉和热水湖等。地热资源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带。 (2)地热能的利用:地热是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清洁的能源,目前人类对地热的利用主要是开采地下热水用于采暖、育种、温泉、发电等方面。冰岛是一个广泛利用地热的国家,全国有70%以上的人口利用地热采暖,首都雷克雅末克全部利用地热采暖,有\无烟城市\之称。我国地热资源丰富,70年代以来,我国在广东、河北、西藏等地已经建成了若干小型地热发电治。
2.火山 活火山 火山死火山 分类 休眠火山 火山世界 的分我国 布 在人类历史时期还经常作周期性喷发的火山。 在人类历史以前喷发过,迄今为止没有重新喷发过的火山。 长期熄灭的火山,有时又突然喷发。 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地中海和东非的火山带以及大西洋海底的火山带。 目前已发现火山有600座,其中绝大多数是死火山(如山西大同附近的死火山群);有少数火山处于休眠状态(如长白山、黑龙江省的五大连池);只有少数火山近代有活动 24 / 69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