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010届高三政治题型专项训练(引文类)
2010届高三政治题型专项训练
引文类 一、方法简介
Ⅰ命题特点
名言警句、诗文材料题的题干一般设置为名言、成语典故、诗词文论等。所选素材包含了一个或多个政治方面的原理,多个哲学道理。在命题形式上多用“体现”、“说明”、“揭示”等词语连接。题肢则是从政治理论角度设置。选择题的特点决定了命题者不仅要设置正确反映题干的题肢,还要设置不反映题干的题肢。不反映题干的题肢也不是随心所欲设置的,而是从易混、易错的角度设置,来考查考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Ⅱ解题方法
1、读懂并翻译材料。解名言警句、诗文材料题要求考生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把材料翻译成白话文。翻译古文不是为了获取语文知识,而是为了进一步弄懂原文的意思,从而为概括材料的中心意思及将其与政治原理联系起来分析奠定基础。
2、概括材料的中心意思,并与政治上的相关原理联系起来思考(对政治上的相关原理要熟练理解和把握)。概括材料的中心意思是解古文材料题的重要环节。只有弄清材料的中心意思,才有可能将其与该材料相关的政治道理联系起来分析。概括出材料的中心意思后,应把材料的中心意思与题肢中的政治观点联系起来思考,然后确定符合题意的选项。
二、典例分析
【例1】孔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这段话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①认识是变化发展的 ②认识应当和实践相结合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④评价人既要听其言更要观其行
A.①②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翻译:过去我看人,听了他们的言辞就相信了他们的行动;现在我看人,不仅听他们的言辞,也观察他们的行动。
概括中心意思:这段话说明,在怎样认识一个人的问题上,我现在的认识态度和过去相比有很大的不同。
分析:古代教育家孔子在教育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提出身体力行的要求。从孔子对一个人认识的前后两种态度的变化,说明认识是变化发展的,故选①。“听其言而观其行”强调认识应当和实践相结合,也体现了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所以②、③符合题意。④的说法重复题干意思,不是哲学道理,故不选。所以,答案是C。
【例2】我国古代教育家颜之推在《慕贤》中指出:“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看,上述论断( ) ①说明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具有差异性 ②肯定了外因对事物变化发展的作用 ③肯定了事物处于普遍联系之中 ④否定了内因在事物变化发展中的作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翻译:和善良的人居住在一起,就好像进入芝兰生长的环境中,时间长了自己也就充满了芳香;和坏人居住在一起,就好像进入卖咸鱼的地方,时间长了自己也就臭了。
概括中心意思:这段话说明,周围的环境对一个人的健康成长有重要影响。
分析:这是一道以古文材料为命题切入点而设置的辨析选择题。①不属唯物辩证法的道理,也不符合材料含义的要求。材料强调了周围环境对人的影响,故②、③符合题意。材料夸大了外因,否定了内因,因而④符合题意。所以选B。 【例3】《孙子兵法》曰:“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这句话蕴涵的哲理是 ( ) A.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是统一的 B.两点论和重点论是统一的 C.量变和质变是辩证统一的 D.矛盾双方是对立统一的 【解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处处防备,就处处兵力薄弱。这句话蕴含的哲学道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寡与众是矛盾的双方,在\处处防备\和\迫使敌人分兵防我\的条件下,寡与众的位置可以相互转化。故选D项。 【例4】(2009江苏启东中学月考,27)“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
1
处,时时闻说有沉沦。”这首唐诗所包含的哲学道理主要是 ( ) A.矛盾具有同一性 B.矛盾具有斗争性C.矛盾具有普遍性 D.矛盾具有特殊性 【解析】选A做题时尽量弄懂古诗词的寓意。本题的寓意是,越是在石头遍布危险的小河上行船,由于人谨慎反而能平安无事,而越是在一帆风顺的河流上行船,反而经常发生翻船事故。这体现了矛盾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
【例5】杜荀鹤诗云:“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这首诗说明的哲理是w.w.w.k.s.5.u.c.o.m A.新事物的成长过程中,初期总是不能被人们接受 B.事物的发展总是经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 C.对有发展前途的人才要及早给予重视和培养,使之早日成才 D.意识对事物的发展具有反作用 【解析】这首诗通过对小松不气馁,继续向上生长的描述,说明了有因必有果,在积累“因”的过程中,“果”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只是由于一时机缘未到,“果”尚未被人发觉而已。解答本题关键是要读懂诗的意思,联系所学的哲学原理进行分析,B项符合题意
[例题6] (2007年江苏政治卷第9题)赫拉克利特说,世界是—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 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它包含的哲学道理有 ( ) ①世界是物质的 ②物质是运动的 ③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④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 本题着重考查朴素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世界是永恒的活火”这一命题从立场上看属于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在一定分寸上燃烧,在一定分寸上熄灭”充分体现了世界的运动变化有其自身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题旨并未揭示人们可以认识“活火”燃烧和熄灭的分寸,应排除④。
[例题7] (2007年广东政治卷第26题)歌德的一首小诗:“少年,我爱你的美貌;壮年,我爱你的言谈;老年,我爱你的德行。”这首诗蕴涵的哲理是 A.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 B.事物矛盾的两个方面各有特点 C.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统一的 D.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特点 [解析]本题借助歌德的诗歌,考查学生对矛盾的特殊性的理解。题中所示人在不同阶段的美好事物,体现了矛盾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特点的道理,D符合题意。A、B、C虽然表述正确,但不符合题目要求。
[例题8] (2008年全国文综Ⅱ卷第33题)恩格斯说:“国家无非是一个阶级镇压另一个阶 级的机器,这一点即使在民主共和制下,也丝毫不比在君主制下差。”这句话的要义是 A.民主共和制和君主制在政体上没有本质区别 B.民主共和制与君主制在阶级属性上没有区别 C.任何一种类型的国家都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D.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国家的统治职能始终不会消亡 [解析]本题以名言为背景,考查国家的根本属性知识点,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国家具有阶级性,国家同时是一种历史现象,因此恩格斯的话侧重强调了国家的阶级性,C项符合题意。在当代民主共和制有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分,因此,民主共和制和君主制在政体上和阶级属性上是有区别的,A、B两项表述错误;国家的统治职能不是从来就要的,也不是永远存在的,D项表述错误。故选C项。 [例题9] (2008年海南政治卷第21题)中国的诗词歌赋、名言警句常常蕴含着丰富的哲理。 下列组合选项中,两者都蕴含量变引起质变哲理的是 ( ) A.干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B.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C.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D.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词蕴含的哲理的分析。“狂沙”经“千淘万漉”可得“金”,“金石”因不舍地锲刻而“可镂”,都体现了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体现了意识的能动作用,B不选;“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体现的是意识的差异性,C不选;“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体现的是坚持适度原则,D不选。只有A项两者都蕴含量变引起质变的哲理,故选A项。
2
(附)温总理答记者问引用的诗词或典故
释义与出处:
(一)“行百里者半九十” 在记者会开始时,温家宝说:“今后几年,道路依然不平坦,甚至充满荆棘。我们应该记住这样一条古训:行百里者半九十。不可有任何松懈、麻痹和动摇。”
[释义]走一百里路,走了九十里才算是一半。比喻做事愈接近成功愈困难,愈要认真对待。常用以勉励人做事要善始善终。 [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五》:“诗云:‘行百里者半九十。’此言末路之难也。” (二)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温家宝接着说:“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我将以此明志,做好今后三年的工作。”其中,“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释义]只要合乎我心中美好的理想,纵然死掉九回我也不会后悔。 [出处]屈原《离骚》。这部不朽作品尖锐地揭露了楚国腐朽官僚们的丑恶嘴脸,表达了他追求真理的精神和深挚的爱国主义感情。其中“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成为千古绝唱。 (三)“人或加讪,心无疵兮”
温家宝在回答美国《新闻周刊》记者提问时说:“中国有一句古语:‘人或加讪,心无疵兮’。但毕竟你还给了我一个澄清真相的机会,因此,我首先应该感谢你。” [释义]即使有人诽谤,我也问心无愧。 [出处]刘禹锡《子刘子自传》 (四)“兄弟虽有小忿,不废懿亲”
温家宝在回答台湾《联合报》记者提问时说:“我知道商签协议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但是正因为我们是兄弟,‘兄弟虽有小忿,不废懿亲’,问题总是可以解决的。” [释义]即使有些小矛盾,仍然是至亲的亲人。 [出处]《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富辰曰:如是则兄弟虽有小忿,不废懿亲”。 (五)“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温家宝在回答中美关系的提问时说,“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我们应该从这样的高度来把握两国关系。奥巴马总统入主白宫以后,中美关系有个良好的开端。
[释义]不怕会有浮云遮住了远望的视线,因为人已站在最高层的地方,乍听起来,是在谈论观赏风光的体会;可一寻味,便会从中领悟到一条人生哲理: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不也是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吗? [出处]王安石《登飞来峰》: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六)“时进则进,时退则退,动静不失其时” 温家宝在回答经济政策相关问题时说,要密切关注今年国内外经济形势的走向,因时而动,就是说时进则进,时退则退,动静不失其时。这需要十分谨慎和灵活。
[释义]该静止的时候,必须要静止;该行动的时候,必须要行动。不论是静止,还是行动,都要掌握好时机。 [出处]《彖传》。《彖传》为“易”中的一部分,是解释六十四卦卦辞的。原文为:“艮,止也。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艮其止,止其所也。上下敌应,不相与也。是以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也。”
创新练习:
1、在记者会开始时,温家宝总理说:“今后几年,道路依然不平坦,甚至充满荆棘。我们应该记住这样一条古训:行百里者半九十。不可有任何松懈、麻痹和动摇。”这说明
A.任何事物都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B.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
C.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D.实践是认识来源和发展的基础 2、温家宝总理说:“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我将以此明志,做好今后三年的工作。”其中,“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强调的是
A.物质世界是人的精神世界的外化和表现 B.理想信念是人脑对客观世界正确反映 C.理想信念可以独立于客观世界之外
3
D.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
3、温家宝总理在回答美国《新闻周刊》记者提问时说:“中国有一句古语:‘人或加讪,心无疵兮’。”“即使有人诽谤,我也问心无愧”说明 A.认识是实践发展的动力
B.真理与谬误是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
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4、《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富辰曰:如是则兄弟虽有小忿,不废懿亲”。“即使有些小矛盾,仍然是至亲的亲人”告诉我们
①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②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
③意识是对客观事物的真实反映 ④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接现实性改造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③④ 5、温家宝在回答中美关系的提问时说,“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我们应该从这样的高度来把握中美两国关系。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①共同的国家利益是国家间合作的基础 ②美国的一系列活动已经严重威胁到中美两国的国家利益 ③中美两国之间已经没有利益冲突和分歧 ④正确处理中美关系有利于维护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 A.①②③ B.①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6、温家宝总理对中美关系的长远把握,说明
①我国的国家利益是中美两国合作的基础 ②我国积极加强与第三世界的团结与合作 ③求和平促发展谋合作是当今时代的潮流 ④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 D.①②③④ 温家宝在回答经济政策相关问题时说,要密切关注今年国内外经济形势的走向,因时而动,就是说时进则进,时退则退,动静不失其时。这需要十分谨慎和灵活。回答7-9题: 7、该静止的时候,必须要静止;该行动的时候,必须要行动。这体现的哲理是
①坚持对立统一 ②从变化的实际出发 ③坚持分析与综合 ④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8、不论是静止,还是行动,都要掌握好时机。从哲学上看,体现了
A.联系是可以创造的 B.全面的、一分为二的观点
C.要果断抓住时机,促成质变 D.质变高于量变
9、要密切关注今年国内外经济形势的走向。这是基于 ①市场经济的自发性 ②市场经济的盲目性 ③市场经济的滞后性 ④市场经济的法制性 A.①②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0、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旁征博引与中外记者见面并回答记者提问,得到了全国老百姓的高度赞扬,说明
A.我国政府是我国国家权力机关,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B.我国政府是人民意旨执行者和利益捍卫者
C.我国政府直接参与企业生产、市场监管、经济调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D.我国政府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执政理念
4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