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3份试卷合集】宜宾市2019-2020学年化学高一下期末联考模拟试题
高一(下)学期期末化学模拟试卷
一、单选题(本题包括20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石油分馏B.煤的液化C.蛋白质变性D.石油裂化 【答案】A
【解析】A项,石油分馏是指利用石油中含有的各物质的沸点不同而进行分离的方法,该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正确;B项,煤的液化是通过化学反应使煤变成液体燃料,是化学变化,故B错误;C项,蛋白质变性是指蛋白质在某些物理和化学因素作用下其特定的空间构象被改变,属于化学变化,故C错误;D项,石油裂化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将相对分子质量较大、沸点较高的烃断裂为相对分子质量较小、沸点较低的烃的过程,属于化学变化,故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化学变化是指在原子核不变的情况下,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注意平时积累一些常见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随着电子层数的增加,卤化物CX4分子间作用力逐渐增大,所以它们相应的熔沸点也逐渐升高 B.冰融化时,分子中H—O键发生断裂
C.由于H—O键比H—S键牢固,所以水的熔沸点比H2S高 D.在由分子所构成的物质中,分子间作用力越大,该物质越稳定 【答案】A
【解析】分析:考查影响物质熔沸点的因素。共价化合物熔沸点高低是由分子间作用力决定的。组成和结构相同的分子,相对分子质量越大,熔沸点越高。氢键的存在可以使分子间作用力增大,物质的熔沸点越高。
详解:A.分子晶体中,物质的熔沸点与其相对分子质量成正比,所以随着电子层数的增加,卤化物CX4分子间作用力逐渐增大,所以它们相应的熔沸点也逐渐升高,故A正确;B.冰融化时发生物理变化,只破坏氢键而不破坏化学键,故B错误;C.物质的熔沸点与化学键无关,水的熔沸点比H2S高因为水中存在氢键,故C错误;D.物质的稳定性与化学键有关,与分子间作用力无关,故D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
3.决定化学反应速率的本质因素是 A.浓度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决定化学反应速率的根本原因(内因)和外界因素分析判断。
B.压强
C.温度
D.反应物质的性质
【详解】
因决定化学反应速率的根本原因:反应物本身的性质,而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是影响因素,故选D。4.下列化工生产原理错误的是 A.电解熔融的NaCl来制取Na B.电解熔融的AlCl3来制取Al C.CO热还原Fe2O3制取Fe D.利用铝热反应原理:4Al+3MnO2【答案】B
【解析】分析:根据金属性强弱不同性质冶炼方法,活泼金属利用电解法,不活泼金属利用热分解法,一般金属利用还原剂还原,据此解答。
详解:A. 钠是活泼的金属,工业上电解熔融的NaCl来制取Na,A正确;
B. 铝是活泼的金属,工业上电解熔融的氧化铝来制取Al,熔融的AlCl3不导电,B错误; C. 铁是较活泼的金属,可以用CO热还原Fe2O3制取Fe,C正确;
D. 可以用铝热反应冶炼难溶的金属,即利用铝热反应原理冶炼Mn:4Al+3MnO2正确。 答案选B。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某物质在熔融态下能导电,则该物质中一定含有离子键 B.CaCl2中既有离子键又有共价键,所以CaCl2属于离子化合物 C.N2和CS2两种分子中,每个原子的最外层都具有8电子稳定结构
D.二氧化硅和干冰都是共价化合物,其溶于水的过程中均只需克服分子间作用力 【答案】C 【解析】 【详解】
A.物质在熔融态下能导电,可能为金属单质,不一定是离子化合物,因此不一定含离子键,故A错误; B.CaCl2晶体中只存在离子键,不存在共价键,故B错误;
C.氮气存在N≡N,且N原子上均有1对孤对电子,则N2每个原子的最外层都具有8电子稳定结构,CS2分子中C为+4价,原子最外层有4个电子,S为-2价,原子最外层有6个电子,C和S原子的最外层都具有8电子稳定结构,故C正确;
D.二氧化硅属于原子晶体,不溶于水,故D错误; 答案选C。 【点睛】
3Mn+2Al2O3,D
3Mn+2 Al2O3
本题的易错点为C,一般而言,在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的绝对值+该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8,该元素的原子满足8电子结构。
6.设NA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数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常温常压下,1 mol氦气含有的核外电子数为4NA B.17g NH3所含的氢原子数为3NA
C.5.6 g铁与足量盐酸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0.3NA D.2L 1mol/LNa2SO4溶液中含有的Na+的数目是2NA 【答案】B 【解析】 【详解】
A. 氦气是一个He原子组成的单质,常温常压下,1 mol氦气含有的核外电子数为2NA,A错误; B. 17g NH3的物质的量是17g÷17g/mol=1mol,所含的氢原子数为3NA,B正确;
C. 5.6 g铁的物质的量是5.6g÷56g/mol=0.1mol,与足量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转移的电子数为0.2NA,C错误;
D. 2L1mol/LNa2SO4溶液中硫酸钠的物质的量是2mol,含有的Na+数目是4NA,D错误。 答案选B。
7.下列有关性质的大小关系符合元素周期律的是( ) A.金属性:Na>MgB.稳定性:NH3>H2O C.碱性:Al(OH)3>Mg(OH)2D.酸性:HNO3 【解析】A、同周期从左向右金属性减弱,因此Na的金属性强于铝,故A正确;B、非金属性越强,其氢化物越稳定,同周期从左向右非金属性增强,O的非金属性强于N,即H2O比NH3稳定,故B错误;C、金属性越强,其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越强,因此Mg(OH)2的碱性强于Al(OH)3,故C错误;D、非金属性越强,其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故HNO3的酸性强于H2CO3,故D错误。 8.在理论上可设计成原电池的化学反应是( ) A.C(s)+H2O(g)=CO(g)+H2(g) ΔH>0 B.Ba(OH)2·8H2O(s)+2NH4Cl(s)=BaCl2(aq)+2NH3+10H2O(l) ΔH>0 C.CH4(g)+2O2(g)→CO2(g)+2H2O(l) ΔH<0 D.Mg3N2(s)+6H2O(l)=3Mg(OH)2(s)+2NH3(g) ΔH<0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可设计成原电池的化学反应是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进行分析。 【详解】 A. C(s)+H2O(g)=CO(g)+H2(g) ΔH>0不能自发进行,所以不能设计成原电池的反应,故A不符合题意; B. Ba(OH)2·8H2O(s)+2NH4Cl(s)=BaCl2(aq)+2NH3+10H2O(l) ΔH>0是非氧化还原,所以不能设计成原电池的反应,故B不符合题意; C. CH4(g)+2O2(g)→CO2(g)+2H2O(l) ΔH<0可以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可以设计成原电池反应;故C正确; D. Mg3N2(s)+6H2O(l)=3Mg(OH)2(s)+2NH3(g) ΔH<0是非氧化还原,所以不能设计成原电池的反应,故D不符合题意; 所以本题答案:C。 【点睛】 依据原电池构成原理进行判断。构成原电池的原理是能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 9.在1.0 L恒容密闭容器中放入0.10 mol X,在一定温度下发生反应:X(g) Y(g)+Z(g) ΔH<0,容器 内气体总压强p随反应时间t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 A.该温度下此反应的平衡常数K=3.2 B.从反应开始到t1时的平均反应速率v(X)=0.2/t1 mol·L-1·min-1 C.欲提高平衡体系中Y的百分含量,可加入一定量的X D.其他条件不变,再充入0.1 mol气体X,平衡正向移动,X的转化率减少 【答案】D 【解析】 【分析】 X(g) Y(g)+Z(g) 开始 0.1 0 0 变化 b b b t1min末 0.1-b b b 根据压强比等于物质的量比, X(g) Y(g)+Z(g) 0.1-b?b?b0.7? ,b=0.04; 0.10.5开始 0.1 0 0 转化 a a a 平衡 0.1-a a a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