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二(人教版)历史选修三课时同步导学案:3.3 走向世界大战
C.①②④ 答案 D
D.②③④
解析 英法之所以纵容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其根本目的是要牺牲局部利益,维护既得利益,并不是因为德意的侵略行为未触及英法的利益。因此,带①的选项都是不正确的。
2.西班牙内战时,英法与美国实行的“不干涉”政策和“中立”政策实际上是纵容侵略政策。这主要是因为他们( )
A.客观上限制了苏联对西班牙共和国政府进行援助 B.直接支持佛朗哥叛军 C.直接支持德意公开干涉西班牙
D.客观上限制了西班牙共和国取得武器援助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不干涉”与“中立”的含义。该政策是指不向交战双方提供武器援助。而当时力量对比上法西斯力量占上风,且法西斯力量可以从德意获得武器援助,故实际上起到了纵容侵略的作用,客观上限制了西班牙共和国从英法美获得武器援助,故选D。 3.如果对下列两幕场景产生的影响进行研究,其主题应当是( )
图一 英、法、德、意签署图二 《苏德互不侵
《慕尼黑协定》 犯条约》签订 A.纵容侵略,危害和平 C.伸张正义,惩治邪恶 答案 A
解析 慕尼黑会议是英、法两国推行绥靖政策的顶峰,苏、德签订互不侵犯条约使德国免除了两线作战的后顾之忧。
4.1939年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后,英国首相张伯伦对希特勒的行动提出疑问:“这是老的冒险行动的终结呢,还是新的冒险行动的开端?……这是武力征服世界计划中的一个步骤吗?”这段材料( )
A.表明张伯伦的思想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第9页/共11页
B.遏制战争,共谋发展 D.铸剑为犁,稳定经济
B.说明英国放弃了绥靖政策 C.反映出英德矛盾趋于激化
D.表明张伯伦仍然顽固坚持绥靖政策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了英国的绥靖政策,在德国闪击波兰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英国对德政策是坚持绥靖政策。
5.《慕尼黑协定》后张伯伦和达拉第被热情的群众欢呼为和平的使者。罗斯福总统也向张伯伦道贺,对他说:“做得好。”英联邦各国领袖更是喜形于色。加拿大总理写道:“容我向您转达加拿大人民热诚的贺意……我与僚属及政府,对您对人类的贡献表示无尽感佩。”二战前这种情况反映了( )
①以为妥协可以维护和平是当时人们的普遍心态 ②当时的欧美人士对希特勒的扩张野心尚未形成清醒认识 ③北美的政客希望通过战争拖垮欧洲 ④罗斯福、张伯伦和达拉第都是战争狂徒( ) A.①② C.②③ 答案 A
6.《慕尼黑协定》和《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共同点是( )
①纵容了法西斯侵略 ②带有大国强权政治色彩 ③使德国发动战争时避免两线作战 ④签约各国划分了势力范围 A.①③④ C.①② 答案 C
解析 《慕尼黑协定》的签订是英法两国绥靖政策的顶峰,《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体现了苏联避战自保,二者都纵容了法西斯侵略。《慕尼黑协定》的受害国并未出席会议,《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划定了苏德双方的势力范围,都带有大国强权政治色彩。③④仅适合《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排除③④,故选C。 [能力提升]
第10页/共11页
B.①②③ D.①②④
B.①②③ D.③④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张伯伦参加慕尼黑会议
材料二 慕尼黑协定规定:将苏台德地区和与奥地利接壤的南部地区割让给德国……附件规定:英法将保障捷克斯洛伐克新国界不受无端侵犯……
材料三 张伯伦回到伦敦,站在唐宁街10号的阳台上对群众说,他“把光荣的和平从德国带回到唐宁街了”,“这就是我们和平时代的和平”。——《国际关系史》 请回答:
(1)张伯伦参加慕尼黑会议的原因是什么?
(2)慕尼黑协定是英法等国推行什么政策的产物?在此之前,还有哪些事件能体现这一政策?
(3)材料二中的协定及附件后来是否得到改变?慕尼黑协定又称慕尼黑阴谋,这一阴谋主要指什么?
(4)张伯伦是否给英国和欧洲带来了和平?
答案 (1)伙同法国向捷克斯洛伐克施压,让其屈从于德国割占苏台德区的要求。 (2)绥靖政策。九一八事变后,由英法控制的国联对日本侵华给予迁就;对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没有对意军进行实质性的制裁;西班牙内战期间,英法“不干涉”,美国“中立”;对德国吞并奥地利,英法等国平静地接受这一事实。
(3)是。因1939年3月德国吞并整个捷克斯洛伐克,而英法等国并没有去保护捷克斯洛伐克新国界。祸水东引,推动德国进攻苏联。 (4)没有。因为希特勒不久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11页/共11页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