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农村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产业发展
农村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产业发展
http://news.china.com.cn/rollnews/2010-02/05/content_436837.htm 应当说,目前是关注农村文化体制改革和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最佳时机,原因有三:其一,城市文化体制改革任务或已完成或正在纵深发展,可以为农村文化体制改革提供比较丰富的借鉴经验;其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对农村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农村文化产业生机萌动,农村文化体制改革呼之欲出;其三,城市文化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尤其是在文化体制改革之后势必涉足农村文化市场,同时越来越多的农村文化从业人员也正在不断叩问城市文化消费市场,理顺农村文化体制是衔接城乡文化关系的必要前提。在这样的发展形势面前,应该适时地对农村文化体制改革和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进行新的认识和尝试。
双重景观:农村文化建设的艰难与农村文化产业生机萌动
我们看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不断加大文化建设的力度,农村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成绩是有目共睹的,特别是推进了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送书下乡工程等重点文化建设工程,此外,还投资加强了农村文化馆、图书馆的建设和出版物发行网点的建设。各地组织开展了各种农村文化活动,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总体上说来,农村文化建设还很艰难,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也很多:农村文化体制相对陈旧,以宣教功能为主的文化内容对农民的吸引力有限,农村群众的文化生活缺乏有效的组织和管理,群众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文化形式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利用;活动经费匮乏,文化设施落后,群众文化生活单调乏味;有些地方封建迷信等愚昧活动盛行,少数地方非法宗教活动抬头;一些农村文化经营者个体户所经营的文化活动品位不高,甚至有害,等等。另一方面,农村文化又显现出了一些新的萌芽与生机,各地农村纷纷开发利用当地独特的文化资源,抓住地方特色打造文化品牌,开始摸索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新路子。从全国范围来看,有些地方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的农村文化市场,不仅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农民参与进来,而且有些已经开始和城市文化产业队伍争夺市场。
理论合理性:农村文化产业可以先于物质产业发展
有人说文化产业在城市发展得都不一定尽如人意,农村发展文化产业更不具备条件,其实这是一种认识误区。从理论层面来看,马克思主义揭示的经济和文化发展不平衡规律,对我们理解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之间关系的复杂性有重要意义。19世纪50年代,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约翰?斯图亚特?穆勒和亚当?斯密等人在论述一切生产的一般条件时,认为物质生产能够直接引出文化生产,物质生产水平的高低也直接决定文化生产水平的高低,从而得出了文化生产和物质生产是按比例发展、绝对平衡的结论。1857年,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对此予以批驳,第一次揭示了文化发展和经济发展之间的不平衡规律。这个规律告诉我们,“在一定的经济规律支配下,文化和经济在发展中既有平衡,也有不平衡的时候;既有成比例,也有不成比例的时候;既在同一社会水平线的对称点上相应,又在历史长河中呈螺旋形的曲线交叉向前推进”。可见,在物质经济基础比较落后的农村,文化产业完全有可能先于物质产业而率先发展,没有必要等经济发展到很高程度才开始发展文化产业。
改革关键:协调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和农村文化产业
与文化事业具有文化属性和公益属性不同,文化产业具有文化属性和产业属性,这二重属性如果得到积极正确的发挥,都会对新农村建设产生非常好的作用。其中,文化属性对于建设和繁荣农村文化,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建设和谐农村、提高农村品位都具有重要意义;产业属性不仅可以增加农民收入,培育农村文化市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更能够弥补国家财力有限、农村文化事业经费不足的严峻现实。文化产业具有文化建设功能、发展经济功能、意识形态功能和教化功能等多种功能。这些功能可以使农村运用经济和市场的方式加快文化建设,让先进文化与和谐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把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结合起来。所以,农村文化产业是农村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出口与路径。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关键在于文化体制改革,而文化体制改革的关键在于协调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和农村文化产业。所以,我们应当对农村刚刚开始萌芽的文化产业加以关注和扶持,使它健康有序地发展壮大,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文化产业发展道路,让文化产业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现实对策:寻找发展的比较优势、鼓励民营文化经济、培育文化经济合作组织
当前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确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障碍,要加大农村文化体制改革力度,使农村文化产业真正得以较快发展,除了更新认识、明确思路外,还必须采取以下一些积极对策,克服发展中的困难和障碍。
第一,必须找到各地农村发展文化产业的比较优势和切入点。农村文化产业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是找到比较优势、找准切入点,将文化产业的优势和广大农村文化市场紧密结合起来。有了发挥比较优势的切入点,文化产业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就能够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从当前农村的实际情况来看,旅游、演艺、手工艺、培训、节庆等等,都是发展文化产业较好的切入点。近年来,我国农村地区在这方面已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一些农村旅游业已经有了品牌意识,开始实施特色文化品牌战略,推出了一批文化名镇、名村、名园。例如我们山西晋城皇城村是清康熙朝文渊阁大学士、《康熙字典》总阅官、曾辅佐康熙帝半个世纪之久的一代名相陈廷敬的故里,是中国北方最大的官宦巨宅。上世纪80、90年代,皇城村还是个贫穷落后的小山村,村民们的文化活动只有打扑克、搓麻将;90年代后期,他们开始设想修复相府开发旅游业,几次在首都师范大学开研讨会,多次邀请古建筑专家现场指导,把开小煤矿积累的3000多万元投入到修复皇城相府、开发旅游业的工程中。如今的皇城相府一改过去明珠蒙垢、破烂不堪的样子,四季山青水秀,村里也建起了三星级宾馆,还通过赞助资金、提供场景投资拍摄了 《康熙王朝》、《契丹英后》等20多部影视剧,成立了陈廷敬学术研究机构,编辑出版了《陈廷敬》、《乡间皇城》等20多部书籍,甚至重新印制了《康熙字典》。这样,这个偏远山村不仅把文化旅游产业搞得风生水起,使村子和村民们真正富了起来,而且将文化生态治理得井井有条,对当地文化事业发展贡献很大。
第二,应当鼓励农村民营经济积极投资文化产业。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面发展,由政府包办文化的局面事实上已被打破,逐步形成了国家、集体、个人一齐办文化的新格局。农村民营文化产业越办越多,在农村整个文化结构中所占比重逐渐加大,成为一支不容忽视的生力军。在这方面,有些地区农村搞得相当好,成功的例子全国各地都有,我们山西省内也有,应当将他们的经验加以介绍和推广。开发农村民营文化产业,应建立公开、透明、非歧视的农村文化市场准入机制和公平、公正、自由竞争的文化产业发展环境,进一步放开农
村文化市场。
第三,应当注重培养农村文化产业经纪人,培育农村文化产业经济合作组织。当前,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仍然是文化人才尤其是文化产业人才匮乏,无法满足农村文化工作的需求。应当统筹城乡文化人才开发,一方面应重视城市优秀文化人才的下乡,通过完善政策,积极引导城市文化人才向农村有序转移;另一方面要重视现有农村文化人才的培训,通过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各种类型培训班的方式,重点培养一批文化带头人,使之发挥农村文化生力军的作用。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离不开农村文化经纪人,他们作为“文化能人”能够带动农村文化的繁荣。农村文化经纪人不仅活跃了农村文化生活,而且也深入到国有剧团 “照顾不到”的领域。培育农村文化产业经济合作组织是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大事。没有规模就没有产业,没有合作就会限制发展。发展农村文化产业需要经济合作组织,以使农村文化产业上规模、上档次、出效益。当然,由于农村文化产业处于初期发展阶段,文化个体户的现象还比较多,这种情况会随着发展深入而得到改变。农村文化产业经济合作组织是新农村的新生事物,和其他经济合作组织应当有所不同,它除了要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外还要遵循文化发展规律。
改革总是存在各种风险的,文化产业的产业属性决定了它在繁荣文化的同时也必定带有逐利性特点,如果疏于管理必然会带来一些负面效应。这是我们在尝试农村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农村文化产业过程中应当时刻警觉的。政府文化部门应当把农村文化产业尤其是民营文化产业纳入严格管理范围,对从业人员进行规范培训,对经营活动定期严格检查。如何降解风险,趋利避害,依法整治文化市场秩序,引导农村文化产业沿着正确的轨道健康有序地发展,引导健康文化消费,以更多、更好、新颖、精致的主导文化产品占领农村市场,是当前农村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中必须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这个问题关系到农村文化产业的兴衰,更关系到农村文化体制改革的成败。
(作者系山西省委党校省情与发展研究所教授、副所长)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