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全国通用)2020版高考化学二轮复习专题培优“7+1”小卷练15(含解析)
“7+1”小卷练15
1.化学与生活、生产息息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聚氯乙烯塑料可用来制造包装材料,如食品保鲜膜、农用薄膜等 B.煤是复杂的混合物,其中含有苯、甲苯、二甲苯等重要化工原料 C.从牛奶中提取酪素,可用来制造食品和塑料
D.向海水中通入氯气,并通过加萃取剂等操作,便可获得大量溴单质 答案 C
解析 聚氯乙烯塑料有毒,不可制造食品保鲜膜,A错误;煤干馏后得到的煤焦油中含有苯、甲苯、二甲苯等化工原料,而煤中没有,B错误;海水中溴的总量虽然很大,但由于其含量太低,所以必须对海水浓缩富集,然后再用氯气氧化、萃取剂萃取,D错误。
2.下列有关氯元素及其化合物的表示正确的是( ) A.质子数为17、中子数为20的氯原子:17Cl
20
B.氯离子(Cl)的结构示意图:C.氯分子的电子式:ClCl D.氯乙烯分子的结构简式:H3C—CH2Cl 答案 C
··············
-
解析 A项,元素符号的左上角应为质量数,该氯原子应表示为17Cl;B项,Cl的结构示
37-
意图为( )
;D项,氯乙烯分子的结构简式为CH2===CHCl。
3.茉莉醛具有浓郁的茉莉花香,其结构简式如图所示。关于茉莉醛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在加热和催化剂作用下,能被氢气还原 B.能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 C.在一定条件下能与溴发生取代反应 D.不能与溴化氢发生加成反应 答案 D
解析 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苯环、醛基,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被还原,A正确;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醛基等,能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B正确;含有苯
环、烃基,在一定条件下能与溴发生取代反应,C正确;含有碳碳双键,能与溴化氢发生加成反应,D错误。
4.下列操作、现象和结论都正确的是( ) 选项 A B C D 操作 旋转旋塞,放出分液漏斗中少量液体到试管中,再向试管中加入蒸馏水,振荡 向某红色溶液中通入一定量的SO2 向乙酸乙酯样品中加入小颗粒钠 向葡萄糖溶液中加入银氨溶液,水浴加热 答案 D 解析 选项A,该实验现象说明分液漏斗中的下层液体与水互溶,不正确;选项B,红色溶液可能是品红溶液,也可能是碱和酚酞的混合溶液,若红色溶液为品红溶液,则SO2表现漂白性,若红色溶液为碱和酚酞的混合溶液,则SO2表现酸性氧化物的性质,不正确;选项C,乙酸乙酯中可能混有乙醇、乙酸,乙醇、乙酸都能与钠反应产生H2,不正确;选项D,银镜反应中银元素化合价降低,葡萄糖中碳元素化合价升高,葡萄糖表现还原性,正确。
5.a、b、c、d为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主族元素,其中b、c的单质在化学反应中只能作还原剂,a、d同主族且二者均可形成常温常压下为气态的氢化物,下列说法一定正确的是( )
A.a、b的氢化物的化学键类型相同 B.简单离子半径:b>c C.a、d的最高化合价一定相同
D.b、c、d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两两间能发生反应 答案 B
解析 b、c的单质在化学反应中只能作还原剂,b、c只能为金属,a、d同主族且二者均可形成常温常压下为气态的氢化物,a、d均为非金属,可分别为氟、氯或氮、磷或碳、硅。金属的氢化物存在离子键,非金属的氢化物存在共价键,A错误;a为碳、氮或氟,则b、c只能为第三周期的钠、镁或铝,且c的核电荷数大于b,因为钠离子、镁离子、铝离子是核外电子排布相同的离子,核电荷数越大,离子半径越小,因此简单离子半径:b>c,B正确;若a为氟,氟元素没有正价,氯元素最高价为+7价,两种元素最低价均为-1价,C错误;若b、c分别为钠和镁,则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分别为氢氧化钠、氢氧化镁,氢氧化钠与氢氧化镁不反应,若b、c分别为镁和铝,氢氧化镁与氢氧化铝也不反应,D错误。
6.某小组为研究电化学原理,设计如图装置。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现象 分液漏斗中液体分层,试管中液体不分层 红色溶液变为无色 产生大量气泡 产生明亮的银镜 结论 分液漏斗上层液体与水互溶 SO2一定表现漂白性 乙酸乙酯中一定含乙酸 葡萄糖表现还原性
A.a和b不连接时,铁片上会有金属铜析出
B.a和b用导线连接时,铜片上发生的反应为Cu+2e===Cu C.无论a和b是否连接,铁片均会溶解,溶液由蓝色逐渐变成浅绿色 D.a和b分别连接直流电源的正、负极,电压足够大时,Cu向铜电极移动 答案 D
解析 a和b不连接时,发生置换反应,A正确;a和b连接时,形成原电池,铜片作正极,溶液中Cu先放电,B正确;无论a、b是否连接,都发生反应Fe+Cu===Fe+Cu,溶液由蓝色逐渐变成浅绿色,C正确;a和b分别连接直流电源的正、负极,a作阳极,铜片失去电子形成Cu,Cu向铁电极移动,D错误。
7.室温下,将0.1 mol·L的盐酸滴入20.00 mL、0.10 mol·L氨水中,溶液的pH和pOH随加入盐酸的体积变化曲线如图所示。已知pOH=-lg c(OH)。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1
-1
2+
2+
2+
2+
2+
2+
2+
-
A.Q点消耗盐酸的体积为20.00 mL B.N点所示溶液中c(NH4)>c(Cl)
C.M点所示溶液中c(NH4)+c(NH3·H2O)=c(Cl) D.曲线上任意一点所示溶液中都存在:pH+pOH=14 答案 D
解析 Q点时,pH=pOH,所示溶液呈中性,则加入的盐酸的体积小于20.00 mL,A错误;N点所示溶液呈酸性,根据电荷守恒,可知c(NH4)
8.[化学——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
前四周期元素A、B、C、D、E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A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只有一种运动状态;基态B原子s能级的电子总数比p能级的多1;基态C原子和基态E原子中成对电子数
+
-+
-
+
-
+
-
均是未成对电子数的3倍;D形成简单离子的半径在同周期元素形成的简单离子中最小。回答下列问题:
(1)元素A、B、C中,电负性最大的是________(填元素符号,下同),元素B、C、D第一电离能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___。
(2)与同族其他元素X形成的XA3相比,BA3易液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BA3
分子中键角________109°28′(填“>”“<”或“=”),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BC3中B原子轨道的杂化类型为________,BC3的立体构型为____________。 (4)基态E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为____________;C、E形成的化合物EC5(其中E的化合价为+6)中σ键与π键数目之比为________。
-
-
(5)化合物DB是人工合成的半导体材料,它的晶胞结构与金刚石(晶胞结构如图所示)相似。若DB的晶胞参数为a pm,则晶体的密度为________g·cm(用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
答案 (1)O N>O>Al
(2)NH3分子间存在氢键 < 孤电子对对成键电子对的排斥作用强于成键电子对之间的排斥作用
(3)sp 平面三角形
(4)1s2s2p3s3p3d4s(或[Ar]3d4s) 7∶1 (5)
164
32
2
6
2
6
5
1
5
1
2
-3
aNA
×10
30
解析 前四周期元素A、B、C、D、E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A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只有一种运动状态,A为H元素;基态B原子s能级的电子总数比p能级的多1,核外电子排布为1s2s2p,为N元素;基态C原子和基态E原子中成对电子数均是未成对电子数的3倍,核外电子排布为1s2s2p、1s2s2p3s3p3d4s,则C为O元素,E为Cr元素;D形成简单离子的半径在同周期元素形成的简单离子中最小,则D为该周期中原子序数最大的金属元素,因此D为Al元素。
(1)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电负性越大,元素H、N、O中,电负性最大的是O元素;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呈增大趋势,但第ⅡA族、第ⅤA族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大于相邻元素,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的第一电离能逐渐减小,元素N、O、Al的第一电离能由大到小的顺序为N>O>Al。
(2)NH3分子间存在氢键,导致氨气易液化;NH3中中心原子N的价层电子对数为4,孤电子对数为1,其VSEPR模型为四面体构型,NH3分子中N原子采用sp杂化,为三角锥结构,孤电子对对成键电子对的排斥作用强于成键电子对之间的排斥作用,使得氨气分子中键角小于109°28′。
3
2
2
4
2
2
6
2
6
5
1
2
2
3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