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绘画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

绘画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7/3 18:26:08

初中绘画在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

迎河中学 蔡士阔

课程标准重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把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为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反映了课程标准新的导向,这也集中体现了语文教育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标准》的“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那么在教学中国文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汉语言文字的特征,用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联想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强调整体把握。具体到对古诗词的教学上,教师可以另辟巧径,从文本(诗词)出发去创设场景,挖掘诗词中的场景(亦即图画),诗中有画,为学生提供一个想象和理解的平台,以画解诗,从而体现语文教学任务在师生的“对话”中来完成,最终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对传统文化的兴趣。笔者就绘画在古诗词教学中运用的问题做了一番探讨。

一、苏轼在欣赏完前代“诗佛”王维的诗画后,发出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赞叹。诚然,“诗中有画”是王诗最大的特点,但这并不以王维为滥觞,也不以王维为终结。这种特点几乎囊括了所有的写景抒情的古诗词。

古代文人墨客历来就有画中题诗或依据前人之诗来作画的风气。从创作上看,古诗词有相当一部分是作者置身于某种场景画面并受之感染而写下来以抒发即时之感的。曹操《观沧海》而发出“天下一统”的雄心壮志;杜甫登泰山叹“岱宗夫如何”(《望岳》);王维出使塞外望着无垠的大漠而写下《使至塞上》;岑参风雪吟留别,高唱《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等。这些诗中,无不蕴涵着一幅幅或绚丽多姿或气吞山河或意境开阔的画面。

诗歌中客观描绘的画面,之所以能从作者的笔下浮现出来,那是因为它们能与诗人即时的主观情感达到某种程度上的和谐统一。从审美的角度上来看,客观存在反映到人的意识上来,它的画面自然而然就带有主观性。正如王国维所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1]

反过来说,诗人寓于诗词中的“我之色彩”(情感),在一般情况下,都可以通过画面的再现来解读。以“画”走进“人”,从而达到与诗人共鸣的效果。

而作为绘画,本身又具有比文字更优越的特点。绘画直观、简洁、明了,营造意境,耐人寻味。对于学生特别是初中生来说,积累不够,内化的东西少,他们看图画比读文字更容易接受、理解。对教师解诗也能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

二、在古诗词的教学中,针对中学生特别是初中生的水平,我们强调直观感觉。只有先领略图景的内容,才能对诗境作进一步的开拓,以至对诗人的思想感情进行整体的把握,由表及里,由浅入深。 在教学中,考虑到教师手上有无现成绘画图片资料等实际条件,以及诗词的意境审美的难易程度,我们可以根据实际,在绘画辅助教学中分为三种教学方法:图片显示法、简笔勾勒法和口头描述法。教授者可以根据实际选择运用。

1、图片显示法。在我们日益普及的多媒体教学中,经常要用到图片,对古诗词的教学,也最适合应用。这就要求教学者要收集相关的相片、图片资料等,如岳阳楼、太白楼现存景致的相片,《渊明醉归图轴》、《寒江独钓》等能找到的绘图,或者教师根据教学实际所设计出的绘画、图案,将其扫描进电脑,通过屏幕显示来辅助教学。授课者通过对其中的景致的分析,画面人物的举止特点,绘画中的色彩、线条、景物的搭配等加以指点,来引导学生透过显像解读诗词中的思想内涵。

2、简笔勾勒法。古诗词中,每个字词无不是经过千锤百炼、精雕细琢而成,诗句的凝练就决定了其中的画面的简练而又意味深远,这也正好符合中国山水画的特点。这种随意几笔,就能勾勒出能体现诗境的图画来的方法,我们姑且称之为简笔勾勒法。教师在解诗时(如画工有一定基础的尤佳),随手用粉笔在黑板上拈点画线,这边一小屋,门前一小溪,此处一田,那处一树,群山一隅,就是一幅山水田园风光图;长长一笔画过去,就是连绵起伏的山,近处一处高崖,崖上一人面向周围眺望,不就是一幅俯视锦绣江山图吗?(杜甫《望岳》)

比如在对王安石诗《书湖阴先生壁》的教学中,笔者就按照诗中所描述的景致,用粉笔在黑板上勾勒:一茅屋;屋前一院子,用篱笆围住;院内画两横线加几笔涂画,是为花木成畦;屋旁田一块;画一条线,将屋和田半绕,是为一水护田也;茅屋开两扇门,对面为连绵起伏的青山。茅屋,花木,水,田,青山,就是一幅令诗人无限向往的隐士山居图。在教学中收到了很好效果。

3、口头描述法。在一些条件所限,画面过多,或者难以用现成画面去解读诗词的时候,我们可以不用任何辅助,一本书一张嘴就可以完成一幅幅的气壮山河或者宁静淡薄的图画,那就是口头描述法。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用到口头描述,引导学生对绘画图景进行再造性想象,创设情景,置身于此时此境去感受,再加以评述,可以完成一首诗词的教学任务,生动而又不至于单调、枯燥无物。这跟课程标准语文“重感悟”是一致的。比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其中的意境,仅有一幅图画是不够的。除了诗中展现的大漠漫天飞雪,遍地银妆的壮丽图景外,还应有旗下送客与归客的对饮图,诗人风雪中驻足,远望朋友归京远去,留下串串马蹄印的惆怅图。通过这些画面的转换,表现出时空变更的动态画面效果,才能更好地使学生从中感受到古时边疆建功的艰苦,诗人的豪放,乃至和漫天大雪对照而体现出的诗人因朋友离去而产生的无限惆怅。这些效果是也只有通过描述画面才能做到,才能做得这么好。王维的《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个“直”,一个“圆”的画面,也只有通过引导学生置身于描述的大漠风光中才能感悟到的。否则可能就会变得无从理解了。还有苏轼的《浣溪沙》里所表现的三幅山水图,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里的九个画面,都很适合用口头描述的方式去辅助教学。诸如此类,就不再一一举例。

三、在当前的教育新形势下,多媒体技术的介入,使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呈现了新的状态,教学内容的集约化、综合化,教学方式的直观化、灵活化、交互化,越来越成为课堂教学的追求。这就使得多媒体在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愈来愈依赖于图画。语文教育除了注重

理解和欣赏,《语文课程标准》更提出了“感受性阅读”[2]的口号。“感受性”在我们的古诗词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中国古典诗歌的最大特点就是情景交融,也可以说是心与物之交融。山川万物既非孤独化的‘物’,心灵世界亦非隔绝的‘心’,两者的沟通需要联想,更需要感悟。”[3] 但是我们在对古诗词的感受上却存在着较大的难题,一首诗词里的景象是什么,描述了什么形象,创设了什么意象,抒发作者的什么情感,如果光从诗歌本身去理解的话,学生的水平有限,理解的肯定是不同,甚至会走入歧途。这就要求我们教授者有必要找出一个切入点,而这个切入点又能比较容易地帮助学生入手去感受,这就是诗中的“画”。我们就以“画”为基础,引导学生围绕这“画”去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去感悟其中的深层意味。这就使得绘画在古诗词的辅助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而且也是非常必要,可以说是不可分割的。

教师在进行古诗词的绘画辅助教学过程中,可以依据实际和个人的需要而有所选择,可以是选其中的一种,也可以是多种方法综合运用,不必拘泥。总之,无论教学者采取何种方式方法,都必须从教学实际出发,能让学生理解,学到知识,以达到教书育人为最终目的。

搜索更多关于: 绘画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 的文档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初中绘画在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 迎河中学 蔡士阔 课程标准重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把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为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反映了课程标准新的导向,这也集中体现了语文教育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标准》的“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那么在教学中国文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汉语言文字的特征,用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联想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强调整体把握。具体到对古诗词的教学上,教师可以另辟巧径,从文本(诗词)出发去创设场景,挖掘诗词中的场景(亦即图画),诗中有画,为学生提供一个想象和理解的平台,以画解诗,从而体现语文教学任务在师生的“对话”中来完成,最终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对传统文化的兴趣。笔者就绘画在古诗词教学中运用的问题做了一番探讨。 一、苏轼在欣赏完前代“诗佛”王维的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