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全国省级联考word】【衡水金卷】2018年普通高校招生全国I卷调研卷高三文综(二)历史试题
[高中历史]
绪论:许多同学头疼历史,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历史需要大量的记忆。的确如此,学好历史的基础就是记忆。人的智力系统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等等。其中,记忆力是基础,思维力是核心。法国著名思想家伏尔泰曾经说过:“人如果没有记忆力,就无法联想和发明创造。”日本记忆学家高木重郎认为:“记忆力是效率的别名……是发展创造性的基础。”记忆的东西越多,观察就越敏捷,思维推理就越缜密,判断就越准确,就越富有创造力。因此,发展记忆力是和发展其他智力因素相辅相成的,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和纽带。
对于历史学科的记忆来说,有以下一些具体的方法: (1) 顺序记忆法:按照事件本身的发展的顺序依次记忆。
(2) 特征记忆法:对于内容相似的知识,通过细致地观察和全面地比较后,找出所要记忆内容中特别容易记住的特征。
(3) 规律记忆法:在学习过程中,寻找具有规律性的东西加以记忆。
(4) 隔年记忆法:将发生时间具有某种特定规律的历史事件放在一起,加以记忆。 (5) 重复记忆法:通过反复阅读来巩固记忆。
(6) 回忆记忆法:将学过的内容,经常地、及时地尝试回忆,在回忆过程中加强记忆。
(7) 谐音记忆法:将要记的东西,变成读音相同或相近的词、词组、短语或杜撰的句子,使之便于记忆。 (8) 形象记忆法:对于较抽象的内容,可用图、表等形象地描绘出来。
(9) 讨论记忆法:在学习过程中有不够理解的地方,不妨先按照自己的意见与同学讨论,在讨论就比较容易记住。
(10)口诀记忆法:将记忆内容编写成口诀或歌谣,是一种变枯燥为趣味的记忆方法。 (11)词头记忆法:将要记忆材料的词头连成句子。
(12)练习记忆法:一些可以通过动手来记忆的内容可以自己亲自练习、检测、实验,增强记忆效果。 (13)联想记忆法:利用联想是促进记忆的有效方法之一。
(14)多种感官参与记忆法:多种感觉器官参与记忆活动,可大大提高记忆的水平。 (15)信息压缩记忆法:先记住大体轮廓,然后逐渐记住每一细节,由粗到细进行记忆。 (16)对比记忆法:在记忆相类似的事物时,可将两种事物进行对比,找出异同。 (17)归类记忆法:把要记忆的内容列出提纲,分门别类整理归纳,然后进行记忆。
(18)重点记忆法:记住整个内容中的公式、定理、结论、基本概念、重要句子等重点,作为记忆的“链条”来联系全部内容。
(19)理解记忆法:只有深刻理解了的知识才能牢固地记住它。
(20)推理记忆法:利用一事物引出接近的事物或引出有因果关系的事物来记忆。
(21)网络记忆法:如能把所学的各知识点连成线,组成面,编成网的话,那么各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也就清晰可见了。
最后, 需要提醒同学们的是:重复是记忆之母。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学者顾炎武,可以背诵14.7万字的十三经。据《先正读书诀》记载:“林亭(即顾炎武)十三经尽皆背诵。每年用3个月温故,余月用以知新。”我国当代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80多岁高龄还能熟练地背诵圆周率小数点后一百位以内的数。有人向他请教记忆诀窍,他的回答是:“重复!重复!再重复!”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记忆就是如此。
24.学者们认为春秋时期存在下列因素:群雄割据,战争频繁;国家掌控的商业奴隶极易逃亡;工商业内部分工
越来越细。这些因素的存在
A.导致了“工商食官”的瓦解 B.削弱了各诸侯国的战斗力
C.预示着社会面临严重灾难 D.加速了重农抑商政策出台
25.唐朝科举考试中,尚书省的考试通称“省试”或“礼部试”,其考生有两个来源,即生徒和乡贡。“生徒”是由京师
及州县学馆(官办学校)送往尚书省的应试者,“乡贡”是不由学馆而先经州县考试,及第后再送尚书省的应试者。由此可知,唐朝的科举考试
A.注重考试资格的公开性 B.承认民间生源的合法性 C.排除恩荫入仕的可能性 D.堵塞了门阀入仕的途径
26.宋高宗时,四川立限令典卖田宅者纳税印契,一次就征收到契税四百万贯,此时四川地价每亩为近四贯,官
府卖田定价为八贯到十贯(一般情况下税率10%计,土地价格取较高者每亩十贯)。这从侧面反映了 A.四川的小农经济开始瓦解 B.北宋租佃关系盛行 C.土地税成为政府主要收入 D.宋代政府不抑兼并
27.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黄宗羲在《留书·封建》篇指出,自秦以来中国政治“有乱无治”弊病的根源在于秦“废
封建之罪”,进而以“托古改制”的方式主张效法古代“封邦建国”的诸候自治制度,退而求其次,则应效仿唐初设置“方镇”以屏藩中央的制度。这实际上
A.属于主张倒退复古思想 B.是受西方思想影响的产物 C.暗含着分权制衡的思想 D.完全迥异于孔孟原始儒学 28.下表为1843 年前后中国进口关税税率的变动,这一现象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天朝体制的动摇和瓦解 B.手工棉纺织业逐渐破产 C.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 D.当时民众生活日益西化
29.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2月12日,清帝退位。这四个月
中,没有发生特别重大的战役,清廷就退出了历史舞台。这一状况说明 A.地方实力派全部背离清政府 B.列强在辛亥革命时期严守中立 C.清政府的统治根基早已松散 D.资产阶级革命派力量十分强大
30.政府指示银行对经济公社、合作社及手工业作坊,发放生产和经营贷款。同时利用贷款鼓励小商贩通过各
种渠道购进食盐、布匹、药品等急需物资和工业品。所得利润20%归商贩,80%归经济公社。这一做法
A.有利于打破国民党反动派的经济封锁 B.体现了政府在三大改造中的重要作用 C.说明社会主义建设应调动各方积极性 D.为国民经济的调整和恢复指明了方向
31.著名作家张贤亮说:“勇气,这是1980年代最可贵的东西。”他本人更是凭着勇气在这个被他形容为“不断突
破禁区”的时代爆发。他是中国1980年代作家群中第一个写饥饿、第一个写中学生早恋、第一个写城市改革的作家。材料反映的是
A.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的流行 B.改革开放让社会焕发出活力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影响文学 D.“左”倾错误的影响已经消失
32.雅典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民主制政体的根本原因是得益于雅典国力的强盛,但这一因果关系不能颠倒。材料
旨在说明古代雅典民主政治
A.以强盛的国力为基础 B.具有不容忽视的弊端 C.遵从了辩证唯物主义 D.推动了雅典走向强盛
33.下表为1750~1900年世界部分国家及区域工业生产发展占世界份额表,对该表所反映的问
题最为合理的解释是
A.欧美的崛起得益于两次工业革命 B.闭关锁国使工业发展丧失外驱力 C.半殖民地经济结构比例大多失衡 D.科学技术的创新推动生产力发展
34.勃列日涅夫执政初期,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勃列日涅夫与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和最高苏维埃主席波德戈尔
内三人,形成了被称为“三驾马车”的集体领导架构。苏共中央还通过决议,规定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和苏联部长会议主席职务“永远分离,不得兼任”。这表明苏联 A.有意摆脱高度集权的模式 B.改革实现法治化发展 C.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 D.共产党威信有所下降 35.
学者 竺培芬 观点 认为冷战是由美国酝酿和发动的,根源在于美国推行霸权主义,苏联只是被动的应战者,美国必须对冷战承担主要责任。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